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
一、健康管理在中国发展的需求
(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一个国家的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则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8年末我国总人口13亿9 538万人,60周岁及以上总人口为2亿4 94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总人口1亿6 65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1.9%。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其平均寿命延长,但总体健康状况欠佳,往往多种病种并存,带病存活周期延长,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较低。加强老年健康管理,促进积极老龄化,将有利于减少年迈、疾病所导致的经济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鼓励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减轻政府压力,使老年人保持健康、独立,成为家庭以及社会的重要资源。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威胁日益突出
我国的疾病谱已经是以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卫生服务模式也正在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同时,慢性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慢性病患病率上升,而其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却严重不足。慢性病人群普遍缺乏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吸烟、过量饮酒等慢性病的主要致病风险因素广泛流行。将健康管理逐步融入慢性病防控的三级临床预防体系中,可以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可以控制和稳定病情,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命质量。
(三)高风险人群日益扩大
高风险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高风险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人的生理、心理在质量上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伴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期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工作和生活压力趋增,我国白领人群中的高风险问题日益突出,尤其以从事互联网、企业高管、贸易/运营、个体经营、金融等行业的白领居多,主要与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原因有关。青少年的高风险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学习负担过重已经使部分青少年出现了高风险状态,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质较弱,眼睛超负荷使用使患近视率增加,书包太重影响到身高、脊柱发育等问题较为严重。高风险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介状态,具有可向疾病发展、又可向健康逆转的双向性,对其及时进行健康管理干预,有助于促进个体向健康方向的转化,对于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四)社会健康隐患严峻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污染以及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构成了国民健康的重大隐患。雾霾天气多发、城市河道水体黑臭、“垃圾围城”、危废处置以及农村环境污染,各种污染物可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对健康造成危害,很多危害结果不可逆转。此外,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事故等问题一直层出不穷,社会贫富差距和二元结构突出,职业安全风险加大等因素也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健康管理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让一切有利于促进人民健康的因素竞相涌流,将健康思想及政策融入经济发展中,正如习总书记强调“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政策的支持
2013年9月《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明确定义了健康服务业的工作目标和范围:“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
201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健康服务业分类(试行)》,将我国的健康服务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保险和保障服务、其他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四大类。健康服务业分类,是国家以国民健康为目标,以健康管理思维对现有国民经济体系进行的再分类。
201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32号)提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2016年8月,在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提出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五方面的战略任务,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2030”是我国健康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使得过去所有的有关健康的认知都转化为现实,“健康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健康理念,更是一种治国理念,将健康认知融入党和国家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明确了中国健康建设的总体方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突出强调了三项重点内容:一是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促进资源下沉,实现可负担、可持续的发展;二是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在强基层基础上,促进健康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三是将“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推动社会共建共享,人人自主自律,实现全民健康。
“健康中国”是国家层面的健康管理实践,它包括全方位和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体制机制建设。因此,健康中国的建设,关键是要树立现代健康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制度安排,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全民健康”,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把人民健康置于“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地位,并要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6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了三类共15个专项行动。第一类,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的6个专项行动: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控烟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康环境促进行动;第二类,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的4个专项行动:妇幼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职业健康保护行动、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第三类,防控重大疾病的5个专项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癌症防治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行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了基础,为保障人民健康指明了方向,为健康管理事业发展明确了定位。
(二)体系建设
健康管理在我国已经形成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局面。2001年国内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册。2003年在北京召开了“健康管理与医疗保障(险)高层论坛”,健康管理开始受到关注。2005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健康管理师确定为新职业,中国医师协会成立医师健康管理和医师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2006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成立,《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发布,陈君石院士等专家编写并出版《健康管理师》。2007年,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创刊。2008年,教育部批准5所院校率先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本科专业;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100多所本科和大专院校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或“健康管理”专业,健康管理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完善,相应的健康服务人才队伍迅速壮大,健康管理师作为一种新型健康服务职业,在健康服务业得到广泛应用,健康管理师将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性健康管理在国外体现的是与健康保险业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而我国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行业合作比较滞后。在健康保险领域,我国政府的保险管理部门以及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也积极探索和推动健康管理的实践。健康管理的服务形式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健康管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遵循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会有一个自我优化和发展的过程。随着需求的明确和产业分工的形成,行业的规范和管理也日渐成熟。2016年4月,国内第一家面向健康管理领域,全国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获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新时代健康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发展、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标准建设推广以及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作为协会的重要工作;我国的健康管理正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三)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体系建设
健康管理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结合点。中医“治未病”等理论与健康管理主张的“防患于未然”异曲同工,均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以预防为原则,二者相结合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中医健康管理体系。中医“治未病”思想理念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并强调养生保健,以促进健康状态的维持和提高,与现代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体系对应。
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支撑的中医状态学提出以健康状态作为健康认知的起点,认为健康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以及自身阴阳动态平衡的结果,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形与神俱”的功能状态。从健康的角度讲,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就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之中。以中医状态学为代表的中医健康管理体系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