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汉学中的上海文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点石斋画报》所再现的1884年上海租界——特权化的“近代空间”?

鸦片战争后,根据1842年缔结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上海就是其中之一。1860年代,上海已经超过广州,成为了中国第一贸易港,而到了1880年代则跃升为东亚乃至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在西洋人为了自己居住、营业而设立的租界中,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4),也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

从《点石斋画报》第1期至第24期所刊载的共213幅画页中,两幅画页描绘同一新闻的情况达五次之多,故展现给读者的时事新闻共有208篇。其中,有关中国的消息为181篇,中国以外的消息为27篇(包括海上消息7篇,香港消息1篇)。在和中国有关的消息中,与上海有关的为42篇,其中与上海租界有关的消息为30篇,其余12篇是和上海县衙门所在的上海县城(5)和上海郊外地区有关的消息。即上海租界中发生的消息占全部消息的七分之一,占与中国有关之消息的六分之一。

不论所报道事件的性质如何,在再现上海的画页中最显眼的是西洋风格的建筑物。西洋风格的建筑物可称得上是与中国其他地域空间鲜明区别开来的优先视觉标志。在这一期间所载上海租界事件的画报中,有16篇通过西洋建筑物的登场来昭示画面的空间为“租界”。

图1 西洋风格的建筑、宽阔的道路、马车、人力车和钟楼显示这里是租界 《日之方中》(第22期)

以西洋风格的建筑来表现上海租界,这在文人游记中也屡见不鲜。被称为中国最早报人的王韬(1828—1897)在1848年为了探望在沪教学的父亲去上海时,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从船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碧槛珠幕。(6)

小说家包天笑(1876—1973)回忆了儿时去上海探望父亲时对上海滩的第一印象。这就发生在《点石斋画报》创刊的1884年。

我初次到上海的那年,记得是九岁(光绪十年)。……第三天下午垂暮时,船便到了上海,也是停泊在苏州河。……我们儿童心理,到上海第一看见的就是东洋车。船在苏州河里,快到上海码头时,已经看见岸上的东洋车了。……第二是那种洋房,在苏州是没有看见的。苏州只有二层楼,三层楼已经是极少的了。我们坐了东洋车,在路上跑,真是如入山阴道上,目不暇给。(7)

包天笑第一次访问上海时,首次映入眼帘并且印象最深的是人力车。在描绘上海街景的《点石斋画报》画页中,如果要举出特别显眼的“舶来品”的话,当首推人力车和西洋马车。随着租界的成立,西洋马车于1840年被引入,日本发明的人力车则于1880年代初传入上海。其中,人力车作为便宜的交通工具迅速在市民生活中扎下了根。马车和人力车不仅是新鲜而便利的交通工具,而且还是文明都市的象征。它们不仅是生活中所必需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了再现上海的画面中缺之不可的要素。在与租界相关的13幅画页里可以见到马车和人力车。

马车和人力车的行驶需要宽阔而平整的大道。上海租界大道的路面状态和宽度与中国其他城市截然不同。中国人把这样的大路称为“马路”。画页中出现的宽阔马路在描绘传统空间的图画中极为罕见。这种宽敞平坦的大道只有在描绘皇城的图画中才能一见。

图2 租界里的赛马场 《赛马志盛》(第2期)

除此之外,上海还是各种新风景的空间。比如,图3所描绘的场所是当时上海最大的室内剧场“丹桂楼”。虽然维持着茶馆的传统,但是坐席全部向着舞台摆放的格局也可谓一大革新。由此可见,购票进入剧场观看演出的新都市文化正在形成中。

图3 上海的“新式”戏院,丹桂楼内部 《和尚冶游》(第15期)

使人想起上海另外一个重要标志的是前述王韬文字中提到过的桅樯林立的码头,以及其所暗示的“大海”。作为描绘黄浦江的画页,将船作为主要背景来描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然而,在码头并未直接成为背景空间的情况下,画面后方隐约出现的桅樯应该如何理解呢?

像在很多画页中出现的那样,仅以西洋风格的建筑物和街道的风景亦可充分表现租界,而画面中依然不厌其烦地出现西洋式的巨大“船舶”,这自然也可以理解为细致描写的一种方式,不过也可以看出《点石斋画报》的作者们通过船和大海来表现上海作为连接外部世界的空间。上海的“现实性”在于以巨大的船舶为媒介连接到大海的空间性质。在这一点上,租界这一空间具有特殊性。

图4 上海租界的风景 《临流设奠》(第22期)

如此再现的上海空间,与再现“其他”地域空间的比较中,其空间特征得到了突显。不论描写何种事件,上海与中国其他地域均通过上文所言及的几种视觉标志来予以鲜明区分。

图5 宁波城外的风景 《路不拾遗》(第9期)

图6 南京秦淮河 《苦乐不均》(第4期)

另外,上海租界与其他地域在选择并再现何种“新奇”事件时存在着差异,如下表所示:

表1 不同空间的事件类型

表2 不同空间的“时事”“人物动态”“风俗”“美谈”“奇谈”之比例

表3 不同空间的不法事件比例

通过上表可以确认以下几点:

①在上海租界消息中,与时事、人物动态和风俗有关的消息占较大比重。

②在包括上海县城和郊外的传统空间,与传统道德有关的美谈和难以说明的奇异事件类消息占较大比重。相反,在租界中则无一件能称得上“奇谈”的消息。

③对扰乱社会秩序事件的再现,租界略少一些,但两个空间无大差别。只是在分类为“强力事件”的事件中,传统空间所占比例略大一些。

④邻近租界的上海县城及郊外再现为“奇谈”和“不法事件”空间。

上述统计虽然只是以《点石斋画报》的一部分作为考察对象,但仍然大致可以看出这一画报是随着空间的不同来选择具体“有意思的”事件而再现的。就对比两个空间而言,仅以文字来传达此类事件可能远远不如绘画表现突出。视觉再现力量将上海租界与传统空间以最鲜明的比较方式展示给读者看,这比任何文字都更为强烈地构成了两个空间的形象。(8)

然而,《点石斋画报》以形象来再现的上海租界空间在与中国其他地域的比较中,是否自认为占据着优越的“近代性”地位呢?《点石斋画报》的画页是否以帝国主义的“近代欧洲进步/传统中国落后”视线来捏造“现实”呢?一方面似乎是如此,但另一方面却又无法断言,因为还有不少可疑之处。为了能从这一时期如《点石斋画报》之类的大众媒体中解读出某种更为丰富的东西,应该对《点石斋画报》所勾画出的“现实”后面的视线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

图7 杀人劫财 《见财起意》(第3期)

图8 传统空间经常成为种种“志怪”故事的背景。此画页所描画的是鬼来到患病的汉子家里换走腿的故事 《病中易腿》(第4期)

图9 《病中易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