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接力: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二十年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学理支撑

(1)青年社会化理论。

青年社会化,是指青年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外在教化、人际交往、文化熏陶、自身经验等途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文化知识、社会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逐渐成为社会成员的发展过程。社会环境是外部条件,个人需要是内在动力。具体内容有人格的发展、社会角色的培养、社会态度的形成等。其基本特征是:青年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能动地、有选择地接受社会教化,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能动的主体,对社会起改造作用。邓伟志:《社会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开展,对于报名参加这一项目的研究生来说,他们主要想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和学习,其一是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支教团成员离开高校,深入基层,希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达到自理、自治。这不仅是维系个体生命的需要,也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前提。其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对于研究生来说,他们通过十多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理论能力,但是相对来说实践经历匮乏、社会能力不足,参加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研究生们深入到基层,既能将自身所学在祖国的大地上得以实践,服务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又能开阔眼界、了解社会,对于社会和研究生本人来说都是双赢的好事。其三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熟知、遵从社会规范,达到行为自律,是青年与社会自觉协调的标志。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塑造自己的人格,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品质,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学生身份向社会身份的转变,从而有利于青年人尽早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对于国家来说,实施研究生支教团行动,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和培养青年人:其一是让青年人尽早确定生活目标。即通常讲的人生观,是青年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职业理想、生活格局总体认识的一种观念形态。青年研究生参与支教团活动,了解教师这一职业之于基层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引导青年人尽早明确自身的社会定位。其二,引导青年人的社会角色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关系的具体化,是社会对人在不同关系中的地位、权利、义务、行为的规定。研究生参加志愿团项目,能够利用这一机会进入社会,开始扮演各类社会角色,从而尽早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其三,塑造青年人格定型。所谓人格是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三种因素统一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对社会事物独特的、稳定的情绪类别和行为风格,是青年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青年需要接受外在的社会启迪教化,教育的后果体现在每个青年的情绪和行为上是各不相同的,要使普遍教育的内容通过个性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人格定型是青年社会化的一项终端成果。青年社会化的基本特征是青年在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能动地、自觉地、有选择地接受社会教化,它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能动的主体,对社会起着改造的作用。它不仅要求社会提供教化机会,也要求社会提高教化的内容和方式。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既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项志愿服务活动,研究生在支教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能动地进行社会实践,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同时又能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从而完成自身心灵的蜕变。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党委书记张朝晖在清华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汇报会上强调,研支团工作是西部计划中的重要一环,参与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应当以帮助西部青年树立道德观、创造与国家发展相匹配的文化为己任。支教团给予了有情怀的青年人与中国现实对话的机会,志愿者应当以此为契机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同时解决自我评价的问题,从而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

(2)社会动员理论。

“社会动员”最早由社会与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提出。他认为社会动员是“人们所承担的绝大多数旧的社会、经济、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而崩溃的过程,同时也是指人们获得新的社会化模式和行为模式的过程”卡尔·多伊奇:《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55号,第501页.。他用这一术语来指称社会运行模式和人的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社会动员是“一连串旧的社会、经济和心理信条全部受到侵蚀或被放弃,人民转而选择新的社交格局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塞缪尔·亨廷顿:《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5.”。亨廷顿把社会动员概念运用到现代社会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强调了一种新的社会交往格局的生成。中国学者认为“所谓社会动员,就是广义的社会影响,也可以称之为社会发动。它是指人们在某些经常、持久的社会因素影响下,其态度、价值观与期望值变化发展的过程甘泉,骆郁廷:《社会动员的本质探析》,江汉论坛,2011(12):25.”。中国学者在使用社会动员的概念时,着重强调了价值观层面上的变化。社会动员主要包括传媒动员、参与动员、教育动员等三种主要方式。在论及参与动员中,王学俭认为“参与动员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是广泛性。这是就参与的覆盖面而言的。人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群体必定有参与社会诸活动的需求与热情,而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又具有一定的普及性与多样性。二是主动性。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选择参与的形式与种类,都是根据个人需求及自觉、自愿、独立的特性实现的,是一种主动行为,而不是被动的。三是现实性。人们参与社会动员本身就具有现实性因素,而这些现实性的因素成为个人参与动员的原动力王学俭,高璐佳:《现代社会动员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参与动员的这三个特点,与志愿服务参与人群的广泛性、参与方式的自愿性、参与动机的多元化基本一致。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一个志愿服务项目,适应了当代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等特点,调动高校大学生参与扶贫和社会公益事业,并在服务过程中逐步建立正确的思想、心理、价值取向。

(3)实践育人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育人战略思想,其中实践育人是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将强化社会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内容,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三部门就《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新华社,2017.2.27.。在我国,对于实践育人的研究由来已久。我国明朝思想家、教育家、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学说,主张“知行并进”;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的论断,认为要把整个社会生活活动都作为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做到教、学、做合一。在新时期,实践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文霞认为,“综合‘实践’和‘实践育人’的概念,高校实践育人可界定为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高校在深化教育改革中,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参与课内外、校内外一系列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培养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育人方式。文霞:《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实践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关于实践育人的途径选择上,孙彩霞认为“坚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是实施实践育人理念最合理的路径选择孙彩霞:《实践育人理念的理论架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学者普遍认为实践育人包括人文教育型实践、专业知识型实践、志愿服务型实践、职业生涯型实践等。其中,志愿服务型实践尊重参与者个人发展的要求,能够调动参与者的主动性,在参与社会生活、展现自我才智、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使青年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积累社会经验,提高思想素质及能力素质,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亲和力、社会适应力,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