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太后与春蚕
太后是一个急性子的人,虽然距离春蚕吐丝的日子还远,但她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要去瞧一瞧自己养的那些白色东西。看到太后的这种行为,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的情形。人们常说“老小孩”,也许年岁越大反而越会有一些脾气像小孩子。那些春蚕被放置在颐和园东端的一座宫殿里面,由于种种原因,早先我并没有去过那个地方,只是隐隐约约觉得那个地方挺大,这回是第一次实地参观。太后知道我对国内的情况不太熟悉,所以给我讲述了许多关于桑叶和蚕的故事。其实,早在国外读书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不少这样的故事,还知道是一个名叫“嫘祖”的女人教会了人们种桑养蚕,不过今日从太后嘴里听说这个故事,我还是感到很新奇。她是这样讲述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女孩子发现了一条蚕,她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有趣,就把它捉起来,放在一个小匣子里面。回到家里以后,这个女孩子就把小匣子放在窗台上,此后的很多天里,女孩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情。等到有一天她忽然想起来的时候,那条蚕已经从匣子里面消失了,只留下一个白色的蚕茧。女孩子觉得这件事情非常奇怪,就拿着那个蚕茧翻来覆去地看,不经意间竟然从蚕茧上抽下来了一股丝。女孩子立即想到了这些丝的用处,于是兴致勃勃地去找她的父母,央求他们和自己一起去田野里面寻找这种白色的蚕茧。她的父母爽快地答应了。到了田野以后,他们发现这些白色的蚕茧都在桑树上,由此他们断定蚕的饲料是桑叶。从此,中国的养蚕缫丝业开始发端。那个女孩子用这些搜集来的蚕茧寻觅利用蚕丝的方法,成了养蚕缫丝业的始祖。其后的几千年里,养蚕缫丝业逐渐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几乎半数以上的省份都种了桑树。除此之外,每个乡村都有供奉这个女孩子的神庙,很多人每年都要前来祈祷有个好收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女孩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名的女人。”
现在谁也无法考证太后说的这些事情是否属实,但嫘祖的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发明家,如果没有她,中国养蚕缫丝的历史肯定要向后推移很多年。老佛爷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也走到了那座宫殿前。打开门,我看见许多被油漆刷得发亮的大木架子,又有许多小匣子放在这些木架子上。太后走近小匣子,随手掀开了一角,让我仔细看里面的情形,那是一些还不曾孵化出来的蚕子。看了一会儿,太后对我说:“此刻孵化出来的蚕子并不珍贵,它们存活下来的几率也比较小,因为现在新桑叶还没有长出来,它们出来以后往往只能面临饿死的命运。孵化蚕子可是一门大学问,早不得也晚不得,必须和新桑叶长出来的时间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它们顺利地活下来。如果过早,蚕子即使不被饿死,长大后也吐不出来什么好丝。如果新桑叶已经长了出来,而由于气候原因蚕子迟迟孵不出来,那就要想想其他办法,比如说用火或者热水去孵化,但这样未免太猛烈了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这些蚕子用纸片包好,放在女孩子的胸口,借着体温来孵化这些可怜的蚕子……”
太后说到这里的时候,我只觉得身上一阵阵发痒,好像胸口也放着许多蚕子似的。如果真的放一些蚕子在我身上,我肯定会无数次地从睡梦中惊醒,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想和我不太了解蚕的可爱有关。据我后来的观察发现,那些旗兵的女儿们对蚕确实喜欢得很,恨不得天天和它们待在一起,对她们而言,怀揣桑叶睡觉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太后也许察觉到了我的不安,接着对我说:“不要觉得刚孵化出来的蚕子小,它们成长的速度非常惊人,仅仅七八天的功夫,就需要用大张的桑叶来喂养了。在这几天里面,你可以看着它们长大,我可以保证,它们每天都会给你不同的惊喜。”这些木架子上面有许多圆形的竹盘子,盘底的一部分用的是极光滑的竹黄,边沿约有一寸半高,也是用竹片扎的。这些竹盘子大小均不相同,想必是每一个都有不同的用处。等到我走近以后,才发现这些竹盘里面已经有不少蚕在蠕动,每一条约有七八分长,神气得很,但我怎么看它们也像田野里面的小青虫,只是身上没有花纹,通体灰白而已。看着这些灰白色的东西,我的心中突然涌起一阵非常不舒服的感觉,就像是看到了很多蛆虫一样,着实恶心得很。
不管太后怎么说,我还是感觉不出这些蚕有什么好看的。不过,既然太后说它们长得很快,几乎可以看着它们长大,我的好奇心又被牵动了起来。因为这个原因,自此以后,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到养蚕的那几间大房子里去。太后说的果然没错,那些幼小的蚕先是一寸长,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就变成了一寸半,其后也是以这种速度递增。等到它们长大一些后,就不能那么多条拥挤在一个竹盘里面了,养蚕的女孩会把它们分开放进两个甚至三个竹盘里面。等到它们成熟以后,就不能放在小竹盘里了,需要挪送到大竹盘里。一天,太后告诉我说:“喂养春蚕也是很讲究的,幼蚕要用切碎的嫩桑叶喂养,但四五天之后就需要用整张的大桑叶了。”日子就这样过去了。一天,太后提醒我说:“蚕的颜色开始变化了,如果你有好奇心是不能不去看看的。”颐和园养蚕已经好多年了,太后对养蚕缫丝的这套把戏并不陌生,但她还是乐此不疲,好像看过千百次也不会厌烦一样。每次提到“春蚕”这两个字,老佛爷的眼睛中就会放出孩童般的惊喜目光,每逢政务闲暇时,太后总要去看看那些白白胖胖的蚕宝宝。
就在当天,看守春蚕的宫女告诉我:“一大批幼蚕已经长大,从今天开始喂整张的大桑叶。”到了这个时候,宫中的太监会变得分外忙碌,每天都需要去颐和园外采摘新鲜的桑叶,起初是每天几担,随着蚕宝宝的长大,这个数目也在逐渐增大。桑叶采摘回来以后,不能立即给蚕宝宝吃,必须先用温水洗,再一张张地擦干净,才能给它们吃。每一个大竹盘由两个女孩子细心地守着,一个在洗刷桑叶的时候,另一个就用干净的手帕把桑叶擦干净,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放到竹盘中。蚕宝宝看见桑叶以后——也许不是看见,只是触碰到而已——就开始大口咀嚼起来。如果灯光足够明亮,你会看到蚕宝宝的嘴巴在不停地蠕动,它们首先在桑叶上弄开一个小孔,然后逐渐把全身都埋进去。从开始吃桑叶到自己钻进桑叶里面,用不了多长时间。它们的食量相当惊人,刚开始的时候,每天需要加两次桑叶,到了后来就是三次,乃至四次。
得知开始喂大桑叶的当天下午,我前去观看。那个时候第一次进食已经接近尾声,完整的桑叶已经没有,只剩下一些叶筋,上面兀自留着几条贪吃的蚕。这些蚕吃桑叶的时候,我不觉得有什么可爱的地方,那形态的确有些难看。这几间屋子里面总共有几千条蚕,所以每次进去的时候,总会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就好像是雨点打在树叶上的响声。
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总会有些蚕死去。虽然太后为这些蚕准备了考究的设备,养蚕的女孩子也分外小心,但总是无法令有些蚕摆脱厄运。每次发现死去的蚕,养蚕的姑娘就默默地把它们挑拣出来,决不会在那里说什么“死”之类的话,据说这是养蚕人的习惯之一。不仅如此,养蚕的人绝对不能在蚕面前说“难看”或“不好”之类的话,如果不小心说出了这些话,那些蚕将来吐出的丝也会不好或者难看。这些专门负责养蚕的姑娘头上都有一个头巾,把头发小心翼翼地遮蔽起来,据说这是扎给那些蚕看的,只有这样,它们将来吐出的丝才会不散乱。另外,那些女孩子的腰间还扎有一条非常鲜艳的带子,把她们的腰束得非常紧,这也是做给蚕看的,为的是将来它们结出的茧子会中间细两头粗。平日里照顾这些蚕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不仅不能对它们说什么不好的话,还要时常像哄小孩子一样照看它们,给它们说些鼓励或者恭维的话。在那些女孩子看来,只有做到了这些,那些蚕将来才会吐出精美的蚕丝。蚕活着的时候,颜色都是灰白的,但它们结出的丝却有纯白色和金黄色之分,金黄色的更为珍贵。
又过了几天,太后突然说道:“蚕儿现在恐怕已经到了该吐丝结茧的时候了,抽个时间我们一起去看看。”在太后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杀向颐和园东边,途中,老佛爷又给我们讲了不少新鲜事。与我们此刻的悠闲心情不同,养蚕的那些姑娘现在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她们需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过,除去这几天,她们的日子是相当清闲的,基本上可以说是高枕无忧。路上,太后说:“和民间不同,蚕儿结茧的方式在这里有特殊的安排。普通百姓会扎许多草山,然后把蚕儿捉到上面去,但这样结出来的茧子太粗糙,所以我们是不这么做的。我们这里要用特制的小匣子,每一个匣子里面装四条蚕,如此一来,那些蚕就会各自占据匣子的四角,然后结下漂亮的茧子。如果对此感到怀疑的话,你以后可以经常来看看。”毫无疑问,太后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定以后更加频繁地来这里。蚕快要吐丝的时候,身体会变得很长、很粗,并且很透明,那样子看起来比以前要可爱很多。到了这个时候,蚕就不再吃东西,好像以前吃得太饱似的。养蚕的那些女孩子小心翼翼地把蚕放入小匣子里面,然后合上盖子,等到四五天后,匣子里面就会有四个或白色或金黄色的茧子。养蚕的女孩告诉我,放入同一个匣子里面的四条蚕必须一样,也就是说同一个匣子里面结出来的茧子颜色相同。如若不然,那个吐丝颜色不一样的蚕就会停止吐丝,为此,在挑选蚕放入匣子的时候就要做好这个工作。
匣子打开的一瞬间,对蚕来说最残酷的事情就要发生了。人们不顾蚕的死活,拿起那些茧子丢进沸水里面,这叫做煮丝。煮丝的时候需要一个专门人员拿着短帚不停地搅拌,以免所有的茧子融合到一起。大约过了一两个钟头以后,从一个茧子的上面就可以抽出一根丝头。这个时候就要停止搅拌,然后把那个丝头系在一个很细的针头上,这样就能很轻易地把丝抽取出来。第一个茧子抽完以后,就把第二个茧子续上去,如此一来,便可以得到一捆一捆的生丝。看那些女孩子抽取丝线的时候很简单,我也自告奋勇地前去尝试,没想到劳累了半天竟然一个丝头也没有抽出来。我才明白,什么工艺都不是轻轻松松可以学会的,那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那些养蚕的姑娘也可以算是技工,掌握了专门的技术工艺,不过我并不羡慕她们,只是觉得养蚕缫丝比较好玩罢了。
看太后心情很好,我随即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太后,既然我们把这些茧子都用开水煮了,明年我们又从哪里得来的种子呢?难道我们还需要向别人要种子吗?”“这个你不用担心。”太后毫不迟疑地答道,“为了明年的养殖,我们早就拣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蚕茧当种子。”太后似乎兴致很高,随后又给我讲述了其他一些东西:“结成茧子以后,蚕的生命还没有结束,此后它的形态还会发生变化。再隔一段时间,那些茧子里面的蚕就会变成蚕蛾,蚕蛾是不甘心待在那么狭小的空间里面的,它们会把蚕茧咬开一个小洞,从那里面钻出来。有些力量比较小的蚕蛾,自身难以从里面突破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那些养蚕的姑娘来助它们一臂之力。”为了证明自己所说不假,太后还特意带我前去观看。在几个小竹盘里面,已经有了不少蚕蛾,它们虽然有一对翅膀,不过看起来很柔弱,根本不可能飞起来。看着那些到处乱爬的蚕蛾,我心中突然有一种非常疼惜的感觉。
蚕蛾分雌雄两种,只要把它们放在一个竹盘里面,就不用再看管它们了,时间一到,它们会自动完成产子的任务。化成蚕蛾以后,它们就再也不吃不喝,也没有想过逃到竹盘以外的地方去,它们想的只是找个合适的地方交尾,至于周围有没有人看着,有没有安全隐患,它们一概不管。交尾后,雄蛾就会死去,只留下雌蛾来完成产子任务。由于相继有雄蛾死去,看管竹盘的姑娘就会逐一拣去那些死去的雄蛾,一来是为雌蛾腾出空间,二来是为了不妨碍其他的蚕蛾进行交尾。交尾过后的一天或两天,雌蛾就会产子,只需要一夜时间,竹盘里面铺着的白纸上面就落下了密密麻麻的蚕子,同时还有死去的雌蛾尸体。当然了,到了这个时候雌蛾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养蚕的姑娘会立刻把它们抛弃。“蚕的一生真的很有趣,你难道不觉得是这样吗?”突然,老佛爷回头问我。我正在迟疑的时候,太后又接着说:“从某种程度上说,蚕的一生就是我们人类一生的缩略图,虽然它们的生命只有短短的一二十天,却和我们人类一样经历了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幼年、壮年和老年一个过程都不曾少。这些蚕来到人世间只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任务完成以后根本来不及品味其他东西,就匆匆死去。”听完太后的话,我唏嘘不已。不过我始终不能接受把那些含有未死的蚕的蚕茧投入沸水中的做法,那样未免太残忍。想到这里,我向太后问了一个问题:“太后,为什么我们非要把蚕茧整个投入沸水中,难道不能从一端开个口,挑出蚕蛾以后再煮吗?”
“这肯定不行。”太后一边笑,一边大声地回答我的问题,也许在她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愚蠢的问题。虽然如此,太后还是非常愿意向我解释其中的原因:“蚕丝都是横连着的,一旦破开就再也连接不起来了。如果可以破开的话,我们完全可以等到蚕蛾出来以后再煮丝,可如果那样做的话,丝线势必会很零碎,最终会变得没什么用处。想要从蚕茧上抽丝,就必须把蚕茧泡在热水里面,目前必须经过这一道程序,根本没有可以替代它的方法。我知道你肯定是感到这样做比较残忍,可你有没有想过,就是把那些蚕蛾都取出来,它们也活不了多长时间,还是会很快死掉的。”
太后之所以在颐和园里面养蚕缫丝,只不过是为了调剂自己的生活,根本没有其他方面的考虑。普通百姓养蚕更多是被生活所迫,而太后养蚕是个赔钱的买卖。她投入的成本很高,先不说占用的那座宫殿和采购设备、桑叶花的钱,就是被她找来专门养蚕的那些人也需要不少钱。太后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自己缫出来的丝卖掉换钱,她也不允许别人这么做,每年缫好的丝被一捆一捆地扎起来放在木架上,不见得会有什么大用处。有些时候,太后心情如果很好的话,会让那帮女孩子把那些丝线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然后再一捆一捆地放起来,这也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只不过多花一些钱而已。
那些蚕对太后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用价值,至今我还记得太后教给我们的一种用法。在蚕快要吐丝的时候,找一两张白纸放在一个茶杯口上,让那些想要结茧子的蚕把蚕丝吐在白纸上,然后把这些白纸剪成圆形或者半圆形,再衬上一些绒布做成垫子,用来作为粉扑擦抹香料。不知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做成的粉扑的确非常爽滑,直到如今我还记得它那柔软的质感。
太后并不把养蚕看得多么重要,她只是把蚕当作一种玩意儿。但被她找来的那些女孩子并不这么认为,她们对待蚕就像是对待神明一样,很神圣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