关于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摘要:本文对于课程理论与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从公、民办高校的课程体系比较的视野分析公、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基本特征。同时基于大众化背景下的教育变革,分析了大众化高等教育下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价值走向,重点分析了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目标的民办高校课程价值基础、民办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结构体系等,并对改革的途径做了分析。
关键词:民办高校;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知识框架体系,而且也反映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文化等在大学教育中对于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大学的组织与文化往往是以学科为单位的,学科的发展与形成受到知识体系本身与社会分工的制约与影响,所以,学科是知识与社会在大学中的一个载体。对于学科而言,专业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单位,它同样受到社会分工的影响,也受到学科及其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学科的发展。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分析,课程是支撑与构成的最小单位;从大学组织与文化的角度分析,课程也是大学管理的一个最小单位,大学管理必须融入课程改革与管理的理念。因此,学科、专业、课程之间形成一个层级关系。在大学教育中,课程虽然属于一个比较微观的层面,但是它却发挥着基本单位的功能,影响着大学宏观层面的发展。从市场与教育的关系入手,课程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联结作用。市场对于教育的需求分为两个主要的层面,一个是对知识的需求,另一个是对人才的需求。大学中的知识大体沿着学科、专业、课程的路径形成知识的体系。对于人才的需求则涉及人才的规格与类型,也即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的需求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对应关系。职业类型与层次的需求往往对应于大学专业的类型与建设水平,这种关系可能是不完全的对应,但是这种关系的发生却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每一个专业通过不同的课程群构成,最后关系的作用仍必须归结到课程的层面上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传统改革往往注重宏观体制的改革,而忽视了像课程这样微观层面的内容。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人才培养的基点出发,提出要培养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宽的高级人才,进而发起专业改革,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的意见,全国各高校对计划时代的专业建设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并取得了积极成效。之后,教育部又提出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重视大学教育中课程建设的地位。并且,在学术研究中,关于课程的论著增多,课程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也得到提升。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已经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与大学的其他各项改革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前的课程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比较课程研究、课程理论研究等,大多数的研究没有从公、民办性质的视角来提出公、民办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专门研究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的则几乎成了空白。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势头很好,在办学规模与教育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众所周知,公、民办高校之间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管理理念与方式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其课程体系之间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及时研究民办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十分必要,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