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溯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让青春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联——《中华传统节日溯源》序

樊星

高静教授带领她的一拨学生,编写出这本《中华传统节日溯源》,真令人高兴!这不仅是她开展通识教育的可喜收获,而且也出色地回答了一个问题:在传统文化热持续高涨的今天,如何带动青年学子去开展一些既有趣又有实实在在的成果的文化活动。

中国的传统文化极其丰富:有政治文化(从《春秋》到《资治通鉴》),也有商业文化(从“十大商帮”的种种传说到高阳的《胡雪岩全传》);有文学艺术(从《诗经》、唐诗宋词、《红楼梦》到昆曲、京剧、《清明上河图》),还有美食美酒(从“八大菜系”到“十大名酒”),乃至武侠功夫、养生之道、围棋象棋、茶道香道,以及美不胜收的地域文化、民族风情……所以,中华文明绝不仅仅止于“四大发明”。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必要继续总结、不断研究祖国极其丰富的文化传统。

所以,在近年来的传统文化热中,各种热潮此起彼伏——从央视“百家讲坛热”到“诗词大赛热”,还有荧屏上的“武侠热”“《舌尖上的中国》热”……都体现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在大家争相寻找、重新发现传统文化魅力的新视角、新热点的今天,如何带动青年学子去探讨传统文化的别样魅力?怎样使这样的探讨既充满学术色彩又散发出雅俗共赏的趣味性?在我看来,这本《中华传统节日溯源》就是一个可喜的成果。

中国的节庆文化源远流长,从春节、元宵、清明到端午、中秋,再到七夕、重阳、腊八,加上各民族多种多样的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族的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藏族的雪顿节、土家族的舍巴日和女儿会……),都是人们热爱生活的完美呈现,也都具有特别的来历。如何让大家在欢度节日的同时也了解节庆文化的来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把对节庆文化的研究过程与青年学子的探索兴趣结合在一起?这本书的出版就表明: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是可以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求知兴趣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我注意到今天的大学生中,喜欢穿汉服、弹古筝、唱京戏、练书法、写古体诗、用繁体字写作业者大有人在。二十年前南京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饮誉一时。2009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也是一位平时酷爱古典文学的考生以古体诗的体裁一气呵成的,广受好评。这样的成功范例足以表明,传统文化与一部分青年的兴趣爱好是契合无间的。这就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基础。当我在国外华人开的每一家店铺里都看到供奉的关公神像时,当每逢春节许多家庭还保留着贴春联、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时,当荧屏上那些“古装戏”“武侠片”此起彼伏热播时,当许多历史景观经过修缮成为新的打卡地时,我们都会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由此可见,关于当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大有可为。

同时,我也感到,对于传统节日的研究,还可以继续展开。有的节日具有地区性,例如,东南沿海一带的妈祖节。每逢农历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妈祖的诞生日和忌日),都是妈祖信众的盛大节日。妈祖一生为渔民扶危济困,才成为信众的偶像。再看江南一带,民间还有观荷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传说这一天是荷花的生日),大家会兴高采烈换上新衣,坐上小船,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还有东北山区,农历三月十六是山神节,山民们会抬着供品虔诚地进山祭拜山神,祈祷丰收和好运。湖北荆州一带还有“人生节”,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因为民间传说:正月初一造鸡,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猪,初五造牛,初六造马,初七造人,所以正月初七这天,民间有一特别的仪式:将鞭炮点燃后,盖上脸盆,听那别样的响声。我猜这可能象征盘古开天地那一声巨响吧。中国民间的节日之多,仪式之丰盛,举世罕见。这也是中国人热爱生活、喜欢热闹、善于自得其乐的一个证明吧。这样乐天、乐群的传统,当然应该保持下来,发扬光大。

预祝高静和她的团队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做出新贡献!

202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