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概述】
鼻衄为鼻腔非生理性、非外伤性出血,可因鼻腔局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而引起。内科范围的鼻衄主要见于某些传染病、发热性疾病、血液病、风湿热、高血压、维生素缺乏症、化学药品及药物中毒等;至于鼻腔局部病变引起的鼻衄,当属五官科疾病范畴。
【主要病因病机】
1.外感风热燥邪,或饮食辛辣,酗酒无度,导致肺胃热盛;也可情志不畅,肝火偏亢,循经上炎,最终迫血妄行,血从鼻窍溢出。
2.久病体虚,劳欲过度,正气亏虚,血失统摄而致鼻衄。
【辨证注意点】
1.鼻衄者应排除外伤性鼻衄、经行衄血。
(1)与外伤性鼻衄鉴别
(2)排除经行衄血(倒经、逆经):倒经发生于生育期妇女,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多在经行前期或经期出现,是一种生理现象。
2.部分鼻衄患者之血经回缩鼻涕从口而出,须与咯血、吐血相鉴别,或经吞咽入胃而出现黑便,当与便血相鉴别,故必要时可行五官科检查以明确出血部位。
【辨证思路】
一、首先应辨虚实的不同
二、实证鼻衄当辨火热所在脏腑
三、虚证鼻衄当分清阴虚火旺与气血亏虚的不同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陈某,男,47岁。初诊:1999年6月27日。左鼻衄已旬余,每日出血3~4次,色鲜红,伴烦躁易怒,头胀痛,目赤,便干,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检查:血压150/95mmHg,血常规:红细胞4.10×1012/L,血红蛋白112g/L,白细胞5.8×109/L,中性72%,淋巴21%,血小板126g/L。五官科检查:左鼻腔及黏膜见血痂,未见明显异常。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排除非内科范畴鼻衄。
由于此患者虽为左面单侧鼻衄,但无外伤史,且五官科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故当属内科鼻衄。
第二步:辨其虚实。
根据本患者病程短,起病急,出血势较重,且伴口苦、便干、目赤,舌红,脉弦数,当属实证鼻衄无疑。
第三步:辨其热所在脏腑。
本患者鼻衄伴烦躁易怒,头胀且痛,目赤口苦,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当辨为肝火上炎,迫血妄行。
第四步:为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鼻衄,应做相关检查。
1.血常规 以排除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系统疾病。
2.出凝血时间 以了解血小板的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3.肝功能,B超等 排除肝脏疾病出血的可能。
第五步:治疗。
根据其辨证为肝火上炎,迫血妄行,故法当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处方:牡丹皮20g 焦栀子10g 柴胡9g 炒白芍12g 生牡蛎(先煎)30g 生地黄12g 夏枯草12g 茜草10g 仙鹤草12g 黄芩10g 白茅根12g 藕节10g
(自编医案)
【医案、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
一、医案
医案略,详见紫斑。
二、常用中成药
1.热邪犯肺
十灰散、银翘片。
2.胃热炽盛
三黄片。
3.肝火上炎
龙胆泻肝丸,丹栀逍遥散。
4.阴虚火旺
知柏地黄丸。
5.气血亏虚
归脾丸。
三、经验方
1.凉血止衄汤(《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功能:清热凉血止血。
主治:血热妄行之鼻衄。
组成:生地黄24g 生白芍15g 侧柏叶炭20g 犀角9g(用水牛角30g代替)棕榈炭15g 仙鹤草9g 川大黄炭6g 北沙参12g 甘草9g 藕节12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
2.紫石散(《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功能:清气泻火,酸涩收敛,引火归原。
主治:肝胃热盛,虚阳浮越之鼻衄。
组成:紫石英(先煎)18g 滑石粉18g 白石脂18g 生石膏(先煎)18g 赤石脂(先煎)18g 墨旱莲20g 大黄12g 生龙骨(先煎)12g 生牡蛎(先煎)9g 干姜4g 肉桂心4g 甘草9g 寒水石(先煎)18g
用法:日服2次,每次9g,饭后温水送服。
3.仙枣汤(《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功能:益气养血,清热解毒,活血祛瘀。
主治:血小板减少所致的鼻衄、齿衄等。
组成:仙鹤草根10~100g 大枣50~100g 牡蛎(先煎)10g 甘草10g 连翘10g 丹参10g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