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冯庆延老师《追梦笔谈》随笔
冯庆延老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系,是无线电系建系以来的第一位研究生,还曾是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主任吴邦国的老师。1978年从无线电系副书记的位置上调入清华附中领导党的工作(那时我刚毕业到附中一年),1991年退休,退休后又在附中工作几年,如今已91岁。他在清华学习、工作、生活7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清华了。我在冯书记领导下工作13年,他退休后,我们也在附中的各种活动中见面,我退休后还和冯老师分到了一个党支部。算起来认识冯老师有40多年了,2015年他还为我的第一本诗集《紫荆花下》写过序。冯老师文集中的文章过去也陆陆续续读到过,每次读完都很受启发,很受教育。这次结集出版,正赶上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很有意义。再读冯老师的文集,一个老共产党人、老教育工作者、老清华人的教育情怀跃然纸上。在我看来冯老师的“追梦笔谈”中的“追梦”是在追教育强国之梦,“笔谈”谈的是育人之规、青少年的成长之规。读过之后有比较突出的三点体会:
一、方向感和价值追求是最重要的
冯书记在他的文集里,谈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人生观”。他说:“人生观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为人处世’的准则以及理想信念。”
这使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渤海湾中有一条鱼逆流而上,穿越激流险滩,避过层层渔网,也躲过了天敌的捕食,终于到达了唐古拉山脉。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发出欢呼,它就变成了一条被冰封冻的鱼。多年后,几个登山者发现了这条鱼,并认出它来自渤海,不禁惊叹它的勇气,但其中一位老人却说:“它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方向,结果只有死路一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也是一样,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能创造辉煌,否则必将功败垂成。
1962年,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清华大学迎新大会上对新生说:“一个人的成就和他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不只取决于他的业务能力,政治往往成为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政治是解决方向问题。方向不对头,就达不到目的。”南翔同志在这里的“政治”讲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操守问题,价值观的问题”。只为个人着想的人,业务再强,对社会的贡献有限,甚至有害。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清华大学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的治国理政、科研教学、企业管理、军事外交的高素质人才,没有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和顽强的奋斗精神是万万不行的。
前一时期在网络和媒体上很热的“学霸合唱团”,即清华大学上海校友合唱团,平均年龄74.6岁,他们的歌声为什么感动了整个中国?他们唱的“我爱你中国”是真正发自他们内心的声音,是他们人生价值的美和艺术的美的完美结合。他们就是那个时期清华大学以及当时各个大学培养出来的千千万万人的代表,他们为共和国的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们的人生观不能不说是受了那时学校教育的影响。
清华大学老校歌中唱到“器识其先,文艺其中”,指修德在先,学艺在后,也就是德育为首的意思。对于广大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最最重要的是要打好道德的基础,学会做人。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好“总开关”。
2020年10月15日在附中105校庆前夕,我校培养的第一位学生党员,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校友看望师生,她深情地回忆说:“附中对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三观’的形成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虽然那时条件艰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只有愉快的中学时代。”她对母校的第一个期望就是:高举旗帜,把握方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二、立德树人,核心在树立理想和信仰以及正确的人生观
上世纪60年代,有一本书在青少年当中很流行,书名叫《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作者敢峰,是北京市景山学校的校长。该书当年重印达400多万册,在全国青少年当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影响了一代人。靠着书中所引导而建立的人生信念,那一代青年从经历文革、上山下乡的种种困境中走了出来,许多人还成了社会的中坚。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青少年被“四人帮”的各种言论搞乱了头脑,思想很迷茫。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署名为潘晓的信《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在全社会引起了讨论,为拨乱反正、帮助青年人正确认识人生和社会、树立人生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如今,我们处在世界大变局、经济多元化、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学校的德育教育格外地重要,“特别是在‘拔节孕穗期’,正值价值观形成和确定,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冯老师文)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普遍崇拜富商和明星,而真正为国奉献的英雄却不为人知?为什么一些地方宗教迷信盛行,人们只追求物质利益,升官发财?为什么我们的高等学府里有那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追求学位、级别、出国、职称可以不择手段?为什么我们的市场里有那么多的假货、次货,诈骗、行骗比比皆是?为什么那么多高官在经济利益面前倒下,面对党纪国法依然前赴后继?为什么那么多花季少年因为一点点挫折,甚至生活得稍不如意就选择轻生?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
一个人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和崇高的信仰,从而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就能主动磨练自己的意志,约束自己的行为,修炼自己的操守,就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成就优秀人品。
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他甚至为了追求真理而快乐地去死。当年毛泽东“男儿立志出关山,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是树立了一种远大的志向,改变社会的理想。如果一个人树立了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理想,就不会因为个人的挫折而放弃努力或轻生,更不会仅仅为了自己感官的刺激和享受而铤而走险。
冯老师在他的文集里反复提到人生观的培养,而且就人生观的形成、不同人生观的比较、如何培养正确的人生观都有比较多的阐述,并建议国家把“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列入重大基础科学项目,引导全社会进行探索实践。这是老教育工作者、老清华人忧国忧民的体现。前一段,一些国人满足于我国世界第二经济体的地位,没有意识到我们在科技和教育方面的差距。特别是对青年一代的培养,这是很让人担心的事,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又决定了一个民族的世界形象,决定了世界如何看中国。中国要想很好地融入世界,除了经济做强,更要有令人信服的精神风貌。
三、培根铸魂,重在实践
一个少年成熟了,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是不是因为他的知识增长了,能力提高了?还不全是,主要还是因为他的道德水准改变了,有基本的是非观念了。一个人真正能为社会做些贡献,不是仅仅因为他有技术了,还需要他能遵纪守法,有一定的奉献精神,而能够做更高层次工作的人,更必须是德才兼备。才的获得不能一蹴而就,德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也需要长期养成,即我们常说的“养成教育”。做聪慧不易,做高尚更难,特别需要从小培养,比如要求孩子们从小刷牙,孩子们小时不明白为什么,成为习惯后却受益终生,而培养高尚的情操,就复杂得多,不是靠说教,而是靠体验,靠实践。清华附中在上世纪80年代探索的学生培养目标是“为学,健体,做人”,做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人。
附中在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有着很好的传统,也有一些开创性的工作,在上世纪“文化革命”前就开展学习解放军、学雷锋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建立高年级辅导员制度。附中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活动生动活泼,创编了大型歌舞剧《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人称“小东方红”,在中学界影响很大。80年代,率先在北京市中学开展了学军活动,并且把学生带进石家庄陆军学院——亚洲最大的军事学院,此事中央电视台有专门的报道。清华附中还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和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出了高中德育教育的“三大教育活动”,即:高一的军训活动,高二的“学农活动”,高三的“集中思想教育活动”。该活动一经介绍,各地学校纷纷来校学习交流,附中也由此在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德育先进校”的称号。许多活动也都是冯老师参与或领导过的,这些在他的文集中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进入二十一世纪,附中在不断探索思想教育活动中,又与时俱进地推出了适合新时代学生教育的各种活动,如“领袖训练营”、各种研学活动、穿越沙漠、去北极考察、到贫困山区支教的活动,提出“为领袖人物奠基”的培养目标,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附中培养的学生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而是有社会责任感、有高尚情操、胸怀大志的一批社会精英。
面对理想缺失、道德贬值、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读到冯庆延老师的文集,如在夏日里饮一泓清水,感到一种清新,同时也体会到一个老共产党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拳拳之心,对教育规律的执着追求。
王英民
2021年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