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拯内科诊法要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望色

内科望色亦为重要。望色,又称色诊,是通过观察患者全身的色泽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重点观察面色,即面部颜色与光泽。颜色是色调的变化,光泽明度的变化。医用常见颜色有青、赤、黄、白、黑五种,故临证望色又称“五色诊”。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又手足三阳经,皆上行于头面,故面部的血脉最为丰富。所以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都可通过面部色泽的变化而反映于外。在病变状态下,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疾病。如《灵枢·五色》说:“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故面色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不同脏腑的疾病。面的光泽是脏腑精气的外荣表现,因此可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差,有重要意义。一般言之,面部荣润光泽者,为脏腑精气充盛不衰之象,可见于无病或病情轻者;反之,面部晦暗枯槁无泽者,则为脏腑精气已衰,多见于病重患者。下面简要阐述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是内科常用之法,为望色中的重点内容。

1.白色 主虚证、寒证、脱证。为患者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所致。临证中还可常兼他色,有以下几种:

(1)淡白 面色(包括口唇)淡白无华。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为营血亏损或顿然出血,不能上荣于面。

(2)㿠白 色白而无光泽。多属气虚证或阳虚证。若㿠白虚浮,则属阳虚水泛为病。

(3)苍白 色白而带青灰,且无光泽。多属阳气暴脱或阴寒内盛所致。

2.黄色 主脾虚、湿证。为患者面色发黄,多由脾气亏弱,水谷精微不足,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健运所致。

(1)萎黄 面色瘦黄而枯槁。多属脾胃气虚,水谷精微乏源,机体失于滋养,不能荣面而成。

(2)黄胖 面色黄而虚浮。多属脾虚不健,水湿内停,外溢头面肌肤所致。

(3)黄疸 面目一身俱黄。若色黄鲜明如橘子皮色,属于阳黄,乃湿热内蕴为病;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则属阴黄,乃寒湿蕴脾伏肝为病。

3.赤色 主热证、戴阳证。面色赤红,多因热邪内盛,上行于面为病;亦有阴寒极盛、虚阳上越的危重病证。

(1)满面通红 颜面红赤,多属实热证。每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气血充盈所致。

(2)午后两颧潮红 多为阴虚内热证。由于阴虚阳亢,虚火上炎所致。常见于肺痨等病。

(3)面红如妆 面色时而苍白,时而泛泛如胭脂妆。多属久病重证,精气衰竭,阴不敛阳,虚阳上越为病。

4.青色 主寒证、痛症、气滞血瘀证、惊风病。多由寒凝气滞,或痛则不通,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而致面部青色。

(1)淡青或青黑 多因寒邪内阻,阳气不畅,血行阻滞而成。寒邪稍轻,面色常为淡青,寒邪盛者,面色常见青黑。临床多见阴寒腹痛,或久痛虚寒,或寒瘀互阻证。

(2)面唇青紫 多属心气虚衰,或心阳不足,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所致。若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四肢冰冷,脉微欲绝,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真心痛病。

(3)面色青黄 青黄相间,又称苍黄。多属肝郁脾虚,气血瘀阻形成。临床多见于胁下癥积痞块诸病。

5.黑色 主肾虚证、阴寒证、水饮病、血瘀证。多因肾阳虚证,阴寒内盛,或精气虚少,失于温养所致。

(1)面色暗淡 多属肾阳虚证。由于阳虚水寒不化,精血失于温煦形成。

(2)面黑焦干 多属肾精亏虚。由于先天不足,肾精耗伤,面失所养而成。

(3)面色黧黑 多属肾之精血不足证。由于精气精血虚少,络脉失养,血行瘀滞,不荣于面所成。

(4)眼眶面色乌黑 多属肾虚水饮内停,或脾肾两伤,寒湿阻滞,或劳倦顿伤,水邪内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