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网络互动与沟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3 网络人际互动的发展

网络人际互动在发展过程中,其互动范围、互动过程、互动体验、互动对象以及互动领域等交往要素的表现形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如表1-6所示。

表1-6 网络人际互动交往要素的表现形式及其说明

1.跨越时空限制的互动范围

在血缘式、地缘式和业缘式等人际互动交往形态中,当互动主体聚集到同一空间时,互动双方可以通过对外表、语言、姿势和情境等多方面信息的分析与理解,完成互动过程,因而互动必须遵循“面对面”的时间和空间规则。

固定电话出现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空间距离的局限,但还是无法逾越时间规则。网络信息技术的革新不仅能够消除地理限制,还能够打破时间规则。当技术中介,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以及智能穿戴等进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后,出现了一种新型传播方式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CMC是指个体间的互动可以借助网络脱离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共时”与“异时”交错、身体“缺场”和意识“在场”的状态,并且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的发展,将互动对象从固定的上网地点解放出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都可互动的目的。

随时随地都可互动让互动范围中的时空属性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互动的自由性。而越来越少的外部限制以及多种多样的互动途径,大大降低了大众的互动成本,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在不同情境中开展互动的可能性,从而增进了大众的互动频率。

2.同步共时的互动过程

因为交往互动需要借助语言和姿势等符号体系在主体间传递、理解以及反馈,从而使互动双方得以实现信息或情感的交流沟通。也就是说,无论互动过程是在“共时”还是“异时”状态下进行,互动中的信息传递与交换都需要经历一个循环过程。

在交往互动的持续过程中,异步等待与同步共时互动会在循环进程时产生不同的情况和结果,如表1-7所示。

表1-7 “异步等待”与“同步共时”互动

同步共时的互动循环,在同等时间内将大大增加传输的信息量,并且可以缩短互动过程,从而加快互动进程,提升大众的互动效率。

3.综合感官的互动体验

早期的网络人际互动由于技术限制,仅能为互动双方提供“身体缺场”的互动平台。在此平台中,互动双方只能借助文本、表情符号和图片等静态符号展开互动,而无法获知互动双方的表情、姿势和举止等动态符号信息。而使用电话进行互动,尽管可以通过语音传输信息,使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但也因其传递途径的局限同样无法获知全面信息。

网络带宽的增加和传输速度的提高,让以新媒体为中介的交往形态提供了下述4个方面的综合感官互动体验。

(1)使文本、表情符号和图片等固有方式由静止状态转变为动态动画,从而让传递的信息更加个性鲜明和生动形象;

(2)将人体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相应的行为动作进行融合,使互动双方的身体能突破时空限制;

(3)通过动态影像和音频再现,在跨越时空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身体“在场”的感觉,从而延伸互动者的各项感官;

(4)在最大程度上接近传统面对面互动的体验,让网络人际互动也具有“社会性”。

4.向公众扩展的互动对象

传统人际互动的交往形态由于受时空限制,仅在个体和小群体之间进行(血缘式、地缘式和业缘式人际互动的交往范围特点)。随着互联网的产生以及广泛应用,人际互动不再局限于特定时空,而大幅降低的互动成本也为互动对象的外延奠定了技术基础。

随着大众互动范围的跨越,互动对象也由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逐渐向业缘关系甚至是大众扩散。因为只要在社交平台上发出信息,所有登录该平台的用户都可以接收到,并对其进行反馈。新型社交平台(例如论坛、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互动的潜在对象。

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70.4%,较2020年3月网民增加了8540万,普及率提升了5.9个百分点。图1-16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图1-16 2015—2020年我国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与2020年3月相比,增加了8885万人,手机网民占总体网民的比例也随之增至99.7%。图1-17所示为2015—2020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占网民规模的比例。

图1-17 2015—2020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占网民规模的比例

从技术手段看,不断增加的互动对象、群体成员,使成员间社会交往中的非直接因素也随之增长。因此,各互动主体的熟识度和亲密度将不断减弱,最终使与利益无关的陌生人逐渐成为互动的主要对象。因事聚合和转瞬即散的互动,使互动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展开,从而具有了泛互动的特征。

5.公私界限模糊的互动领域

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出现前,大众的工作与生活区域是分隔开来的。也就是说,在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中,要求大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而下班后的个人时间,则属于个人私人,完全由个人支配和使用。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工作和个人状态的价值体系和互动模式。

工业革命使家庭和工作场所分离,而数字革命又将它们合二为一。简单来说,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电话产生后,公共空间和私人领域的界限开始了融合。同时,无处不在的网络覆盖和移动终端的出现,使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融合得更加彻底。表1-8所示为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相互交织后出现的两方面情况。

表1-8 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相互交织后出现的两方面情况

综上所述,个体的全部时间以及生活领域都将与工作和公共领域相互融合,从而促使大众重构该状态的价值体系、互动模式和行为规范。

课堂讨论:网络人际互动的独特风格所展示出的跨越时空限制、同步共时、综合感官、向公众扩展以及公私界限模糊等互动表现,与传统的血缘式、地缘式和业缘式人际互动交往形态具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互动表现以及与传统人际互动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网络人际互动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