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的“哭墙”
相传两河流域上游的亚述地区是犹太人(即希伯来人)的最早居住地。西元前一千八百年,他们的先祖亚伯拉罕率领族人渡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到达迦南(即后来的巴勒斯坦)。迦南人称之为希伯来(Hebrew),意为“渡河者”。
为逃避灾荒,一些以色列部落和其他希伯来人在西元前一千七百年左右,进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带。在法老的统治下的数百年间,犹太人受尽奴役,后来在摩西的带领下渡过红海,穿越西奈沙漠,立志回到迦南。摩西在途经西奈山时,接受了耶和华写在两块石碑上的戒律,即“十诫”。然后摩西将之安放在约柜中,从此上帝与以色列人就以这个约柜作为订约的见证。
以色列人后来终于回到了巴勒斯坦。西元前十一世纪,统一了犹太各部族的大卫王缔造了以色列王国,将耶路撒冷和约柜夺回,并著手筹划建造圣殿。
大卫王死后,以智慧、谋略和财富而闻名天下的所罗门王继位,并于西元前一〇一〇年,在耶路撒冷锡安山上建成了第一座犹太教圣殿,用来供奉约柜,史称第一圣殿。
国家在所罗门王死后分裂为两部分,北半部称以色列,以撒马利亚为都;南半部称犹大,以耶路撒冷为都。西元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攻陷,第一圣殿遭到焚毁,城墙、神殿、王宫以及许多民宅等被拆毁,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沦为奴隶的犹大国王、大臣、贵族和城里的大部分居民被流放到巴比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
半个世纪后,巴比伦被波斯的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征服,被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得以重返故乡。大约一百年后,以色列人在先知尼希米(Nehemiah)和学者以斯拉(Ezra)的领导下,开始对重建圣殿,重建后的圣殿史称第二圣殿。
然而,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后并未过上独立的生活。他们先后被马其顿、埃及、叙利亚等国所统治,西元前六三年罗马人又将其征服。西元六五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而就在这次浩劫中,第二圣殿被罗马人再次夷为平地,只留下了西墙的一段断垣残壁。据说耶路撒冷被罗马人占领后,经常有犹太人聚在这里哭泣,这面残破的墙壁也因此被称为“哭墙”。此后罗马人将整座城市占领,犹太人被迫流散到世界各地,而他们的圣殿再也没有被修复。千百年来,常有各地犹太人来此号哭,以寄托自己对故国的哀思。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还经常来到哭墙脚下,或围著一张张方桌做宗教仪式,或端坐在一条条长凳上念诵经文,或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长跪在地悲戚啜泣。
考古学家于一九九二年,在哭墙中发现五块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巨型基石。据考古学家用声波探测法测定,其中最大的一块巨石约长十三点六公尺、宽四点六公尺、高三点六公尺,重达五百七十吨,有世界上第三大人造巨石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