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的系统性思维(套装1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福特制”重塑美国

1925年,《大英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编辑请福特撰写“批量生产”的词条。该词条以福特的名字署名,文字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颇具说服力。10多年后,历史学家罗杰·伯林盖姆(Roger Burlingame)形容它为巨型广告:“文字开篇介绍说‘批量生产诞生于近代,起源于美国,最早出现在20世纪的头10年’。但接下来的内容和两张照片都是在介绍福特工厂。”伯林盖姆说,福特“出色的个人秀”意在表达批量生产“此前在这个世界上从未存在过”。为此,伯林盖姆问道,这是否忽略了率先在18世纪90年代提出步枪可互换零部件概念的伊莱·惠特尼(Eli Whitney)呢?奥利弗·伊文思(Oliver Evans)呢?他的全自动面粉厂与福特的流水线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此外还有艾萨克·辛格(Isaac Singer),在福特还没有提出汽车这个概念之前,辛格的缝纫机就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比福特足足早了一个时代。

伯林盖姆的嘲笑触及了该词条究竟是由谁撰写的这个问题。该词条的实际作者是福特的发言人威廉·J.卡梅伦(William J. Cameron)。卡梅伦曾经回忆道,他后来“非常惊讶地得知”,他的老板从未读过“批量生产”这一词条。不过,《大英百科全书》的这个词条中有一段准确地表达了福特的一个观点:“早期的工厂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浪费,它们带来的风险和资本损失前所未有,而且工人的工资相对很低,前景没有保障,产品质量更差,同时商品供应量没有补偿性增长。延长工作时间和增加工人与机器的数量并不能使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反而让工厂变得更糟。仅仅聚集人力和工具是不够的。”

福特不会在意伯林盖姆的批评,也不会因为有人指责他在一个自己从未看过的词条上署名而感到丝毫的尴尬。他始终确信自己是对的。他时常在一些事情上错得离谱,但在一件大事上却绝对没错。批量生产在10年内重塑了整个美国,并且在20世纪让这个国家实现了繁荣发展,这的确是福特的功劳。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就连“mass production”(批量生产)这个短语本身得到流传也是福特的功劳。正是由于那个关于批量生产的词条署名为“H.F.”,这个短语才永远地植入了美国的语言中。在此之前,人们一直称这种生产方式为“福特制”(Ford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