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章 里品书香
诗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看见了吗?我正走在去国家计生委泰安人口学校图书馆的路上,路上我能遇见有的同学正在图书馆里看书、选书,有的正从图书馆里借了书走出来。
一九九五年,包括之后的几年,因为还没有手机和互联网,所以书信、报纸,特别是图书馆里的图书,便成了我们在那个时候,几乎是唯一可以去亲身体验和从中获取的主要的精神之花的乐园。
每天下午下课之后,到吃晚饭之前的那一段时光,我们最爱去、最常去的地方,便是学校的图书馆。
我自小就喜欢看书,因为没有条件,我看的书,都是从儿时玩伴、同学手中借来的,非常有限,也没有可供选择、挑剔的余地。
年岁稍大一些的时候,我曾崇拜、羡慕过在书店里工作的人,便为此希望自己今后也能像他(她)们一样,有机会去到书店里上班,或自己拥有一家书店,然后天天能泡在书店里,能想看什么书便可以看什么书。
去到山东泰安国家计生委泰安人口学校读书后,因为,学校里面有图书馆,图书馆里有数不清、看不完的书,“想看什么书便可以看什么书”的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而不再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
于是,我成为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并幸福且快乐着。
学校图书馆的藏书,真的很多!可能是因为它是我见到的第一家图书馆,也可能它是我能去借能去看的第一家图书馆,还可能它是我至今为此去过的唯一的一家图书馆,所以我确认它的藏书真的很多。
去图书馆内,于文学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生活的等等类别的书架上,看见了自己喜欢的还没有去看过的书后,先取下来,然后拿到工作人员那里填写借书凭证;或去书单里找了自己喜欢的书名,记住它的编号,然后去工作人员那里出具编号,由工作人员再根据该编号的书有没有被借出,然后再决定是否填写借书凭证。
如果书没有被借出,待填完借书凭证后,拿了书,出图书馆,于宿舍或教室或校园里等到哪一天把书看完了再还到图书馆里去。通常,我都是会用尽量快的时间把看完,将书还到图书馆去后,再去借旁的书看。那借书看书似乎早已成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的生命的一部份,那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看书似乎早已成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那一代人在学校生活的一部份。如果没有书,真难以想像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有多么的不堪……!我感谢有书可借可看的学校生活,感谢书里的世界!
我因为小学、初中,特别是初三那年,班上住在县委大院的同桌王进同学从他家里,给我带去了很多的袖珍版的国内外的文学名著,如《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龙须沟》《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等等。再加上从儿时的玩伴、其他同学那里借看了很多连环画及武侠小说,包括《龙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薛仁贵仁东》《薛丁山征西》《罗通扫北》及金庸、梁羽生、古龙的部分小说,所以我很少再去看国内的文学名著和武侠小说的书籍。
又因为外国名著里的人的名字是由一长串字组成的,达不成“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效果,且很拗口,所以我几乎把外国名著都给通通地拒之门外了。记得,在那个时候,周边的、班上的很多同学会经常去图书馆,借看外国名著的,然后手里经常捧着高尔基、列夫托尔斯泰、雨果、泰戈尔等等大家的书看,像《巴黎圣母院》《茶花女》《战争与和平》《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简爱》《飘》等等,他(她)们是看过的。而我却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因为保尔.柯察金比保尔念起来相较显得拗口、费劲和难以记起来,而不喜欢继续看下去。
不仅如此,我还就因为如同前面说过的由于外国人的名字太长、念起来太费劲,看了常常记不全名字的缘故,连二战风云中的传记、小说,像包括《巴顿将军》《蒙哥马利》《沙漠之狐》《朱可夫》《崔可夫》等等,也被我给拒绝了。更没有像来自山东的“山东”、河北的“河北‘那样,去醉心于飞机、坦克、机枪、步枪等兵器书籍了。
看小说,特别是看武侠小说,于我最终留下了些什么东西呢?或者说于我的成长有多大的收获呢?我在那个青涩的年纪里,曾有过省视,认为能留下来的,成为提高我自己能力、本领的,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或什么也没有、或即便有也是少得可怜。过了小学、初中的年纪,往后再从学校出去,就得直面社会,真正地开始人的一生了。
于是,我希望自己能够在社会中存活,并能像别的成功人士一样也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有这样的想法,或许有些不切实际,或许有些心气太高,但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的士兵,有想法总比没有想法的好。
于是,自己崇拜的人、或自己认为某某时代的风流人物的人生经历,便是自己渴望去了解的了,以期能从他(她)们的身上去汲取点什么养分,以供自己成长。
于是,名人传记,便成为了那个时候,我在学校图书馆,借看的第一批书籍。
当知道成功靠的是实事求是和不断的总结经验的时候,我便没有了看名人传记的劲头。因为那想站在巨人肩膀上去获得成功的想法,是真的不切实际。千里之行,还得始于足下,不积跬步确是无以至千里。一个人要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还得是脚踏实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前行才可以。
那接下来,去看什么样的书呢?
一个机缘巧合的时机,很快就帮我解决这个难题!
什么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来自河南信阳的WG班长,于1996年的某一天,在教室里动员我写“入党申请书”的那个事儿,为我在那之后的看书,帮着选定了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方向。
听到班长劝我写“入党申请书”时,我感到很突然。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仍然还记得自己当时沉默了有一会儿,然后回答的是:“我不知道自己是愿意加入共产党呢,还是加入国民党,等过段时间,我了解清楚之后,再决定写不写‘入党申请书’吧”。
为了“了解清楚”,而去了解清楚,我去学校图书馆借了《哲学》《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始一头扎下去用心地看。特别是有时候规定每一天只看一页纸的内容,等看懂了,就深入地联系社会生活,结合身边事儿,去温故而知新。初时,对不懂的,就想方设法地字斟句酌地,去费尽脑壳儿,掏空了心思去最终搞懂。比如那《哲学》,便让我整整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当然两个多月下来,我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了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并且认为《哲学》是于我人生最有益的书之一。
有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之后,我于是摒弃并不再看名人传记了,转而开始去看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等带有预测性的未来发展趋势的书籍了。因为,当时的我们本身就处于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整十年代的末尾。很快、马上、立刻就得迈入二十一世纪的里面去,时间老人在时时刻刻地催促着我们在心智、思维、举措和脚步等等方面都得加快步伐。
于是,我开始了去图书馆借看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类的书。于是,在一九九六年的某一天,当国家计生委泰安人口学校团工高官张震林老师,在我们9531班教室门的斜对面的他自己的办公室,将他们内部看的那本32开的《大学生与市场经济》小册子书,赠送给我看的时候,而我又如饥似渴地看完了之后,我才突然惊醒过来,知道自己还是“文盲”,而且害怕自己真的成为“文盲”。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大学生与市场经济》一书里面,有“二十一世纪,不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英语、计算机,就是文盲”的论断。看了,知悉了这样的论断,我自己给自己检查了一下,发现自己就是文盲。如果不奋起学习,亡羊补牢,那么在二十一世纪还有几年就要到来的时候,我居然是以一个文盲的身份,在迎接或者拥抱二十一世纪太阳的第一轮曙光?如果真的是那样,二十一世纪太阳的第一轮曙光还会允许我去迎接或拥抱吗?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会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于是,我便在那以后,马不停蹄地,为了不成为文盲,或者不成为完全的文盲,适应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去看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法律的、英语的、计算机等类的书籍。
虽然,手机出现,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我从小以来喜好看书的好习惯遭遇到了致命的影响,并渐渐地好像没了看书的习惯。但是,我还是于书籍的海洋里,从当时直至从国家计生委泰安人口学校毕业了出去进到社会中的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求索过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法律的、英语的、计算机类的知识、感观、思路和视野。
不仅如此,而且那些书上预测的,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亚洲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年代、互联网的时代,也已成为了现实,或正在加速裂变,然后变成事实。而关于生物基因的时代的预测,我坚信人类在经历2019年、2020年、2021年及之后些年****肆疫人类之后,定会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历史的趋势,向人们扑面而来,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整个社会。
在我们这些学生尚没有多少机会,甚至没有机会上机体验的时候,我便开始捧着“计算机操作编程指南”类的书、杂志和报纸,在艰难地啃读了。
在那个打电话要去很远的地方,接个电话也得像打电话一样得排队的年代,家书真的是能抵得上万金。父亲在见字如面的家书里,常常会说“地里的庄稼的长势和收成,圈上的猪的肥瘦和大小,邻里的新近发生的变化的人儿和事儿”之类的话,来满足我对故乡那“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的好奇。我也会在见字如面的家书里,常常会说“我又看了多少本书,看了哪些书,从书上得到了些什么”之类的话,去回应远在五千里之外的父亲的关切。就这样,随着一封封家书在邮差的包里天南地北的传递,从学校图书馆借了然后看的那些书,还真成了我和父亲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就这样,我不知疲倦地在书的海洋的世界里游玩,临到毕业离校的时候,来自河南信阳的班长WG有一天跟我说,虽然他是班上的班长,是学校学生会的干部,甚至还以优秀学生代表的身份,随山东域内的大中专院校去过威海等地参观考察交流过,但他认为在学校的三年,如论收获,终究还是没有我的收获大,因为他觉得我看的书比他看的要多得多。
无独有偶,来自陕西汉中南郑的班上的才女WXM,在临近毕业的时候,也对我说,说我是她很佩服的人,原因居然也是我在学校的三年看了太多的书。我说,“哪里,哪里?你才是我佩服的人啊!”,在有些被她夸得不好意思地情况下,而急着转过去佩服她的原因竟然还是因为她作为一个女孩儿,看了《老子》《庄子》《墨子》《孟子》《孙子》《韩非子》等等诸子百家方面的国学,而我没有。
那些年,我们这些男孩儿、女孩儿,在学校比拼的不是谁穿得衣着华丽?比谁吃的更好、长得更帅或漂亮?比谁的朋友最多?大家比拼的,真的是比谁看的书更多、最多。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关于书的美和好,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国家计生委泰安人口学校读书学习生活的我们而言,是真的有着深刻的难以忘怀的体会呀!
临毕业进入社会前的那几年,我们都在学校里,成长了很多。而让我们成长了很多的最重要的原因,或许就是学校图书馆里的书牵的媒,让我们于书的海洋里自游地尽情地游了……。离开学校的图书馆已有二十多年了,或许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书早已抹去了我们留在那上面的印记,或许学校图书馆里的那些书早已成为了历史而不知所踪。但是,当我怀念、回味、审视自己成长的经历、走过的路,怀念、回味、审视校园里的青春的时候,我无不于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无数次地想起、怀念起进出学校图书馆的那个自己……。
我很怀念进出学校图书馆的那些个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