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画:一笔一画安顿你的内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孟沛欣
整合艺术治疗教学与研究者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心理学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

在艺术治疗的实践中,艺术治疗师如何将学到的理论和掌握的信息转化为临床技术,从而服务个案?个案如何运用艺术洞察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十分基础的专业保障。

在中国临床艺术治疗理论与实践逐日发展的进程中,治疗师的专业并未成熟,其需要把“知道”变成“做到”。对于个案来说也同样,“知道不如做到”,亲历并进入艺术过程本身,才是艺术治疗的特殊属性,只有亲历的艺术过程才能真正带来收获。而亲历,就是一条在专业人员陪伴下的指向内在的创作之路,最终显现为视觉艺术形式的内在语言。

然而现实中的个体都经历着不同程度的自我贬损、自我谴责或自我指摘等心理过程。临床中,我们发现只有摒弃这种习惯性的心理过程,个体才能实现心理成长。

长期以来,个体在文化环境、心理环境中不断内化着一个“评判者”,长期受着“我不好”“我不配”“我不行”等内在声音的影响、干扰甚至捆绑。所以,在疗愈背景的创作中,个体需要做到两件事:一是面对自己内心涌出的各种感受不起评判之心,无论它轰然到来还是悄然而至;二是面对自己的作品不起评判之心,无论它造型优美还是颜色混乱。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内在世界,接近心理资源,促使疗愈发生。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此时,我们遇到了《情绪心理画》这本书。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至今,我们需要实践性很强的临床技术。而这本书不仅能为治疗师提供可行的临床参考,对于个案来说,也可以在缺少专业人员指导或专业人员不在场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跟进,从而独立完成个体的深度探究。

这本书的渐进结构保证了读者实施自我疗愈的安全性;作者以体贴和理解之心,让读者有可能一步步放下心理包袱,进入绘画的心理过程。本书结构清晰,十分易读,没有高不可攀的权威态度,读者只要依次跟进章节的结构,就可以安全地接近内在自我;本书的节奏安排易于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开展以绘画为介质的内在探索,每个练习的目的都十分清晰并且容易实操,读者会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陪伴,就像拥有了一位艺术治疗的私人教练一样,有讲解,有反思,有分享,从而使个体的自我发展心路在被尊重的同时得到视觉呈现。最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作者的语气和态度使本书充满谦和与温暖,这本身就是对读者在心灵探索之路中最恰当的共情,也体现了作者对治疗师专业精神的深刻领悟。

我相信,只要大家坚持练习,一定会收获一份肉眼可见的成长档案,它是视觉化的心路历程。毕竟,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成长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你的艺术一样。你的心灵世界配得上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