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不能被理解”——孤独的女孩
家长的烦恼
女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会感觉到许多烦恼。比如,父母的关心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够打动她们的心扉了,反而会觉得唠叨刺耳;似乎老师也在她们的心目中失去了往日的威信;无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即便平时关系挺不错的同学,现在也不会那么亲密无间、无话不谈了;自己总有一肚子的不痛快,这该跟谁说呢?难道青春期的自己注定要是孤独的吗?
父母也会有所发现。她们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小时候像小鸟似的对自己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但长大后,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却对父母守口如瓶,不会对家长说心里话。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家认为,进入青春期的女孩都有一种共性:觉得自己是大人了。她们好像一夜之间就成熟了起来,进入第二次心理断乳期的少女们总会时常感叹:没人理解我!我好孤独!为什么女孩进入青春期之后会感到特别孤独呢?由于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繁杂,她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最后才能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
于是,这个阶段一开始,女孩们往往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赋予她们的角色一下子增多了:在家要作为女儿;在学校是学生;在同学中想要成为被人接纳和肯定的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希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和信任。女孩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扮演”好相应的角色,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同时她们又希望表现得特别独立和成熟。她们的心里开始出现矛盾:一方面,特别需要和别人探讨和交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敞开心扉。
心理支招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说:“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的小房间里更加渴望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的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这种孤独感正是青春期女孩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丰富和自我探索的深入,青春期女孩会慢慢获得一种熟悉自己、对自己有信心、有把握的感觉,这时她们就能够独立思考,乐于交流了。
当女儿步入青春期,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增强,逐渐开始重视身边的人对自己的看法时,会产生很多独特的想法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想法往往会被一些父母认为是“幼稚”“异想天开”。假如女儿的表现得不到众人的认同,为了不受到父母的嘲讽,她们便将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秘密封存起来,采用直接的表达方式,诸如埋怨或沉默。
作为父母要遵循孩子的心理特征,不要对其严加管制,以免引发孩子想摆脱父母监护的心理抵触情绪。平时要多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用平等、协商的口吻,疏导、引导的方法,避免使用训斥、命令和强迫的方法对待孩子。
父母可以引导女儿使用“情绪分解法”,让女儿把生活中的压力与孤独罗列出来。在一一写出来之后,女儿惊奇地发现,只要把它们逐个击破,那这些所谓的压力与孤独,就可以逐渐化解。
临床心理学家认为,哭可以缓解人们的压力与孤独。心理学家曾给一些成年人测量血压,然后按照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编成两组,分别询问其是否哭泣过。结果大部分血压正常的人都说自己偶尔哭泣,而那些高血压患者却说自己从不哭泣。当女儿因为某些事情而感到苦闷时,父母可以鼓励她大声哭出来,从而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
孩子在书的世界里遨游,所有忧愁、孤独和悲伤便会被抛在脑后,烟消云散。平时父母需要鼓励女儿多读书,读书可以让她在潜移默化中变得心胸开阔、气量豁达,不害怕压力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