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帆五千年:历史图像中的帆船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红海大帆船——古埃及首位女法老的红海行动

世界上许多文明的源头,追来索去,都会来到古埃及,帆船文明也不例外。

在说古埃及的“始祖级”帆船之前,先要说清楚尼罗河刮的是什么风,以及为什么会在这里出现人类最早的帆船。

南北流向的尼罗河,受印度洋季风影响,夏吹西南风,冬吹东北风。尼罗河的源头在埃及南部,上游的船向北航行时,借助落差与水流,直接漂流而下。船逆流向南航行时,要克服落差与逆流,聪明的埃及人就在船上立根桅杆,扯上一块方帆,借助冬季的东北风吹动帆,使船逆流而上。这种天赐的季风条件,只有南北流向的尼罗河才可以享用。于是,世界上最早的帆船,就在这里诞生了。事实上,古埃及文字中“航行”一词的含义,就是“向南航行,逆流而上”,似乎“顺流而下”不配称作“航行”。顺便说一句,美尼斯(Menes)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与保证尼罗河灌溉工程和上下游连续航行有着密切关系。

原本以为,最早绘有尼罗河帆船图案的那个陶罐一定在开罗博物馆,我在开罗博物馆转了几个小时也没找到。后来听说,它在大英博物馆。近年来,我两次到大英博物馆参观,也没找到这个著名的陶罐。最后是朋友帮助在大英博物馆官网上找到了它。它出土于距开罗80千米的尼罗河西岸的格尔塞(Gerzeh),因此被称为“格尔塞陶罐”。埃及史前文化共分为两个时期,其中涅伽达文化Ⅰ期又称为阿姆拉特时期(公元前4000—前3500年);涅伽达文化Ⅱ期又称为格尔塞时期(公元前3500—前3100年)。其文化凭借红色图案的浅黄色陶器、管形工具加工石刻、梨形权杖、波纹形薄片石刀、冶金技术以及象形文字而闻名于世。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锥形陶罐,正是格尔塞时期的产物,大约制作于公元前3500年。此陶罐高18英寸(约46厘米),绘有河流纹饰和一艘清晰的单桅方帆船。这种方形帆在地中海流行了几千年,一直到公元2世纪之后大三角帆从印度洋传入地中海。这艘帆船的船尾还有类似船舱的构件,其作用尚说不清楚。仅从图像上看,考古专家无法确定它是木船还是纸莎草造的草船。但从船上安装的单杆桅来分析,它有可能是一艘木帆船,因为草扎的船很难立木桅杆。

格尔塞陶罐,高18英寸(约46厘米),约制作于公元前3500年,绘有河流纹饰和一艘清晰的单桅方帆船,船尾还有作用尚不清楚的类似船舱的构件

尼罗河先民最初是用纸莎草造草船。船的首尾都向上弯成月牙形,两舷用兽皮包扎,船身系着纵横交错的绳索,船体缝隙用较短的板牙、纸莎草和麻絮填补,防止进水,也令船体更加坚固。格尔塞陶罐上描绘的单桅帆船,其造型采用了纸莎草船的船形。

必须指出的是,尼罗河先民不仅扯起了世界上最早的风帆,还是最早利用季风航海的先行者。既然季风能为尼罗河里的帆船提供动力,为什么不让帆船到海上试试呢?

历史上第一次有文献记录的人类远航事件,发生在埃及第四王朝时期。公元前2600年左右法老斯尼夫鲁(Sneferu)的书记官记录了这样的片段:一支40艘船组成的舰队抵达尼罗河三角洲,船上装载的松木来自位于利比亚以北的布鲁斯。

海上的帆船是不是古埃及人发明的,目前还找不到有力的证据,但尼罗河确实被称为“航海的摇篮”。从古代遗存的海船图像看,首先在海上使用帆船的,应当是包含古埃及的东地中海诸国家,至少在公元前1500年之前,帆船跨海进行贸易已是这一地区的常态。

古埃及至少开发了一南一北两条海上贸易通道。让我们走入尼罗河西岸卢克索的帝王谷,看一看北方海道。

这里是古埃及新王朝第十八至第二十王朝时期法老与贵族的陵墓区。其中就有古埃及唯一女法老、第十八王朝女王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的专属神庙——达尔巴赫里(Al-deir Al-bahari)。经过3500年的岁月洗礼与人为破坏,神庙仍残存着许多珍贵壁画和雕像,为人们形象地讲述着哈特谢普苏特的故事……这位女法老的故事有很多,但最吸引航海史研究者的是一组大约于公元前1500年绘在墙上的有平底大帆船的彩色壁画。

这里刊出的壁画,按时间顺序要由下往上,分三部分来解说。

埃及达尔巴赫里神庙壁画中的船画(墨线图),大约绘于公元前1500年,是目前所知有关航海贸易的最早记载

壁画下部为启航,描绘了五艘正在装货准备出发的大帆船。画中港口据推测为红海边的加瓦西斯(Gawasis)港,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古埃及造船用的雪松残料。埃及不产雪松,木材可能来自今天的黎巴嫩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据记载,当时船队带走的埃及货物有啤酒、葡萄酒、没药、玻璃珠、首饰、小刀等。

壁画中部为归航,描绘了满载而归的五艘大帆船。据记载,埃及人换取了当地出产的香料、乌木、象牙、黄金、锑、猴子、长颈鹿,还有31株活乳香树。画中可以看到树被小心地存放于篮子里运回,这是移植外国树的首次记载。从带回来的货物看,这场交易不是“等价交易”,对方似乎屈服于强大的埃及,以半交易半进贡的方式提供了以上货物。

壁画上部为献祭,描绘的是远航成功后的献祭活动。画中最突出的祭祀品是远航带回的象牙和两人抬着的乳香树苗,还有祭祀不可缺少的牛、羊、酒……根据壁画残留的象形文字记载,此船队主要贸易货物是乳香树苗,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要把它祭献给太阳神阿蒙雷;船队是到一个叫“蓬特”(Punt)的地方进行贸易。但这个“蓬特”在哪里,历史上没有相关记载。有专家推测,它在今天的也门,或是索马里北部的邦特兰地区(Puntland)。从贸易货物看,这些物产接近南部非洲。如此说来,女法老的帆船队驶出了红海,进入了印度洋。

红海偶尔会季节性地出现大片红色藻类,这是其名称的一个来源;也有学者认为,古代许多民族都有以颜色指代方向的传统,红色指代南方或者西方,所以希腊人和阿拉伯人都称其为红海。它是印度洋的陆间海,是个几乎封闭的、没有什么洋流影响的内海,同时也是一个可以很好地利用季风的海。这个长约2100千米的大海西岸就是埃及,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半个埃及海。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个海是古埃及人的一个课题,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破题之人。

壁画上没有记录女法老为何要发起走出红海的远航行动。后世分析说:一是她要搞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动作,证明她和男法老一样有作为(她的许多壁画雕像是着男装、戴假胡须、束胸、执权杖);二是她用海外运回宝物进行大规模献祭活动,以求得神权方面对她的支持。据史料记载,哈特谢普苏特在位的20年间(约公元前1503—前1482年),埃及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好的年景之一,她也因此被后世称为“和平的女王”。

古埃及的海船,不是纸莎草船,而是木船。前些年,埃及考古工作者和欧洲古船专家根据此壁画和出土船木、绳索等线索,复原了一艘与壁画一样的红海古帆船。英国BBC电视台还为此拍了一部纪录片。

仿造古船的研究人员以画中船员平均身高1.65米来推算,这种帆船大约22米长、5米宽。船尾四分之一处有大桨,西方人称其为“四分之一舵”或“侧舵”。这种舵对方向的控制力不是很强,更多是靠宽15米的方帆调整方向。巨大的方形风帆安装在船中央桅杆上,帆桁比桅长两倍还多,有利于调控方向(今天的红海三角帆船的斜帆仍是这样)。画中还绘有船一边的15名划桨手,风力条件不利时,由船两边的30支桨提供动力。画中大帆船的尾部雕刻有莲花,而非攻城槌,表明这些船是商船,而非军舰。这些船吃水浅,使其能够在杂草丛生的红海沿岸航行。仿造的古船完全按照壁画上提供的线索等比例原样复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最终再现了女法老3500年前的壮举。在这部纪录片里,可以看到它在红海破浪前行……

达尔巴赫里神庙的这组壁画,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目前所知世界航海史上最早的航海贸易记载。有人说,画中的五艘船是以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名字命名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给船起名号的传统就是由古埃及开启的。还有,古埃及大帆船到达的“蓬特”若是今天的也门,埃及文明的“海洋性”则由地中海扩大到了红海之外的印度洋,它是那个时代名副其实的海上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