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活在每一次呼吸之中
几乎每个人都会说,要活在当下,可是能真正活在当下的人,似乎并不多,看看普遍弥漫的焦虑以及烦躁状态就可知道。
活在当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当代社会太追求目标导向,这种目标导向指向的是未来,也即未知。未知让人无法掌控,因此也容易让人焦虑。或者说,实现目标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比较漫长,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意识会无处固着或者直接固着在了目标上,于是出现了行动和意识的割裂,因而导致了焦虑。
或许会有人说,我看有些人有目标,但是人家就朝着目标奔去,也不焦虑,这是怎么回事呢?对,因为人家的意识和行动是一致的,没有出现割裂。
另外,有目标并没有错,我们并不是说不要目标。我们需要目标,因为目标为我们的前进指明方向,如果没有目标,我们可能就没有了方向,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
问题出在:我们太过固着于目标,即太把目标当回事,这造成了我们意识和行动的割裂。
那么,我们应如何调整呢?
我们将目标立在那里,但是有意识地将目标导向调整为过程导向,将意识放在过程当中,体验过程,心就跟意识一样活在了当下。只是一开始时需要心思敏锐地捕捉每一个当下的体验,让意识固着在每一个当下,随着每一个当下的流动而流动。这样有意识地控制一段时间,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妙处带来放松,放松带来专注,专注带来心流,而心流可以让我们更放松,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模式。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创立的一个行为认知模式。
弗洛伊德说,追求快乐至上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当我们体会到活在当下带给我们的快乐时,自然就会追随这种本能。
不过我认为,这个行为认知模式不适合所有人,至少不适合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也不适合情绪太过紊乱的亚健康人群,它适合敏感、理性、觉察力和控制力都比较强的人,这类人可以是健康人群,也可以是亚健康但更接近于健康界限的人群。
因为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等神经症患者以及情绪太过紊乱的人群,普遍缺乏强大的觉察力和控制力,因而无法很好地做到过程导向并进入良性循环。他们的当务之急,是先将自己的情绪疏通,让情绪自然流动起来,然后慢慢通过控制意识来控制情绪,当他们可以到达这个程度时,那么就可以尝试进行上述调整了。
和自己玩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你把一切都玩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时,你就自由了、舒服了,抑郁和焦虑也将不复存在。
这是一本关于情绪自我疗愈的书,当你的情绪出现问题时,你可以通过本书介绍的方法及时自救。本书分别从创伤自疗、抑郁自疗、焦虑自疗、强迫自疗、上瘾行为、绘画分析、梦的解析以及自我意象八个角度进行阐释。除此之外,还有特别附赠的资源,内容丰富,实用性很强。通过本书的“心理训练”板块,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身负面情绪的根源,并通过自我疗愈的方式缓解。
让我们活在当下,活在每一次呼吸之中,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拥抱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