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诡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谋用兵,智胜倭寇

有勇无谋,是匹夫将军。

有谋无勇,是懦夫将军。

智勇双全,是真将军。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进犯浙东,一路烧杀抢掠,连破宁波国卫、绍兴临山卫,转而又攻掠松阳,浙东大半地区已沦陷敌手。明军无法抵御倭寇的入侵,节节败退,朝廷只好由兵部推荐,委派俞大猷为宁(波)台(州)参将,前往浙江御寇。俞大猷到任后,先派出小股部队侦察,发现倭寇作战流动性大,依靠战舰作为掩护,登陆劫掠一番,立即乘舰而去,从不在一地久留。再加上浙东一带水路繁多,地势复杂,很难实施大兵团进剿。因此,他决定一改过去尾随敌舰追击的做法,而是采用在水道—卜拦截敌舰,堵住进犯陆地的敌寇的归路,将其赶下海去的策略,然后设重兵沿岸布防,可以围而歼之。

当时有人担心,说如断倭寇的退路,势必会引狼入室,将其逼进腹地作乱,到时为患更重。俞大猷却不这样看,他说:“倭寇来犯我境。毕竟作贼心虚,哪敢轻易深入内地作战呢?何况他们依仗的无非是战舰,一旦与舰队失去了联系,就将变成丧家之犬,必被我大军全歼。所以首先要打敌人的舰只,他们见断了退路,定会死命来救,这不正好入了我们的包围圈?兵法上称:攻其必救,如何不胜?”

俞大猷将自己的抗敌方略呈报上去,得到了上司的支持,于是他受命调集福建水师布于沿海,率精锐部队分成几股袭击敌舰,使其首尾难顾。岸上的敌寇果然全力营救战舰,要拼死与海上的舰队会合。俞大猷就势倾兵出动,从地面和海上夹击倭寇,将其赶得无路可逃,被一举歼灭。此次进剿大获全胜,狠狠地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

不久,倭寇又卷土重来,纠集了2万余武士,屯聚松江柘林,与明军相对抗。

柘林地势险要,临山傍水,战舰出入自由,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易守难攻的用兵之地。朝廷接到急报,派张经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主讨贼事宜,并任命俞大猷任苏松副总兵,替代汤克宽指挥明军剿寇。

俞大猷率部火速赶到柘林附近,拜见了张经,并审时度势,提出自己的主张。他说:“敌强我弱,且处于有利地形,如果强攻的话,就算能小胜敌寇,充其量也只是将其赶走,难以聚歼之。不如先取守势,占据倭寇的入海之道,这样既能牵制住敌人的有生力量,使其不敢轻易深入腹地;又可以赢得调集兵马的宝贵时间。也不妨派兵迂回到敌人身后,想法骚扰他们,再断其归路。等援兵一到,便可全线出击,来个一网打尽。”

张经觉得此计甚妥,就命俞大猷、邹继芳、汤克宽分三路,屯守金山卫、闵港、乍浦三处,按兵不动,随后火速调永顺、保靖军队增援此地,联合进剿敌寇。等永顺、保靖援军赶到,便迅速出击,合围敌人于王江泾。倭寇腹背受敌,遭到重创,想从海上逃遁,又被截断退路,只好垂死挣扎,跳入水中作战。经过浴血奋战,敌军全线崩溃,溺死者无数,斩杀近2000,明军凯歌高奏,取得辉煌的胜利。此次大捷,史称“战功第一”。

但战役结束之后,战功却被严嵩党羽赵文华、胡宗宪所窃取,而张经却锒当入狱,俞大猷也无任何升迁,将士们都感到愤愤不平,俞大猷却坦然地说:“只要倭寇得平,疆土可保,死而无怨,何必计较个人得失荣辱呢?”

随后,俞大猷又率军不断出袭,在陆泾灞、太湖等地大败贼寇,与副使任环一道,破敌于莺豇湖,并在马迹山擒获贼寇首领金泾和许浦。一月之间,将陆上倭寇打得东逃西窜,有的不得不泛舟出海,但船只也多被击毁,倭寇对俞大猷真是闻风丧胆,找不到立足之地。

俞大猷虽战功赫赫,却仍未能逃脱小人的算计,被陷害入狱。此间,被围的永定寺贼,汇合其他倭寇,从周浦突围而去,因而死灰复燃,又四处游击侵扰。朝廷以戴罪立功的名义,将俞大猷释放出来,让其重新充当平寇的急先锋。

俞大猷出狱后,并不记挂个人的恩怨,仍尽心尽力,去扫平倭寇之乱。不过他更重视智谋的作用了,即进一步采取清陆的办法,将敌寇逼入水中,却伏兵水上,再以火焚舟,然后歼灭之。依靠这种计谋,他屡战屡捷,在升任浙江总兵的期间,先是平定了与倭寇勾结的海贼徐海,又趁着大雪天,突发奇兵,扫除了宁波舟山一带的倭寇,使浙江全境的倭乱基本肃清。俞大猷也因此被封为都督同知。

俞大猷用出色的战绩和严明的纪律,塑造了一支平倭的铁军,人称“俞家军”。以至倭寇一听“俞家军”的名字,便吓得魂飞魄散,望风而逃,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地沿海出没、掳掠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沿海地区,先后攻陷福清、长乐、兴化等地,后来又占据了平海卫,企图以此为据点,进行更大规模的侵扰。朝廷急派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任副职,会同刘显所率部队前往围剿。

第二年,俞大猷奉诏自赣南赴平海卫,来到驻扎在城外的刘显军中。当时戚家军还未至,俞大猷与刘显、巡抚大臣谭纶筹划应敌对策。

俞大猷不愧是个谋略家,他分析了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便认为,倭寇势大,军力不在我攻城部队之下,何况敌军士气正盛,而明军刚集结不久,若强取的话,必损失惨重,也不一定能攻下城来。不如围而不打,集中优势兵力封锁各要路,使敌难于突围;其它地方可以凿沟布井,虚设少量兵力,既能阻挡敌军冲击,也可以利用地势疑惑敌人,使其军心大乱。等戚家军赶到后,再大举进攻,踏破平海卫这弹丸之地,岂费吹灰之力?

有些将官对此计尚有怀疑,谭纶却深表赞同,他力排众议,坚持按俞大猷说的办,并下令全军:不得速战,擅自攻城者,军法从事!

直到四月下旬,戚继光率兵赶来,力量已优于敌军几倍,谭纶按俞大猷布置,将分兵三路,俞大猷居右,刘显居左,戚继光居中,从要路分别杀入。倭寇士气早已低落,经不住排山倒海似的攻击,纷纷败退,又在逃跑时多被沟井所陷,伤亡极大。明军大获全胜,计歼敌二千二百余人,解放了许多被倭寇掳掠的百姓。俞大猷不仅能征善战,还总结出平倭的可贵经验。外寇之所以能在国土横行,正是有内患为应所至。因此要想真正平息倭乱,必须从陆上剿灭内应的巢穴,从海上捣毁其赖以存身老窝,使寇匪无从滋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流窜广东的倭寇又在惠州、潮州一带作乱,而且与当地海盗吴平勾结在一起,遥相呼应。此时,恰逢民心浮动,反抗斗争风起云涌,已有酿成大的内乱的趋势。朝廷无奈又把俞大猷调任广东,企图利用他的声望和智谋来平息内乱外患。

俞大猷赴任后,敏锐地观察到,内乱虽是由倭寇引起的,但又是造成倭寇入侵的直接原因。他决定先平息内乱,断绝倭寇的内应,再捣毁倭贼的老巢,从而根除倭乱的滋生和繁衍。正是采取了这种方略,因此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明显的效果。俞大猷所到之地,恩威并施,先后降服伍端、兰松三、叶丹楼等强贼,使他们不敢再与倭寇狼狈为奸,其中一些人还为抗倭出了力。俞大猷又逼迫盗首吴平与倭寇断绝往来,陷倭寇于孤立,然后一日连克倭寇在陆地上的三大巢穴,并追至海上,尽毁其在附近海岛上建立的落脚点。这样一来,倭寇元气大伤,侵扰势头明显减弱。虽吴平后来复叛,再次勾引倭寇入侵,但已成强弩之末,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在俞大猷合力围剿下,只能逃遁海上,不敢再犯。

到了隆庆二年(1568年),除了小股倭寇侵扰外,东南沿海延续二十多年的倭乱基本荡平,千里海防得以巩固,俞大猷也就成为家喻户晓的抗倭英雄。

【简评】

俞大猷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名将,在明朝抗击倭寇的侵略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以谋用兵,以智取胜,始终贯彻“先计后战,不贪近功”的方略,熟悉掌握敌方的活动规律,充分发挥己方的优势,不打无准备之仗,不靠侥幸取胜。他还能机动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像“攻其必救”、“围而歼之”等,无不显示出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和杰出的谋略智慧。俞大猷治军严谨,以身作则,他统领的“俞家军”,不仅能征善战,还有铁的纪律,对民众秋毫无犯。俞大猷的挚友黄吾野曾写诗颂扬他说:“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