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突破(全新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突破沟通的捷径

白天我很少看电视。但前几天,一个朋友推荐我收看一档收视率极高、关于家庭主妇的午后节目。他对我说我不管怎样一定要收看,因为我一定会对节目现场的观众感兴趣。我看了几期节目之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尤其欣赏主持人的做法,他使得每一个节目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言。那些观众显然不是什么职业演讲家,也从未接受过沟通能力的专门培训,他们中间甚至有人会犯语法上的错误,但他们的确十分有趣。他们开口对着镜头说话时丝毫不紧张,相反却说得非常轻松自如。

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如此的坦然?我深知其中的答案,并且多年来我一直使用它来培训我的学员。作为一个身份普通的演讲者,他们确实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他们本身就是演说故事中的主人公,他们回忆一次次尴尬或者美好的情景,其中包括与爱人首次相遇的经过。在他们那里,一点也没有像引言、正文以及总结等教科书上的结构;连遣词造句、语法文风都无须在意。然而他们聚精会神于要讲的故事,正是这一点吸引着全国的观众。我认为,公共演说的捷径有三项原则:

一、要述说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自己思考过的事情。

二、要对自己选择的话题充满热情。

三、要努力使观众同你产生共鸣。

讲你所熟悉的事情

这些人在节目里生动具体地说故事,使节目变得好看,因为故事的主角正是他们自己,他们了解自己的故事并深有体会。试想,假如让他们解释共产主义的含义或联合国的组织或制度,那这个节目该是多么的无趣。然而在宴会上人们还经常出这种错误。他们往往选一个他们不甚了解、花时间也很少甚至平时根本不关心的事情作为话题。他们随意开一个话头,像什么民主、正义、爱国主义,他们还会狂翻如语录、演讲手册之类的工具书,然后挖空心思地回忆大学时政治课上讲的一些大道理并将其含糊其词地堆放在一起,话题因此显得沉闷冗长。这些演说者根本不清楚吸引听众的是事实本身,而恰恰是这些事实印证了那些空洞无味的理论概念。

几年之前,卡耐基训练班的教师们曾经在希尔顿大酒店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一个学员用这样的话开头:

自由、平等、博爱,是人类最仁慈的词语。没有了自由,生命便没有了意义。试想一下,假如你完全没有了自由,你将用什么去生活?

培训班的老师明智地打断了他的演说。教师问他,你凭什么说服自己相信以上所说的话,你能不能拿出证据或者让亲身经历来证实所言不假呢?于是接下来他讲述了一个让我们震撼的故事。

他曾经是一名法国的地下战士,连家人也都受他牵连,受尽了纳粹的欺凌和迫害。他为我们诉说了他们一家人是怎样机智地对付了秘密警察的严密盘查并最终到达美国的。最后,他说:

如今,我走过密歇根大街来到这儿,我随便进出。我经过警察身边,他也不盯着我。我进入这家饭店,不用出示身份证。会议结束之后,我能够去芝加哥的其他任何地方。相信我吧,自由,值得我们为其战斗!

他话音刚落,全场起立,随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建议一:说出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只要讲述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都是引人入胜的。但从经验上看,演说者很难弄懂这个道理,因为他们通常觉得个人的经历是琐碎和自我的。他们宁可费尽心思找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概念和哲学道理。但那些大而不当的东西只会给听众催眠。就好像我们正期望着晚报上有见地的新闻,他却放上一篇普遍适用的没有任何新意的社论。我们并不是不想听社论,但得看是谁说的,如果作者是编辑或者报纸的经理还差不多。所以你还是说你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吧,这些才是我们希望听到的。

据说爱默生总是愿意倾听任何人的诉说,无论对方地位多么卑微,他认为自己总能够从周围的人身上得到些收获。“恐怕没有一个西方人能比我所听过的倾诉要多了,而且我可以明确地说,只要是他在说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我从来都是兴致勃勃地听着,无论内容有多么琐碎。”

有关这一点,我需要补充说明一下。几年前,我们的一位教师开设了专门针对纽约市立银行高级职员的公共演说培训课程。这个班的学员由于忙于公务,没有时间充分地准备演说,或者根本就没有信心去做准备,他们从来都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观察而思考。40多年的经验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演说资源,可是他们自己却不知道好好地利用。

某个周五,一位同上级银行有来往的先生,我们暂且叫他杰克逊好了,看到已经有40多个同学到场,而他还没有确定演说的主题。来上课的路上,他在路边的书报摊买了一本《福布斯》杂志,然后乘坐地铁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所在的大楼上课。在杂志上他读到一篇题为《你只有十年时间去成功》的文章。他并不十分喜欢这篇文章,但他的课程要求他必须得说些什么。

一个小时之后,他站起身演讲,企图将这篇文章的内容引人入胜地说给在场的同学听。结果在意料之中。他没有时间去充分领悟自己想要说的内容。而且他也仅仅是“想要说”那些内容。他所演说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而是一种宣泄,他的神态和语调表明了这一点。他自己对话题尚未有深入的了解、认识和体会,怎么能指望听众比他更加印象深刻呢?他一直在引用原文,说作者说了些什么。演说完的结果是听众对《福布斯》杂志印象深刻,很遗憾,人们对杰克逊和他的演说本身的印象却很模糊。

演讲完后,培训班的教师提醒他说:“杰克逊先生,我们对那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感兴趣,因为他既不在场,也不与我们相识。我们所希望了解的是你本人以及你自己的想法。说出你自己的想法,不用去管别人怎么说。你自己的演讲应该有你自己的内容,下周仍旧是这个话题,为我们再来一次吧。再读一读那篇文章,看看你是否真的同意他的观点。如果同意,那么就换成你自己的角度和经验来解释一遍;如果你不同意,那就说出你的理由。将这篇文章引申开来,其他内容用你自己的经历和观点去展开。”

杰克逊重新读了那篇文章,结果发现自己完全不能认同作者的观点。他在记忆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与其不同的观点,并利用自己多年银行部门主管的经验来提出论点。第二周,再次轮到他演说时,他的观念和想法因他的个人经验变得十分丰富合理。他没有将那篇文章重新照本宣科地为我们复述一遍,而是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可想而知,这前后的两次演说,哪一个更能打动人心!

建议二:在自己的知识里寻找主题

由于一次偶然的情况,应学员们的恳请,培训班的老师在纸条上写下他们觉得初学者可能面对的最大困难。统计完这些纸条后我们发现,刚开始培训班课程时,教师们最常面对的难题是引领初学者找到合适的话题。

到底何种话题是合适的话题呢?回忆你的生活经历以及知识背景,将这些具体的东西升华为文字的理论,就是你所适合的主题。让思绪回到记忆里去,寻找那些曾为你的生活带来意义并且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几年前,我们曾经专门调查过哪些话题会吸引听众的注意,发现其中最有吸引力的几个话题都是有关个人的特殊背景的。例如:

(1)儿时成长经历。与家庭生活、童年往事、学校环境相关的题材,肯定能够引人入胜。因为我们所想听到的,总是别人在成长历程中是怎样去面对和战胜困难的。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尽力把童年生活添加到演说中。你还可以引用妇孺皆知的戏剧、影视和故事及人们早年遭遇的一些烦恼。怎么去确定他人对我们的童年时代有没有兴趣呢?我们可以这样去衡量:假如一件事情对你来说经久难忘,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那么毫无疑问,听众也同样乐意听到。

(2)自己曾经的奋斗历史。这种经历说起来充满着人文关怀。比如,回望自己曾为理想而奋斗的事迹;你曾经在特殊行业的工作经历;你是怎样经历波折坎坷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告诉听众在如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向目标前进,你所对付的困难、你的理想和最终达到的成功。真实展现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最有把握的话题。

(3)个人的兴趣和娱乐。这方面的话题每个人都不同,所以显得多姿多彩,也是很好的话题。说说仅仅出于爱好而去做的事情,也是很有把握的。讲述一些发自内心所喜爱的东西,会让你有激情。

(4)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行业的工作经历会让你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即便聊的只是自己的工作,以及你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听者也会富有兴趣并聚精会神。

(5)特别的经历。你同某位大明星会过面吗?你是否经历过枪林弹雨、体验过生死只在一瞬间的时刻?你的一生中有沮丧到了极限的时刻吗?这些都是极好的演说题材。

(6)信仰与信念。你曾聚精会神地思考:对当今世界所面对的形势,自己应当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你曾对一件事十分地重视,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去思索,你当然有资格去谈论它。然而,在讲述它时,不要忘了举例来证实你的信念。听众不喜欢陈词滥调来应付整个演说。不能用顺手摘下的报纸杂志上的论点以填补你的内容。自知听众更在行的话题,则尽量少说。反之,假如这个话题本来就是你多年来所研究的,那它便是个绝佳的好题材。

有关演说的准备工作,不仅仅是在纸上列出要点或大段地背诵,也不是让你从报纸杂志上拼凑个二手文章出来。那要怎么做呢?要从自己内心深处寻找信念。不用担心寻找不到,信念就在自己心里,追根溯源,你自然可以将其挖掘出来。也不必担心这些太私人的问题有失博大、太过琐碎,会使听众昏昏欲睡。实际上,只有这样的演说才让观众感动和高兴,比我听过的任何职业演说家的作品都好。

只有说熟悉的事才能让自己感兴趣,让你真正融入话题当中,找到公共演说的捷径!

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并不只有我们有资格探讨的话题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比如说,我是一个事必躬亲的人,那么我的确有资格谈论怎样刷盘子。但令人费解的是,对这个题目我并不感兴趣,因为刷盘子这种事情我从来都没有留意过。而那些家庭主妇同我正好相反,她们对这个话题会谈论得津津有味。可能是一辈子刷不完的盘子常令她们恼怒,抑或她们因发现了处理这烦人家务的新方法而格外高兴。不管是什么原因,她们乐于探讨这类话题。所以对于她们,刷盘子的话题也是非常生动有趣的。

你必须面临的问题是: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是否适合集体探讨?如果有反对意见提出来,你能否满怀自信地应付自如?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你的话题就选择得很完美了。

1926年,我出席了在瑞士日内瓦举办的国际联盟第七次大会,并做了会议记录。最近,我无意中又看到这些记录。在此节选其中一段:

几个拿着稿子照本宣科的人把气氛弄得十分沉闷,之后,加拿大的乔治·沃思德爵士上台演讲。我留意到他并没有携带任何草稿或纸条,自然对他另眼相看。

他常利用手势,聚精会神地演说。他真诚地希望听众能明白他正在谈论的观点,也发自内心地希望听众能为自己的信念所感染,这一切就像窗外的日内瓦湖那样显而易见。他为我在公共演说教学上一直所提倡的那些原则,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我时常回想起乔治爵士的演说及他真诚的态度。只有你对话题充满真情,这种诚意才会通过你的态度自然地流露出来。菲舍尔主教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演说家,他从早年的生活中领悟出这个道理。他在《过充满意义的生活》一书里回忆道:

我曾入选校辩论队。在“圣母玛利亚辩论赛”的前一天夜里,我们的辩论教导员把我叫到办公室里劈头盖脸地大骂一顿。

“你真是个蠢货!你真的算是我们建校以来上最差劲的演说者了!”

我很委屈,问道:“既然我是这样一个蠢货,为什么还选择我加入辩论队?”

他说:“挑选你是由于你的思想,而绝不是你的演讲水平有多高。去角落里,试试找一段演说词讲出来。”

我被那一小段演说词折腾了一个钟头,最后,他问:“明白问题出在哪里了吗?”“没有。”我回答道。于是,又是一个钟头,两个钟头,两个半钟头。终于,我几近崩溃。他继续问道:“仍旧没有找到吗?”

我说:“我明白了,我在演说时并不真诚,根本就是三心二意,我的演说没有真实情感。”经过这两个半钟头后,我终于灵光一现。

这是菲舍尔主教终生难忘的一课,即怎样将真实情感投入讲演。自此,他开始更为关注自己所要演说的题材。

我们班上有学员对我说:“我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我的生活一团糟。”此时,训练有素的教师就会问他,你平常都干些什么呢?他们的回答自然各式各样,有些人常常看电影;有些人打保龄球;有些人则在花园里种植玫瑰;还有一位学员平常收集关于火柴的书籍。教师抓住这一点,开始问他有关这个与众不同的兴趣的问题,而他也逐渐有了兴趣,口若悬河地述说他的经历。他两只手翻来覆去地比画着,描述自己搜集和存放这些书籍的书房。他告诉老师,他的收藏中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火柴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这个话题兴趣十足,他自然而然地激动起来,最后教师中止了他的话题,说道:“演讲时你为什么不说说这些事儿呢?在我看来这太有趣了。”这位学员说,他从未想到会有人认为他的喜好有意思!这位学员花费多年的精力追求这一兴趣,应该说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可他却不认为这个主题适合演说,并且否认了它的价值,认为其微不足道。于是,教师恳切地告诉他,检验一个话题能否拿来演说的唯一方法,就是问问演说者自己对这个话题究竟有多么感兴趣。于是,他以一个收藏大师的姿态高谈阔论了一晚上,充分显示了他对这个话题的偏爱和熟悉。我还听说,之后,他去当地的各式午餐俱乐部演说关于对火柴书籍的搜集,得到了当地很多人士的赞同和尊重。

对于那些盼望快速学会当众演说的人来说,上面的例子正好证实了这一准则。

激起听众的同感

一场演说由三个主要因素构成:演说者、演说词、听众。本章的前两条准则是探讨演说者和演说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未真正谈论到真实演说的场景。实际上,只有当演说者把自己的演说内容同他的听众联系起来之后,演说才算开始。当你准备开口演说时,你也许已经做了相当充分的前期准备,并且你的话题刚好符合听众的口味,要想让这次演说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们还需考虑的是让听众认为演说的内容对他们十分有意义,演说者自己要对演说的内容充满热情,还要将同样的热情传递给听众。历史上著名的演说家都具有这种能力,就像一个传递福祉的圣人,给予听众所需要的东西。高明的演说者都充满热情,让听众感受自己的东西,认同自己的观点,去鼓励他们同演说者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演说者必须要以听众为中心,而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知道,演说成败与否并不由他自己决定,而是要看听众内心的反应如何。

在倡导勤俭节约运动期间,我帮美国银行学会纽约分会培训了一批学员,其中一个人刚开始不能跟听众进行心灵和情感的交流。为了帮助他,我们首先采取的策略是让他从内到外对自己的演说话题投入热情。我对他说,先反复地思考题目,直至自己对这个题目有了兴趣。我要他谨记,纽约的“遗嘱公证法庭记录”表明:85%的人离开人世时什么也没剩下;有3.3%的人离世后则留下了10000美元或者更多的财产。我告诉他,与其求人施恩,不如帮他们做以前自以为不能做到的事,要他说:“我是帮他们打算,让他们在迟暮之年可以丰衣足食,安享晚年。并让他们的老婆孩子生活有所保障。”我要他记住,他正在从事一项很高尚的社会服务工作,他是一名建设者。

他反复揣度后,这些话语终于在他的脑海里澎湃起来。他开始感到颇有兴趣,充满热情,并真切地感觉到自己身负重任。他四处巡回演说,听众认可并响应了他的信念,同他一道分享勤俭节约带来的益处,这一切都出自他乐于助人的本性。他再也不是个满脑子都是事实的演说机器,他成为一名传教者,投身于有价值的信仰的传播。

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花了相当多的时间来反思培训课程中关于当众演说的艺术和窍门。这些课程是培训教师们把一些经验和知识年复一年地传授给学员,从而让他们的演说不再虚伪浮夸。

记忆犹新的是我参加的第一堂演说训练课。教师让我将两臂轻轻下垂,放于身体两侧,掌心向后,手指自然弯曲,大拇指刚好碰到腿侧。他教我怎样举起手臂,怎样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手腕也要优雅地扭转;接着,伸出食指,然后是中指,最后是小指。做完这符合美学标准的整套动作后,手臂要回归原位,重新垂放于大腿两侧。这是一套非常单调蹩脚的美学演示,缺乏演说所需要的激情和真诚。

教师并没有教我怎样把自己的个性融入演说中,也不曾尝试让我像个普通人,激情澎湃地跟听众推心置腹。

请尝试把那些教条的训练方法同本章所介绍的三项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能够看到谁优谁劣。这三项原则,是我演说培训整套方案的核心。在本书接下来的内容中你还将看到这些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