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骨伤奇穴与奇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韦氏奇穴与奇术概论

第一节 韦氏奇穴的渊源

一、奇穴的定义及历代中医文献记载

“奇者,异也,不群之谓。”奇穴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奇穴指“经外奇穴”,即位于十四经之外的,有特定位置和功能的穴位,主要有:四神聪、印堂、太阳、球后、上迎香、内迎香、夹脊、胃脘下俞、十七椎、腰痛点、外劳宫、八邪、四缝、十宣、内膝眼、膝眼、胆囊、阑尾、内踝尖、外踝尖及八风等48组穴位。

广义的奇穴还包含具有特殊功能的经穴或经穴组合,如董氏奇穴中的“风府”“孔最”“太冲”“三皇穴(即阴陵泉、地机、三阴交)”等本身也属于经穴。

韦氏奇穴,是韦贵康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相关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线、区),主要分布在十二经脉、十二经筋及督脉、任脉的循行路线上或附近,有的在十四经上,有的在经外。

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对“奇穴”见解各异,有的认为“奇穴”就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有的认为不在十四经脉循行部位的穴位称“经外奇穴”;有的认为《黄帝内经》未载之穴,称“奇穴”;有的则认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均称之为“经外奇穴”。

北宋·王惟一撰写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天圣年间医官王惟一奉诏主持编修的一部针灸腧穴典籍。宋·王执中在编写《针灸资生经》时,以《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百六十穴为次,又将《黄帝明堂经》《千金要方》等典籍中“《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载数穴即附入之”,其在“目录上”记载所附腧穴之名,如眉冲、明堂、当阳等。将这些腧穴集为一处,虽未言明即是“奇穴”,而实为奇穴之滥觞。其后,明代《奇效良方》始称之为“奇穴”,《类经图翼》则称之为“奇俞”,《东医宝鉴》《针灸集成》又称之为“别穴”。《针灸大成》在《奇效良方》基础上所增添收集的奇穴,命之曰“经外奇穴”。自此,“奇穴”或“经外奇穴”便成为腧穴分类之一。

由于有的奇穴明显位于经脉的循行路线上,有的奇穴又随着针灸学说的发展,不断被充实到经穴中,因此“经外奇穴”之“经”,绝非“经脉”之意,而是指针灸腧穴学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奇者,不合乎规范之谓也。明代《奇效良方》认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未载之穴不合乎规范,故称之为“奇穴”。明·杨继洲在编著《针灸大成》时“尝考之《图经》”,认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所载之穴为正,不载之穴为奇,“奇穴者,则又旁通于正穴之外,以随时疗症者也。”为了让针灸医家明白“奇穴”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之间的关系,便在“奇穴”之前加上“经外”两字,还撰写“穴有奇正策”予以论述。结果适得其反,后人每每望文生义,认为“奇穴”是“经外奇穴”的简称,或认为“奇穴”位于十四经脉之外。《腧穴学概论》《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针灸腧穴学》《新编实用针灸学》《腧穴学》《经络腧穴学》等专著及教材称“奇穴”或“经外奇穴”。经外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大多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

历代文献所记载的“奇穴”很多,《灵枢·刺节真邪》中提出“奇俞”是“未有常处也”,唐代《千金要方》中所记载的“奇穴”达187穴之多,均散见于各类病症的治疗篇中。《类经图翼》也专列“奇俞类集”一篇,载有84穴。明代方书《奇效良方》,首次将“奇穴”单独立节专论,收集了26穴。《针灸大成》论穴有“奇”“正”,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穴35个,对后世影响很大。《针灸集成》汇集奇穴144穴,这些都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74年郝金凯所著《针灸经外奇穴图谱》续集,已将奇穴收集达1595个。现在得到公认的“奇穴”是48个,如印堂、鱼腰、太阳、耳尖、夹脊、四缝、十宣、髋骨、鹤顶、百虫窝、内膝眼及外膝眼等。

“奇穴”的分布较为分散,有的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的“奇穴”虽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联系;有的“奇穴”并不是指一个穴位,而是多个穴位的组合,如十宣、八邪、八风及华佗夹脊等;有些虽名为“奇穴”,但实际上就是经穴,如胞门、子户,实际就是水道穴,四花就是胆俞、膈俞四穴,灸痨穴就是心俞二穴。

二、奇穴的应用和发展

奇穴是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临床经验总结,在“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基础上,逐步明确其定位、主治,最终发展形成。目前临床应用的许多奇穴都是以中医古籍中的记载为直接依据和起源。自《黄帝内经》首先提出奇穴以来,历代医家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历代文献对奇穴的记载虽不如经穴详尽,但也收录颇多,奇穴多取法独特、疗效显著,故对奇穴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探讨是颇具意义的。作为有着特殊功效的穴位,奇穴从一开始就被赋予特殊的地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据相关统计,目前有关奇穴(包括新穴)的发现、应用和报道,已达2000余个。

奇穴具有取穴精简、效果卓著的特点,如运用得当,常可事半功倍,故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对其应用的研究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奇穴在痛症的治疗中被应用最为广泛,如通过腰痛点治疗急性腰扭伤,通过夹脊穴、十七椎治疗脊源性疼痛,通过内外膝眼治疗膝关节炎,通过胃脘下俞治疗胃痛等;奇穴在急症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如通过十宣穴放血治疗突发中风,胆囊穴治疗胆结石发作,阑尾穴治疗阑尾炎发作,外劳宫治疗急性昏迷等;奇穴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症且疗效显著,如通过太阳穴透刺法治疗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四缝穴治疗疳积,臂中穴治疗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子宫穴治疗阴挺,四神聪穴治疗不寐、呆痴,定喘穴治疗咳喘,二白穴治疗痔疮等。

奇穴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五大特点:一是奇穴都有其特殊的阴阳属性,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培补阴阳气血,并能依据病症的阴阳属性,辨证地运用奇穴调节阴阳的功能予以针对性治疗;二是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根据疾病所在部位的五行属性,运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的原理进行辨证取穴;三是有些奇穴对于附近组织具有独特的作用,可以治疗其附近组织的一些病症,这类似于局部取穴;四是部分奇穴是某些疾病在身体不同位置的特定反应点,这样的反应点对于治疗相应的病症具有独特的效果;五是奇穴对于某些脏腑及功能有特殊的调节作用,即脏腑或功能疾病的特效穴。

奇穴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尤其在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的进步,奇穴迎来了大发展的时期,新的奇穴不断地被发现,治疗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奇穴体系层出不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董氏奇穴、平衡针38穴、脐针及韦氏奇穴等。

董氏奇穴是山东董景昌据《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等医易之学,秉承家学发展而来的独具特色的奇穴及针灸体系,包含针法甚广,诸如耳针、头皮针、手针、倒马针及放血疗法等,内容丰富,法于古而不泥古,且治法简便而疗效显著。董氏奇穴作为当今中国台湾四大针灸流派之一,在“定病”与“定位”方面也有独到之处,近年在大陆针灸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杨维杰、邱雅昌等董氏奇穴传人在大陆开办培训班之后,董氏奇穴的应用越来越多。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针刺中枢神经分布在周围神经上的特定靶穴来调节、修复大脑指挥系统,使失调、紊乱、破坏的中枢管理程序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间接地激发患者应激能力的治疗方法。该法运用了中医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和整体观,结合现代神经学、生物全息学。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平衡针灸学的取穴原则主要是:特异性取穴、区域性取穴和交叉性取穴。平衡针灸对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其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脐针是齐永先生历经十几年发明的在脐部针刺疗疾的方法。脐针运用先后天八卦,融合了河图、洛书,也与易经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和针刺技术相结合,采用全新的易医思维来指导脐针的实践,突破了神阙禁针的禁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良好的治疗效果。

韦氏奇穴是韦贵康教授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相关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线、区),其主要分别在十二经筋、十二经脉、任督二脉经线上或附近,是一组疗效显著确切、定位准确且可操作性强的穴位,共包括40穴、4线、4区。除穴位点外,在脊柱构成“线”,又称“线上联穴”,而手背外穴(区)侧是头、颈、肩及上背部疾病反应点的集中区域,足背外穴(区)侧是下背部、腰骶部疾病反应点的集中区域,均称为“区”。笔者以“以通为用”为治法,将奇穴与推拿手法相结合,开发出一套针对“韦氏奇穴”治疗方法,即“韦氏奇术”,该法依据不同的病证选穴,采用理顺、推散、松解及反射等手法对这些穴位进行推拿,可使经络顺畅、筋结松解、血行恢复、脏腑调和且肌肤荣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操作时注意手法要“轻、巧、透”,不宜使用暴力、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