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象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梁颂成

《周易象义》十六卷,为南宋丁易东阐释《易经》义理的著作。本书整理底本为《四库全书·经部·易象义》十六卷。此书因易象以明义,故称“象义”。卷首有著名爱国诗人、文学批评家刘辰翁,以及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章鉴的序,还有作者的自序及又序,然后是《易统论》三篇和《凡例》。

《周易象义》将《周易》取象之例分为十二类:一为本体,即“乾天坤地”之类;二为互体,即“杂物撰德”之旨;三为卦变,即《彖》所谓“大往小来”、《传》所谓“柔来文刚”、“刚上文柔”是也;四为正应,即《传》所谓“刚柔内外”之应是也;五为动爻,阳老即变为阴,阴老则变为阳是也;六为变卦,即《左传》所载古人占筮之法,曰乾之姤、乾之同人是也;七为伏卦,乾则伏坤,震则伏巽,“说卦”所谓“天地定位”“雷风相薄”是也;八为互对,即汉儒之旁通,卦义与伏,而有本体全体之异;九为反对,损之与益,五二之词同、夬之与姤,四、三之辞同,可以类推者是也;十为比爻,初比二、二比三是也;十一为原画,阳皆属乾、阴皆属坤是也;十二为纳甲,蛊之先甲后甲、巽之先庚后庚是也。

全书以李鼎祚《周易解集》、朱震《汉上易传》为根本,并与诸家相关著述互为参补。对于前人旧说,如唐李鼎祚、宋朱震、邵雍、朱熹、沈该、都洁、蔡渊、冯椅等的易象论说多有辩证取舍。其意义,清人许治修在《元赵汸黄泽世家》一文中评价:“李鼎祚缀辑于王氏弃掷之余,朱子发后出而加密,丁易东继之而愈详。”先儒言《易》,有汉、宋之分。汉《易》以言象数见长,宋《易》则长于言理。丁易东言《易》,则不分门户,他认为舍象而言理,则理未免太空洞;舍理而言象,则象未免为穿凿。因此,他提倡“以因理明象为主,而参以变与数”,是对他之前的象数《易》学,做出的很好总结。

《四库全书提要》称此书原本已不全,原稿“世仅存十之二三”,“惟散见《永乐大典》中者,排比其文,仅缺豫、随、无妄、大壮、睽、蹇、中孚七卦,及晋卦之后四爻,余皆完具,与残本互相参补,遂还旧观。以篇页颇繁,谨析为一十六卷,以便循览。”可见,四库馆臣们编辑此书使复旧观,是花了一定工夫的。

此书作者丁易东,同时被收入《四库全书》“子部”的著作还有《大衍索隐》。除此,众多记载他还曾有易学类著作《周易传疏》《周易上下经解残本》四卷等。同时,他也是卓有成就的老子《道德经》研究家,辑入《道藏》的刘惟永《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道德真经集义》十七卷,每一卷都特别注明:“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提点观事刘惟永编集,前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而《道藏目录详注》卷之三,则直称“刘惟永、丁易东编集,各家解义”。

丁易东的生平事迹,《新元史》《常德府志》《龙阳县志》等都有记载,只是生卒年,一般都没有提到。《新元史》载:“丁易东,字石潭,龙阳人。宋进士,官编修。入元,累征不起。……尝建石潭精舍,教生徒。事闻,赐额沅阳书院,授山长。”[1]中间省略三百多字,内容为表现其著作与学术研究情况。明嘉靖《常德府志》卷十五的记载也与此差不多:“丁易东,龙阳人,号石坛。登进士第,累官翰林院编修。入元耻事二姓,屡征不起,筑石坛精舍,教授生徒,捐己田以赡之。著《周易传疏》,咏《梅花诗》百余律。事闻于朝,授以山长,赐额沅阳书院。”

《道藏·洞神部·玉诀类》中,有《道德真经集义大旨》三卷。书后有两篇《跋》,一篇是刘惟永的自《跋》,一篇是喻清中的《跋》。

刘惟永和丁易东是学术上的朋友,是多部研究《道德经》著作的合作者。两人所住之地,今天看来相隔不足一千米远。刘惟永在《跋》中说道:“今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乃总八十一章,为三十一卷。”[2]此《跋》后面注明写作时间是:“大德三年岁次己亥(1299)上元日(正月十五日),晚褐刘惟永谨跋。”《跋》中说这部《道德真经集义大旨》是“得石潭丁编修以其家藏名贤之注,与惟永所藏之书合而为一”。刘惟永作此《跋》时,丁易东如果不在人世了,他这里不可能不提到。也就是说,“大德三年岁次己亥(1299)上元日(正月十五日)”刘惟永作此《跋》时,丁易东尚在人世。

喻清中是丁易东的学生,其时担任宝庆府(古邵,即今邵阳)教授。喻清中的《跋》,作于元大德三年(1299)。其《跋》曰:

《道德经》五千言,注释百余家,真知太上之心者谁欤?岁在至元壬午(1282),道厄于时,经烬于火,惟五千言归然鲁灵光之独存。……时与石潭老师音问往来无虚月,因索及之,遂录以寄老师,一见称奖。辛卯(1291),仆忝与岁贡,以《易》《老》二书进呈,得阙古邵。丙申(1296)之夏,常武寓公赵君贯道来正学纲,袖示老师月屋二书,垂谕新刊《道德经集注》,以俚说侪之诸说之后,复以化疏见委,仆为之惊愕,而继之以愧且病也。仆已锓梓,似难反汗。己亥(1299)夏,仆冒暑访月屋,则所刊板工力尚欠三分之二,而石潭老已为古人矣。……临行,月屋索跋语,因以是说赘于卷末。

是岁之秋七月长沙喻清中跋。[3]

这里,作者喻清中恭敬地称丁易东为“石潭老师”。他们原来一在长沙,一在武陵。至元壬午(至元十九年,1282),经过“道厄于时,经烬于火”之后,为了研究探讨《道德经》的有关问题,曾经“音问往来无虚月”,即每月都有书信来往。辛卯(至元二十八年,1291),喻清中因向朝廷进呈《易》《老》二书有功,成为岁贡生,并得到宝庆府教授的职位。丙申(元贞二年,1296)夏天,常武(常德)寓公赵君贯道来宝庆(古邵)考察教育工作,顺便带来了武陵刘惟永(月屋老师)的两本书,并告诉他新近刊印《道德经集注》的情况。让他很高兴的是,月屋老师把自己关于《道德经》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也收进了书中,放在“诸说”之后,同时月屋老师(刘惟永)还委托他进一步注疏书中的疑难之处。又过了三年,便是“己亥(大德三年,1299)”夏天,喻清中冒暑来到武陵探访月屋老师之时,让他惊异的是,“石潭老已为古人矣”,即丁易东已经去世了。

这样看来,元大德三年(1299),就是丁易东去世之年无疑。结合两篇《跋》文,喻清中叙述夏天到武陵,得闻丁易东已经过世;而先前,刘惟永自《跋》时“大德三年岁次己亥(1299)上元日(正月十五日)”丁易东尚在人世。那么,可以推定,丁易东去世的时间应是在己亥(大德三年,1299)春天,即正月十五日以后,四月立夏之前。

清《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五十八卷,收有署名“王元履”的《大易缉说序》,其中也提到了丁易东去世的情况,可供参考:“及分教澧阳(今常德市澧县)时,丁石潭递至沅阳书院策题,以易图书数偕春秋王正月为问,所疑正与前合。余谓十图九书,本体也;九图十书,经纬也。拟书答之未果,而石潭已矣,至今抱此一恨!”[4]此《序》的写作时间“时大德辛丑(大德五年,1301)日长至(夏至)”(此时丁易东去世刚2年)。这里回顾丁易东有关情况,遗憾地说道:“拟书答之未果,石潭已矣,至今抱此一恨!(正准备写信回答这个问题没有来得及,石潭先生就去世了,到现在心中还留着这样一个遗憾!)”这正是对挚友的深切怀念才有的抱憾口吻。

总之,丁易东在《易》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他的《易》学著作《周易象义》《大衍索隐》,被分别收入《四库全书》的经部和子部。丁易东论《易》,“专以因理明象为主,而参以变与数焉。……虽博采兼收,而要其大归,则一揆以理。”[5]丁易东的《易》学思想主要包括以象言《易》、以变言《易》、以数言《易》三个部分。除此,他还对以佛老之言解《易》的方法进行了批判。

同时,丁易东还是著名的教育家、慈善家。他在南宋末年退出官场之后,随即在家乡石潭坪创办“石潭精舍”,教授生徒。后来随着影响的逐渐扩大,生源越来越多,他将“石潭精舍”迁到了交通便利的常德德山沅水对岸的黄龙陂。元初得到朝廷认可后,赐名为“沅阳书院”。他捐己田一千二百多亩,“取其租以赡生徒”。此外,在地方赈灾救灾方面,丁易东也是有所作为的乡贤之一。


[1] 柯劭忞等:《新元史·列传一三二·儒林二·丁易东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98—3399页。

[2] (元)刘惟永编集,丁易东校正:《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卷下,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3] (元)刘惟永编集,丁易东校正:《道德真经集义大旨》卷下,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4]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经籍典》第五十八卷。

[5] 见本书《易统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