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辨治流行性出血热实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的古典文献研究

1.先秦至东汉时期

古代文献最早记载瘟疫的当属《周礼·天官》,“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气候的异常会引起疫病。《黄帝内经》中亦有相关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然又提出顾护身体正气,提高免疫力,可以防止疫病侵袭,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黄帝内经》中更是出现了类似流行性出血热病期传变规律的描述,如《素问·热论》所云:“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在疫病的转归方面亦有相关论述,如《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灵枢·热病》“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热病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对于流行性出血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阴阳毒病所表现出的症状类似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时的症状,如“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认为瘀血发热,可以用“下法”治疗。对于发热进而出现神志不清者,也应以“下法”为治疗原则,如“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张仲景所述外感热病,因热结在里,搏于血分,留结下焦不行所导致,如《伤寒论》“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又云“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此证大都为热蓄血分,留结下焦而成。又云“阳明证,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亦为蓄血之证。“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此为外感发病,病机是由太阳经瘀热在里,血蓄下焦所致。对于疫病的治疗,张仲景提出了诸多有效方药,如“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其实纵观整本《伤寒论》,仲景所论伤寒六经传变模式,与流行性出血热五期病理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2.隋朝至元朝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的疫疠病候篇提出,“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戾,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强调了疫病发病与气候突变的相关性及发病特征。与“流行性出血热”相类似的描述,如《诸病源候论·温病发斑候》“夫人冬月触冒寒毒者,至春始发病,病初在表,或已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疮。又冬月天时温暖,人感乖戾之气,未即发病,至春又被积寒所折,毒气不得发泄,至夏遇热,温毒始发出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亦有关于瘟疫的论述。病因上,认为瘟疫病是由天气变化所致。如“是故天无一岁之寒暑,人无一日不忧喜,故有天行瘟疫病者,即天气变化之一气也”,“凡时行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对瘟疫传染性的认识上,如“瘟疫转相染著,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无收视者”,“天气不和,疾疫流行”。孙思邈治疗温病的著名方剂有清热凉血的犀角地黄汤、气营两清的石膏汤等[2]

宋代在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均有较大发展。如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天行温病论》中,在概念、发病原因、季节等方面对一般温病与流行温病作了阐述,指出“冬伤非时之暖,名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即时发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其冬月之时,人感乖候之气,未即发病,至春或积寒所折,毒气不得泄,至天气喧热,温毒乃发”。朱肱《南阳活人书》亦从发病原因主症上对发斑类温病进行了描述。如“若两胫逆冷,腹满又胸多汗,头疹如锦纹,或咳,心闷,但呕青汁,此名温毒。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疹毒,至春始发”。在治疗用药上朱肱针对阴毒伤寒、时行瘟疫、温毒发斑之类的疾病广泛采用了晋唐治温方剂如黑膏方、犀角地黄汤等。《神巧万全方》中亦载有治疗四时时气表里两感的双解散。《圣济总录》亦载有石膏汤、前胡汤、犀角汤、犀角散等很多治温方剂[3]

金代张从正《儒门事亲》中提出瘟疫是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所致。如“伤寒、温疫、时气、冒风、中暑,俱四时不正之气也”。而这些外感热病最后的转归有其共性,如“伤寒、温疫等病,往往发狂谵语,衄血泄血,喘满昏瞀,懊闷乱,劳复”。然瘟疫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症状亦有其特殊性,“正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治疗上需要把握“先治外而后治内”“凡解利、伤寒、时气疫疾,当先推天地寒暑之理,以人参之”等原则,并记载了升麻汤、葶苈苦酒汤、酸齑汁等治疗方药。元末医家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出治疗瘟疫三法:“瘟疫,众人一般病者是,又谓之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并载有漏芦汤、消毒丸等六则治疗方剂。

3.明清时期

明清时疫流行,大疫不断。温病学家在继承前人治疗疫病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温病学理论。如明代吴又可在治疗瘟疫多年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温疫论》,这是我国第一部治疫专著,书中对于瘟疫的理论和辨治都有重要创新。如首先提出“戾气”病因学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并围绕“驱邪外出”治疗思想,创立了“表里九传”的辨证论治之法,认为“其传有九,此治疫紧要关节”。并据“温疫初起”“邪在膜原”“半表半里之间”之理,创制疏利膜原、溃散邪气的达原饮。

清代医家对流行性出血热之类的疫病也各有论述。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认为“疫与伤寒异同处,更有当辨者……伤寒邪从毛窍入,疫邪从口鼻入……伤寒不易发斑,疫多发斑……而亦有其同焉者,皆能传胃,故必皆用承气导邪而出,故始异而终同也”,“疫邪贵早下,但见舌黄,心腹胀满,乘气血未乱,津液未枯,即当下之,宜承气汤”。认为疫病临床多见发热、发斑之症,在治疗上主张“宜早下”。周扬俊《温热暑疫全书·热病方论》中记载:“胸前发出红斑,其色淡,其点小,是为阴斑”“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对于疫病的斑疹形状、色泽、兼症以及预后都作出了较为细致的描述。余师愚在《疫疹一得·疫疹之症》云:“骨节烦疼,腰痛如被杖”“通身大热而四肢独冷”“鼻衄如涌泉”“小便短缩如油”等,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特征。余师愚对于辨治本病有独到见解,认为宜用石膏之类以治热毒,或用败毒散或凉膈散加黄连清热解毒,这对后世医家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起到了启发作用。叶天士在其《温热论》中首创“卫气营血”辨证,并认为伤寒和温病同中有异。如述:“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其对于温病的辨治犹重辨“舌、齿、斑疹”。而“辨齿”之枯荣,断阴液存留,尤属叶天士创新发挥。吴鞠通《温病条辨》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创“三焦”辨治瘟疫新理论。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对于治法,吴鞠通强调“随其所在,就近而逐”“逐其余邪”的祛邪之要和“顾护津液”“预护其虚”的扶正之法,“预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在临证治疗上,提出了有法可凭的方剂药物,并对温病兼现神昏者创制安宫牛黄丸急救之法,“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了了,时时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综上所述,古代医家对瘟疫辨证论治的解释在《内经》基础上,有较多的补充和完善,认识到瘟疫发生多因感受温、热、暑、湿等四时不正之气或疫疠之气、戾气外邪致病,热、厥、痛、斑等为其主症。明清之后辨证体系日臻完善,多从“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治疗上多采用达表透邪、泻浊攻下、补益阴液诸法,而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也属常用治法,这些均为研究流行性出血热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和理论指导[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