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面源氮磷迁移转化过程及其污染特征](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537/41807537/b_41807537.jpg)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状况
2.1.1.1 地理位置
三江平原地理坐标位置为45°01'05″N~48°27'56″N,130°13'10″E~135°05'26″E,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北起黑龙江、南抵兴凯湖、西邻小兴安岭、东至乌苏里江。三江平原总面积10.89×104km2,占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22.6%。三江平原的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步倾斜,其地貌特征以广阔的冲积低平原、阶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为主(表2-1)。
表2-1 三江平原地貌类型及面积(曾建平等,1998)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4105/21838953908307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1.jpg?sign=1738833686-SaF8eyo4XkfkKQrGopleWneh7y3KVrJv-0-8ec59fbd22fe59e7aa17d7151182ad76)
2.1.1.2 气候状况
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4℃,10℃以上活动积温为2300~2500℃。年平均降水量550~650mm,8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6~10月。冻结期长达7~8个月,冻土深度为1.5~2.1m。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在1955~2000年上升1.2~2.3℃,而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闫敏华等,2001;来雪慧等,2014)。
图2-1为三江平原1954~2010年的气温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4105/21838953908307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P29_3770.jpg?sign=1738833686-1CLUbSBGNS6jYm2oC1cfhjeL0mak18GP-0-2711bc34445dd208307f65cfaa3591d1)
图2-1 1954~2010年三江平原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
由图2-1可以看出,近50年来三江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无论是年变化过程线或5年滑动平均曲线均显示了这一上升态势,其线性拟合的气候倾向率为0.29℃/10a。在四季中,以春季气温的升高趋势最为显著,冬季和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图2-2)。通过滑动T检验法检验(林振山,1996),发现三江平原在1999年和2000年年平均气温由低向高发生了突变,这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三江平原气温明显由冷向暖转变的分界点。另外,降水量年际波动性较大,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为-2.60mm/10a[图2-1(b)],这与中国年降水量以-2.66mm/10a(Lin et al.,1990)的速度减少结论相一致。并且通过滑动T检验法发现,近50年来三江平原的年降水量没有显著的变化。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4A4105/218389539083076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P30_3907.jpg?sign=1738833686-eLPqpZwErumvnL6YpIgya3CiRmGueiMD-0-de33fa71fc528848b8b03509fe790040)
图2-2 1964~2010年三江平原气温季节变化趋势
2.1.1.3 水文概况
三江平原区内流域总面积为94524km2,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2634.26×108m3,不仅增加了区域地表水量,而且为提水灌溉提供充足的水源。但是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其水资源压力也正日益凸显。八五九农场水资源总量为2.67×108m3,农场内河流属乌苏里江水系,主要有3条支流,分别为阿布胶河、挠力河和别拉洪河,自西向东横贯场区注入乌苏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