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课之评
读著名杂文家、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吴非先生(南师大附中王栋生老师)的文章《评课杂谈》(《语文学习》2007年第5期)触动很大。原因有三:一是常常会受邀请参加一些教研活动,参与些评课;二是偶尔做课,也免不了要接受他人之评,个中滋味尽在心底;三是最近读到中国教研网山东来凤华老师的评课,的确有话要说。无论是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还是正襟危坐的评课者,我想都知道上一堂公开课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程少堂先生有句颇为耐人寻味的名言:上课者最聪明,评课者最愚蠢。但我倒觉得:上课者最悲壮,评课者最聪明。
评课我最佩服我的师傅,江苏省特级教师陈有明先生。陈先生评课的“厉害”我等之辈都是领教过的,入木三分,一语中的,常常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评课听来并无那么多的先进理念,也无关于大纲、课标时语的套用,但还真能让人知道什么是汉语言的特点,什么是语文课最基本的规范,什么是语文老师自己首先必须弄通弄透的……先生与听课者面对面的私下交流时常常让人面红耳赤,可是到了大会交流则妙语连珠,把执教者的每一个闪光点放大得耀眼,哪怕是一个微小的细节,都会给执教者百倍的鼓舞;点到瑕疵之处也委婉有加,从实际的教情、学情加以合理分析,设身处地为执教者“开脱”,不忘对旁听者加以“提醒”。如此评课常常给执教者以信心,给听课者以启迪。先生说,评课要“厚道”,上一堂课不仅凝聚了执教者个人的心血,其实更多的公开课还凝聚了整个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实在是不容易的。
来凤华老师工作室的每一篇评课文章我都认真拜读过的。看来老师的大多数评课文章的标题就让人“触目惊心”:《文化外衣掩盖下的语文贫血——程少堂先生执教 〈荷花淀〉课例观后有感》《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迷失——观摩天津耀华中学张军老师执教 〈大道之行也〉有感》《难以入睡——观摩天津实验中学刘砚斐老师执教 〈拥你入睡〉有感》《只见吊书袋,不闻读书声——观摩天津南开中学程滨老师执教 〈秋兴八首(其一)〉有感》《黄群芳三拳打死“真学习”——观摩湖北武汉第三初级中学黄群芳老师执教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有感》《孤独的讲课人——观摩天津新华中学冯振利老师执教〈孤独的收割人〉有感》《典型的“课堂美容术”——观摩上海谭轶斌老师执教 〈美容新术〉有感》《繁华掌声的背后——观摩湖北江汉油田向阳中学郑凤梅老师执教 〈俗世奇人〉有感》《图片宣讲中失落的羽毛——观摩天津实验中学于金倩老师执教 〈泪珠与珍珠〉有感》……读大标题如此,读文中小标题同样“让人怦然心动”。
近日和来老师商榷过他的评课,我说他的评课下笔太狠,太辣。他说这是他的风格。我佩服来老师的勇气,也许这也正是来老师的风格使然。可以很坦率地说,来老师没有半点戏说的成分,他自己的反思同样辛辣。我相信每一个读完来老师评课文章的老师会和我一样觉得过瘾,觉得鞭辟入里,觉得一针见血,觉得酣畅淋漓,应该拍案叫绝,以为妙哉。可是畅快过后,我们在佩服来老师丰富的学养、精湛的教艺过后呢?每每这时,我就想起执教者的身影音容,我就想起我自己曾经上过的每一堂课,无论是家常的,还是公开的,都有一种惶惶然不知所措之感。吴非先生在文中记叙了一件他亲眼目睹的情景:一位专家坐着飞机来评课,评完课专家坐着飞机走了,而那位上课教师流着泪说:我再也不上课了。吴老师调侃地说,那位专家觉得这位教师离专家的距离很远,其实专家并不知道,那位教师从未想成为专家。
公开课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一个案例,激活大家的思维,启发大家思考,当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公开课上师生表现我觉得大没有必要每一个细节都与某种理论某种观点某种原则相对应的,倘若那样不要说是公开课,就是家常课也没人敢上了。
我倡导对课例的真诚研讨,因为课例能更直观地面对现实的课堂,课例能让我们反思实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课例还在于引导我们去对某一种尝试、实验、构想去总结、去完善、去提高。任何一种实验性的尝试都允许失败,在汲取教训中开拓创新,去寻找新的出路。
居里夫人曾说:“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而不应该注意人。”我套用说:在教学或者教学研究上,我们应该关注事,而不应该关注人。我们要摒弃任何学术的讨论、争鸣中,那种假借研讨商榷之名诋毁他人人格的做法。这是不为称道的,是不符合学术的基本道德修养的。观点可以有不同,可以批驳,可以反证,必须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而来,必须心平气和的友好的面对,必须有宽人的胸怀与气度,必须有辩证的求证。狭隘的、片面的、只凭义气用事,或者为了哗众取宠的做法都是不利于学术风气健康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