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严惩昏官,抄家灭族,三杨之一
“大明前郑州府知府杨允因培养五云山山匪王大刀,纵容其烧杀抢掠,犯下滔天大罪。”
“又因……。”
“综上十罪,罪无可恕,按照大明律法,当斩首示众,抄家灭族也!”
大明对于犯了大罪的官员的惩罚,那是十分的严格的。
看看明初四大案就知道,动不动便是抄家灭族,牵连人数上万人。
而明初时期,大明的人口才有多少?
朱元璋是一点儿都不顾及这些,对于那些官员是说抄家灭族,那就抄家灭族。
而历史上。
作为朱元璋的儿子。
朱棣也算是多多少少继承了朱元璋的一点儿习性。
创下了抄家灭族的记录,那就是诛十族。
一般,都说是诛九族。
而朱棣直接诛方孝孺士族,凡是方家的人,只要是有一点儿的血脉关系,全杀了。
郑州府的百姓们看着台上被押着的杨允一族,几个管事,还有银狼等人。
随着判官的一声令下。
直接人头落地。
“好!”
“大明万岁!”
“皇上万岁!”
“皇太孙万岁!”
也不知道是谁起的头。
总之,眼看着平日里欺压他们的人被斩首示众,一个一个都群情激奋,拍手叫好。
还有一些,更是直接哭了。
这一幕,他们盼了多少年了啊!
也有百姓想着直接去应天府,状告杨琏等人。
可是,那些被杨琏以及丁景福等人霍霍的,根本就没几个活口。
还有一些,想要去状告,苦于无门,能不能到应天府,那还是一回事儿。
毕竟路途遥远。
这一路上,遇上个什么意外,也很正常。
还有一些人并不能说他比较冷漠,只是有一些害怕惹是生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如今,眼见着杨允、杨琏等人被看头。
不管是受到了他们欺负的人,还是没有受到他们欺负的人,都在拍手叫好。
不少人也明白,自己就一个平民老百姓。
这些贪官污吏不被杀,早晚有一天,他们会欺负到自己的头上。
一上午的三司会审。
整个高台都已经被鲜血染红,鲜血顺着高台,流到了地面。
有一些头颅,直接滚到了高台之下,竟然被百姓们一拥而上,给抢了。
判官对于这些是视而不见。
毕竟,他们也不可能还一个一个询问,让他们把杨琏等人的头颅给送回来。
送回来做什么?
他们管杀不管埋。
老百姓拿了这些罪人的头颅,本身也没什么错,就算是把这些头颅当成了夜壶,那也不管他们的事。
三司会审之后。
判官则是宣读了朱英治理河南道水患的告示。
为了修建河堤,防止黄河水的泛滥,冲破了河堤,从而造成严重的水患。
朝廷打算继续加固河堤,同时还要修建水渠,挖渠引水灌溉良田。
不过。
这一次并不会征徭役。
而是朝廷会拿出抄没杨允、杨琏、丁景福等乱臣贼子的家财,作为工钱。
每一天,一个人可以得到五文钱,外加两餐。
这个消息,更是让百姓们欢呼不已。
散了场之后。
不少汉子直接赶向了河堤,见到了管事,报了名,得到了牌子。
等到第二天,就可以打卡签到,开始打工挣钱了。
纵观历朝历代。
秦朝时期的秦皇陵、秦直道、秦长城、都江堰等,中原在这个时候便已经出现基建狂魔的迹象了。
汉朝时期轻徭薄赋,但是也有冠军侯封狼居胥,也有加固长城,也有修建都城,也有治理水患,以及修建一些水库,蓄水灌溉。
而汉以后,因为中原混战,并未出现多少基建。
到了隋朝。
中原再一次一统。
隋炀帝便成了第二个基建狂魔。
开凿大运河,修建了很多水渠,让北方的水系得以联通和发展。
而唐朝时期的基建也不少。
到了宋朝,文人治天下,基建少了一些,诗词歌赋倒是多了。
而明朝时期,基建又多了起来。
明长城屹立在北方龙脊之上几百年而不曾倒下。
还有明朝时期的南北京城,顺天府最繁华之时,一共有着一百多万的人口。
而紫禁城也一直屹立不倒。
基建是功在千秋。
至于当下,其实也很重要。
最起码,治理好了两河,也就能够大大减轻两河流域的水患。
而两河流域其实关乎于大明的国祚,毕竟这里有着大明的粮仓。
粮食是百姓生存之本,也是大明江山社稷安稳的基石。
在河堤上巡视了七天的朱英,终于回到了郑州府。
此时。
郑州府的官员们已经进行了大换血。
这些官员也都是朱元璋钦点,很大一部分,也都是洪武年的进士,还有一部分,也是官员推荐提拔。
朱英的车辇刚到,就见到郑州府外站着很多很多的百姓。
为首一人乃是新任河南道左布政使郑赐。
此人乃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任职监察御史,在职期间也算是颇有一些名声。
这一次,被朱元璋任命为河南道左布政使。
历史上,此人官至刑部尚书,被永乐帝称赞与人为善却无大才。
当刑部尚书肯定是没那才能。
不过嘛,当一方布政使,还算是可以了。
“臣郑赐,拜见殿下!”
朱英上前,扶起郑赐,说道:“免礼,有你来河南道安抚百姓,我也就放心了。”
“如今河南道最重要的乃是恢复生计。”
“不少良田被淹没,已经颗粒无收,以至于许许多多的百姓离家出走。”
“现在朝廷已经发了赈灾粮。”
“需要召回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他们流落在外,每个地方上的户籍,也没有田产地契,始终不能养家糊口。”
“所以,肯定会有数以万计的百姓,得知河南道已经安稳,肯定是想要回来。”
“如此多的百姓归来,这沿途肯定会有些不太安全。”
“我已经下令,让各地都尽力配合,在城外搭粥棚,让那些流落在外的百姓,能够回到自己的家。”
郑赐连忙说道:“殿下爱民如子,此乃百姓之福。”
“请殿下放心,臣一定会尽心尽力赈灾扶民。”
“让所有流离失所的百姓,都能够安然归家,也让他们有一个家!”
朱英拍着一下郑赐的肩膀,随着他一起进入城内。
沿途。
百姓们争相观望,高呼太孙殿下万岁。
……
御书房。
刑部尚书杨靖、兵部尚书茹瑺、吏部尚书詹徽、宋国公冯胜四人,到了书房内,先是施礼。
朱元璋则是把河南道的情况大致地说了一遍。
“诸公以为,这以工代赈之法,如何?”
詹徽第一个上前,躬身道:“皇上,臣以为,此乃治国之良策。”
“殿下能够想到如此良策,实乃大明百姓之福。”
“自秦以来,重徭役者,皆被徭役所累,导致百万苦力不得安生,良田荒废、粮食不足。”
“然而,轻徭役能利民安民,却无法让大明的一些重大工程得以建造。”
“如今有了水泥,长城加固和修造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然则,有了这以工代赈,便可解决长城徭役之苦。”
明朝修造长城是从洪武元年就开始了。
那时候,只不过是修造关口,从居庸关等地开始,最后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长城。
而这些年来。
不知道多少大明苦力,从中原押送到了北地,负责修造长城。
不仅如此,大明的戍边将士们,也都参与其中,一个砖石,一个砖石地垒砌。
而有了水泥之后,这明长城的修造也就简单了很多,不用开山取石。
只要是拉着水泥,直接倒进模子里面,就可以得到一个砖石。
而且,水泥的泥砖还更加坚硬。
修造的长城也更加坚固。
可谓是修造长城的利器。
当然,关键在于,运送了太多苦力到北地修造长城,其实也是劳民伤财的一个国策。
然而,为了能够彻底打败蒙元,也为了防止北地异族再一次南下中原。
修造长城成为北地防线,是必不可少的工程。
詹徽作为太子少保,肯定是站在朱英这位皇太孙一边,所以第一个上前赞同。
至于其他三人,那也是没的说。
都赞同这个方案。
朱元璋接着道:“河南道的水患已经得到了控制,咱的大孙不日应该就会回来了。”
“他不在的这些时日,咱可是想念他想的紧。”
“十年未见,这接回来还没几个月,就要去河南赈灾,唉,倒是也辛苦他了。”
几位大臣连忙称赞朱英的贤明,让朱元璋高兴不已。
称赞他,多少有一些拍马屁。
但是称赞朱英,对于朱元璋而言,那就是家长听到了别人夸赞自己的小孩,不觉得是拍马屁,而是真的赞美,自是高兴不已。
而在郑州府的朱英,也终于等来了他很想见的一个人。
“在下杨士奇,拜见殿下。”一身布衣,年不过三十,相貌儒雅,气度不凡。
此人可是永乐帝时期的三杨之一。
朱英这是明显下手抢人。
只不过,除了他,没有人知道杨士奇的才能。
所以朱英打算做一次伯乐。
远在北平府的燕王朱棣正在看着密信,上面是朱英在河南道的所作所为。
突然,他感觉自己似乎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