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激荡三十年:平成企业1989-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产业形态发生改变

日本股市价格从2003年开始持续上涨,不仅是因为日本政府向日联集团投入了公共资金,从2003年至2005年,日本企业的业绩也的确有所好转。日本法人企业经常性净利润率由2003年的2.8%上升到2005年的3.2%。这已是泡沫经济破灭后的最好成绩了,泡沫经济鼎盛期即1989年,这一数据为3.5%。日本经济增长率也在稳步回升,失业率在2003年为5.3%,到2005年下降至4.4%。

日本企业状况有所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额的增加。2003年为54.5万亿日元,2005年增加至65.7万亿日元,到2007年迅速增加至83.9万亿日元。一个原因是这一时期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平稳地保持在110日元左右,另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日本面向中国的出口呈现爆发式的增长。2002年,日本对中国出口额为8.2万亿日元,到2007年增长至17.4万亿日元,五年时间增加了一倍。2007年,日本对美国出口占比为20.1%,而对中国的出口占比达到了20.7%。这一结果使中国替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出口国。这一时期,并非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减少了,而是对中国的出口迅速增加了。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200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1%,到2007年已经达到了14.2%。已经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生产材料和零部件,另外中国国内经济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基础材料及设备,而日本刚好能够满足这些需求,又处于最佳地理位置。例如,这一时期日本面向中国的钢铁出口不断扩大,这给日本钢铁产业带来了不错的发展前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产业一直是跟随着美国市场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进入2000年后,中国市场的成长成为左右日本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国内的产业构造在这一时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时期,电气机械产业走入彷徨,但汽车产业相对稳定地不断发展,且在日本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如果用附加价值来测定产业规模的话,IT泡沫破裂前的2000年,日本电气机械产业的附加价值为20.1万亿日元,占日本整体产业的18.3%,2007年降为15.6万亿日元,占16.1%。其中,2002年为14.6万亿日元,占15.0%,是日本电气机械产业滑入谷底的一年。反观汽车产业的附加价值,在2000年只有10.3万亿日元,占日本整体产业的9.4%,之后平稳增长,2007年增至15.6万亿日元,占14.3%。尽管此时还没有超越电气机械产业,但已经能够看到它赶超的趋势了。这个时期的日本电气机械产业步履蹒跚,业绩不佳,曾经的几家“大佬”企业也今非昔比,在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追赶之下危机四伏。而汽车产业中,丰田及本田等公司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国际竞争力。由于汽车生产相关的零部件及材料的需求旺盛,作为日本整体产业“定海神针”的汽车产业超强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大意义。

在本章所介绍的十年中还有一个重大的产业变化,就是同产业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当然,从规模上看没有银行业的重组那么大。由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的企业财政的恶化、经济增长的停滞,因人口减少而对未来的不安,以及国际竞争的加剧等,都是促成这次产业内企业重组的原因。如此众多的重组有着一个共同点:传统日本产业内的企业数量过多,从规模经济的经济合理性观点来看,这种产业组织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些长期存在的非合理性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让我们来看一看此次产业重组后诞生的主要企业,如表2-1所示,按照重组实施时间的顺序来看,依次为化学、石油、半导体、建材、钢铁、造船、贸易、百货以及制药,涵盖了诸多产业。如此大范围产业内大型企业的兼并重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样看来,泡沫经济的破灭及之后日本经济的低迷给日本产业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表2-1 主要企业重组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