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北京求学的时光
文秀对导师郝海燕说:“老师,我看着您就觉得很亲切,看到您我就不紧张了。”
1
那一年,文秀来到北师大
2013年,北京,一个初秋的早晨。
一位身材匀称的姑娘,身穿洁白的裙子,迎着北京初秋的风,拉着行李箱,高兴地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大门,径直来到研究生院报到。当她领到研究生的学生证时,心里无比激动,欣喜地对着手机来了一个自拍。
这位开心的姑娘,就是刚刚考上研究生的广西籍学生——黄文秀。
这一天是2013年9月13日,文秀开启了她在北京深造的研究生生活。
北京师范大学是文秀最向往的大学,报考之前,她专门查阅了与学校相关的资料——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其前身是1902年京师大学堂所设的师范馆。1908年独立设校,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31年,与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合并,成立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50年,毛主席为北京师范大学题写校名。1952年,辅仁大学主体并入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百年校庆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北京市决定重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将北京师范大学列入支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一百多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老师和各类人才,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北师大的师生时曾指出,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
这是北师大的光荣与骄傲,更是北师大神圣的使命!
作为中国著名的师范类高校,北师大的教育学科历史悠久,实力雄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拥有一支实力强劲、学术声望良好的教师队伍,92%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16%的专任教师具有海外学历。同时,北京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以文化节、学术节、体育节和艺术节为主要格局,以文体竞赛、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打造了一系列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精品活动。
文秀入校后领到了学校的校徽,这是一枚别致古朴的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北师大一直以木铎为校徽。每当佩戴这枚校徽,文秀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打开学生证,文秀看到上面写着北师大的8字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她知道,这是著名史学家、书法大家启功所拟并撰写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修养的标准和精神追求,也是启功70多年从教生涯的一个感悟。
文秀后来慢慢琢磨出这8字校训所蕴含的丰富含义。“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学”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学问、知识和技能。学为人师,就是要使“学”能成为后学的师表。“行”是指每位师生应具有的品行。行为世范,就是要方方面面、时时刻刻都光明正大,能够成为社会中的模范。
这正是——巍巍师大,兼济天下气如虹;巍巍师大,育人兴邦肩任重!
这,就是文秀一心向往的“北师大”,就是文秀心目中的“北师大”!
2
那一天,文秀终生难忘
2014年,一个秋天的清晨,北京师范大学。
早上7时,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从假期的沉睡中苏醒过来,树上的鸟儿欢快地跳着、叫着,似乎预示今日校园里有贵客到来。
这一天,作为研二学生的文秀,激动不已。她早早地来到指定的教室,按照学校要求,静静地恭候中央领导的到来。喜欢记日记的文秀,在日记里写道:
今天是2014年9月9日,明天就是中国第30个教师节了,校园洋溢着节日的气氛,这是我来到北师大读研第一次度过教师节,学校通知我参加一个重要的活动……
早上9时15分左右,一列车队缓缓驶入校园,驶向主楼方向。这列车队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识,也没有警车打前站,十分低调。
文秀和同学们当时都在激动地等待着。
“来了,来了!”
“听说要去参观主楼,还要去教室听课。”
翘首以待的人们激动地互相传递着消息。
文秀和同学们热烈地讨论着:“每年教师节都有相关领导来看望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但没想到今年会是习近平总书记!”
文秀同宿舍的同学说:“这机会太难得了!我们不仅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来听听课,还希望他来吃吃我们食堂的饭菜,看看我们的宿舍。哈哈哈!”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认真听取了有关教师节活动的安排和学校基本情况的汇报,参观了为庆祝教师节而设立的30周年展览,考察了心理学院的心理学实验室,观摩了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教学现场,并同老教授们见了面。
在与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同时强调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代。对于青年学子,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寄予厚望。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因此,对青年学生,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情地说:
见到你们,我就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至今我都能记得他们的样子,他们教给我知识、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受益无穷。学生时代是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也希望全国2.6亿在校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多学知识,多学道理,多学本领,热爱劳动,身心健康,茁壮成长。
文秀认真仔细地聆听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她感到受益匪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好老师的理想信念应该以这一要求为基准。广大教师要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严肃认真对待自己的职责。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好老师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来到北师大看望广大老师和同学时的讲话,也是他此行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这一天,文秀终生难忘!这么近距离地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每一句话,都说到文秀的心坎上。仔细琢磨后,文秀更兴奋了,她也更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立志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青年!
于是,文秀学习的动力更强、干劲更足了,在北师大学习的日子里,文秀一直自觉地磨炼着自己。
3
那些年,文秀和导师郝海燕的缘分
白净,清秀,聪慧,外表柔美,性格热情爽朗,为人善良——这是文秀留给她的导师郝海燕的最初印象。
郝教授非常喜欢文秀。文秀有着北方女孩那样高挑的身材,又有着南方女孩白皙的肌肤、清秀的面容,活泼开朗、自信坚定。
北师大的研究生教学,如今采取的是“双向选择”制,即考上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导师,学院里有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的老师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学生。
2013年秋季开学后,学院安排的“双向选择”活动,是学生和导师第一次正式见面。
这天,文秀落落大方地来到郝海燕面前,笑得很灿烂:“老师,我看着您就觉得很亲切,看到您我就不紧张了。”从这天起,她们就成了师生,从此便开始了她们亦师亦友又情同母女的缘分。
郝教授满含深情地回忆道:
俗话说师徒如父子,从那时起我从心里就认下了你这个女儿。
你像我一样爱笑,骨子里透着一种豪爽与倔强。
你善解人意,乖巧灵动,心地特别善良。
你对老师的体谅、关心和敬重让老师倍感安慰、温暖,也使咱们分别后这么久彼此间还依然念念不忘,相互牵挂。
对于咱们的德育原理专业,老师常暗自欣慰与惊叹你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及你的学术敏感与灵气,特别欣喜的是可以做我女儿的小小年纪的你,竟和我这60年代出生的人在许多观念上是如此一致,学术兴趣竟也如此相投。
50多岁的郝海燕是北师大资深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早年从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后考上北京大学,读了硕士又读博士,1998年至今在北师大哲学学院任教,开设的主讲课程有现代科技与伦理文化、中国文化、德育原理、教师伦理等,招收德育原理、教师伦理等方向的研究生。
在北师大,认识郝教授的人,都夸她收了一位好学生,说文秀不但是青春阳光的女孩,更是一个学习努力、做事认真的学生。
在我的采访中,郝教授讲述了自己和文秀“教学相长”的故事。
文秀第一次担任助教,是在郝教授主持的“人文教学论坛”活动。为办好这个“人文教学讲坛”,郝教授邀请了北京各高校、研究机构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北师大给刚入校的学生上通识课。
文秀按照导师的指点,首先了解计划邀请的老师的情况,再做出一个能反映每个老师特点的详尽的情况介绍表,最后不厌其烦地和每位老师沟通确定上课的时间、地点、内容,并多次提醒、接送老师到校上课,并向他们介绍学生的情况。文秀的细心周到,受到师生们的好评,这门课后来被评选为北师大的“优质通识课”。
有了良好的开端,第二次做助教,文秀就更有底气了。她知道导师承担了一门向全国开放的网络课程且需要一个帮手,就主动帮助导师。这是一项细致的活儿,需要用电脑进行文件传输,一遍遍地重复,文秀毫无怨言。她事先请教导师了解网络课程各个环节的要求,之后她经常上传课程资料,及时收集反馈学生的情况。
快毕业的时候,文秀把每年添加的新内容整理留档传给下一届学生,并教会他们工作技巧与方法。她对师弟师妹们向来不急不躁,耐心沟通,循循善诱。经过文秀与导师的共同努力,这门课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发的“网络课程开发二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透着智慧、透着真情。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好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郝老师对文秀就是这样的。读研3年间,文秀与郝教授建立了良师益友的亲密关系。毕业前夕,文秀回顾3年深造的时光,对郝教授充满了感激,她写道:
在她身上我感受到了一名现代女性的伟大,学校的工作和家庭她都能协调得很好,在她身上我还感受到了许多作为女性的美好品格。学习上她也一直砥砺着我,受她启发,我对道德教育非常感兴趣。也是她一点点地帮助我,使我超越了表面肤浅的认识,深入到事物实质性的认知。
这,就是文秀心目中的导师。
作为文秀的导师,郝教授至今难忘文秀。郝教授记得,在德育原理专题课上,文秀的课堂展示题目是《德育过程中必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为了讲好这个题目,文秀认真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多次找郝教授帮忙挑选并辅修学校其他学院的相关课程,以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文秀向郝教授请教,并探讨道德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3个问题,即“立德树人”“塑造灵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面的问题。文秀认为,在道德教育领域同样存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问题。德育需要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这不仅需要继续借鉴世界各国的德育资源,而且更应该下大力气深入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以及我国56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宝贵德育资源,以应对和有效解决德育资源开发中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问题。
文秀的用心钻研,得到了郝教授的肯定。在课堂上,郝教授也赞同文秀在课程展示里所强调的,德育工作的关键是“人”,而对德育工作者来说,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个探讨,对文秀后来的下乡工作也产生了良好的作用。正如郝教授所说的:
文秀,正如你之后在百坭村的工作中,也是把人的工作放到首位,真正做到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心系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切实为百姓做实事,为百姓排忧解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郝教授的书房里,还存留着文秀的硕士毕业论文《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德育资源的开发——以传扬歌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这篇近4万字的论文,就是紧扣“德育”和“传统文化”来展开的。看着学生的论文,郝教授眼前又浮现出文秀刻苦钻研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情景。文秀为毕业论文早早就做好了准备,她从不需要导师提醒、催促,而是自觉主动地去想去写。
做选题时,文秀去征求郝教授的意见,郝教授鼓励她要从自己的学术兴趣中找自己最关心、最擅长的问题来做。这个建议,给了她启发和信心。作为一名从广西来的壮族学生,她打算从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的德育资源入手,深挖选题的切入点。
每当文秀和郝教授谈起家乡广西的壮族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和风物特产时,那种打心底里散发出来的骄傲和自豪溢于言表,而目前学校的德育课程中对这些宝贵教育资源的利用几乎是缺失的,文秀为此感到万分惋惜。
郝教授说,正是文秀对这种教育状况的担忧,以及文秀对家乡、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执着,文秀想要改变现状的雄心与决心、勇气与努力,深深地感染、打动了她。
通过多次促膝谈心,郝教授能感受到文秀想返回家乡、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的愿望与决心,这样的愿望与决心是坚定而迫切的。郝教授的心里很清楚,文秀这孩子常常思考的事情和同龄的学生不太一样,她也能从中看出文秀的心思,知道文秀是一直牵挂着她的家乡广西的!
4
那时候,文秀和她的同学闺蜜
作为北师大同宿舍的研究生同学,2015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王鹃与文秀朝夕相处了3年。同宿舍的同学给文秀起了一个昵称叫“黄毛”,即“黄毛丫头”之意。谈起往事,王鹃对文秀的为人充满敬佩。同时,对于文秀的不幸遇难,王鹃感到极为痛心。
在学习与工作中,文秀抢着做事,不怕吃苦,勇于承担责任,开朗外向,但在各种荣誉名利前却从来不争不抢,低调内敛。文秀的家庭困难情况,她从没有向老师和同学说起过,也从未向学校申请过任何困难补助,而是通过勤工俭学来维持自己的日常开支及贴补家用。文秀遇难后,王鹃在同学的微信群里留言道:
翻看了所有的微信聊天记录,所有的微信朋友圈,所有和你相关的新闻,秀宝宝、黄毛,我们的翩翩少女,想到再也收不到你的回复,看不到你的更新,看不到你嫁人,过平凡的日子,一想到这里我就头疼得难受!今天真是个糟糕的日子,可恶的日子。
2019年中秋前夕,王鹃触景生情,写下对文秀的思念:
文秀,你走了3个月了,我们渐渐收起悲痛,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你在远方还好吗,你知道吗,那天校长夸我说我的身上有你的影子,给“第一书记”增色,我心里感激他的评价,但又觉得自己做的工作比起你来差很多,你是我们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是“时代楷模”!央视有对你的公益宣传滚动播出,一直提醒我们这是真的,你真的离开我们了,留下一片赞誉和怀念。
可是,如果可以,我不想这样,宁愿你过平凡的日子,做好扶贫工作的同时,也找个人爱你,生个可爱的宝宝。
文秀,你知道吗,我在岛上安家了,小暖暖快2岁了,快会叫阿姨了。我发她几个月大的视频给你们时,你夸她长得像我,眼睛很大。如今,我们同宿舍的大红和白毛两位美女同学也当上了准妈妈,你还没有见过她们的宝宝,也还没有抱过我的暖暖呢。我们还想当催婚一族,催你抓紧找一个人照顾自己,不要总是去照顾别人。
一直想写些东西给你、给我们,但怕自己沉湎于原本美好但现在却残忍的回忆里,迟迟不敢动笔,直到今天坐在电脑前,依旧一想起来就哽咽,你变成我们心头的痛,不忍触碰,不忍想起。
文秀,同寝三载,我们对床而卧,可我不能说真正了解你,你收起自己的柔弱,留下太多开朗、热情和阳光给我们。初识不久,我在医院里带着哭腔无助地给你打电话,你很快汇钱给我,偌大的北京城里,我觉得自己不再那么孤单。你总是很忙,背着黑色的大书包早出晚归,回来后疲态尽显,之后提着洗澡篮子去澡堂,再趿拉着拖鞋晃晃悠悠地回来,倚着床框,歪着脑袋一边擦头发,一边和我们聊天。这时候你才是一个小女生,看综艺,聊八卦,咯咯地笑着、闹着。如今,我们本可以以30岁的人生姿态感慨光阴飞逝,校园时光不再,你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你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而立之年,我们同宿舍的4人微信小群里一下子寂寥了许多。
文秀,你是多爱美的女孩子呀!那时候,你总嫌自己胖,嚷嚷着要减肥,想了好多办法瘦腿,跑步、游泳。有一次很夸张,你把保鲜膜缠在腿上然后去运动,我现在还记得你把腿跨在凳子上缠保鲜膜时我和大红嘲笑你的样子。
拍毕业照的时候,你张罗着租衣服,早起化妆,宿舍有我和大红这俩化妆白痴,四个人起了个大早,拍了照片,走了红毯。只是没想到,那时欢乐的照片,如今成为怀念你的一种方式。
6月17日,得到你失联的消息,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但又想着可能只是通信设施有故障,等着你平安的消息。晚上得到你遇难的消息,我感觉揪着的心一下子掉落、碎了,疼得难受,脑子里一片空白,眼泪止不住地流。后面关于你遇难的细节消息越来越多,我想象不出你经历了怎样的事情,山洪冲来的一刻,你该多害怕、多疼!我不敢想象,不忍想象,活蹦乱跳的你怎么会突然这样走了呢?黄毛,你怕不怕?冷不冷?疼不疼?睡在我对面的姑娘,我们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后面,随着更多的新闻报道,我才了解到你在扶贫一线到底经历着什么,你做了这么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贫困户的事情。比起你的工作,我们感到自己遇到的这些困难真的不算什么。你在我心里,不再是爱笑爱闹的普通小女生了,而是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认真细致的扶贫干部。我们以你为荣!
我们的黄毛,亲爱的文秀,我们爱你,永远……
5
那一次,文秀的毕业选择
2016年,文秀即将从北师大毕业。3年的相处,郝教授视文秀如女儿,文秀待恩师如母亲,师恩难忘。在即将毕业之际,懂得感恩的文秀这样回望自己和导师3年来的难忘往事,她写道:
回望过往,诸多变化,但犹如初见,现如今即将离开,留恋与不舍满溢,在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学习时光,终要结束。
我要向我的导师郝海燕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至今仍记得复试之时是她对我进行的英语面试,我很紧张,她亲切如邻家姐姐般的态度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复试结束后我的心里想着如果能再遇到她就好了,因为当时的问题我不擅长,而她却没有一再为难我,真没有想到,后来与她结下了一生的师生之缘……我在北师大三年的点滴进步都与导师有着密切联系。
临近毕业,郝教授很关心文秀的毕业选择:“以你的能力,去一个大国企或者留在北京,都是没问题的。对于你的将来,你可要考虑清楚呀。”
文秀非常感谢自己的导师,她也向导师如实坦露了自己内心的想法:“老师,我们北师大历来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您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是从广西的贫困山区里考出来的,我想回去,把希望带给更多的父老乡亲。”
郝教授对她说:“通过多次的促膝谈心,我能感受到,你急切地想返回广西、建设广西、改变家乡的强烈愿望与决心。老师支持你,愿你为家乡多做贡献!”
拜别老师和同学之后,文秀收拾行囊,毅然离开北京,回到了广西。
有人说,中国农村是“3亿人出走后的世界”,可文秀说“走出去之后肯定有部分要回来”。
有研究生的同学说,文秀就是那个“走出去,又坚定地回来的人”。
这位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取得硕士学位的广西学子,于2016年7月辞别老师和同学,选择当一名定向选调生,回到养育她的家乡——广西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