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元年·〇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可扫码阅读,码见相应辑封页,下同)。
鲁隐公
【鲁】周时国,侯爵(与金文所见国君称号相同),姬姓。周武王(一说周成王)始封周公旦于鲁,周公旦留佐王室,而使其嫡长子伯禽就封,其实际就封时间可能在周成王时期、周公东征灭商奄之后。鲁之所在,很可能最早在今河南鲁山,后来才定封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伯禽在山东的始居地是奄,鲁炀公时迁于曲阜,奄、曲阜相距三里,奄在西而稍南,曲阜在东而稍北,都在曲阜鲁国故城之内,在今山东曲阜市区及其东面、北面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鲁都曲阜所在区域被当时人称为“少皞之虚(墟)”(参见定三—定四·五·四),是远古圣王少皞(文十八·三·二)居地。获麟之岁(哀十四年)后232年(一说225年,一说226年,一说228年)被楚所灭。曲阜参见《图集》17—18②6、26—27④3。奄参见《图集》17—18②6。《图集》指《中国历史地图集》,下同。
【隐公】鲁隐公。姬姓,名息姑,谥隐。鲁惠公(隐元·一·一)庶长子,声子(隐元·一·一)所生。隐元年即位,在位十一年。隐十一年被公子翚(隐四·二·春秋)所弑。【公】此“公”并非所谓周代五等爵“公、侯、伯、子、男”之“公”,而是对中原诸侯国君通用的尊称,如宋穆公(公爵)、晋文公(侯爵)、郑庄公(伯爵)、杞桓公(子爵)、许穆公(男爵)之类。
○鲁国故城遗址:遗址先后为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都城、汉代鲁县县城。遗址西面、北面有洙水河,南面有小沂河,包括古城址、夯土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居住遗址和墓葬区。城址分为大城和小城。大城(郭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墙长2 531米,西墙长2 430米,南墙长3 250米,北墙长3 560米。小城(宫城)位于大城中部偏东处。遗址中发现的遗存最早年代约为西周中期前半,西周初期分封的鲁都城似不在曲阜。城墙建筑年代分为六期,从西周晚期至西汉时期。手工业作坊遗址包括有冶铜、冶铁、制陶、制骨作坊。墓葬基本上分布在城西,年代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战国时期,分为葬式、葬俗和随葬器物风格迥然不同的两组。有学者认为这两组墓葬墓主人分别属于当地商奄旧族(甲组墓)和迁来的周人(乙组墓)。
隐遗址图1 曲阜鲁国故城遗址平面图(《中国考古学·两周卷》,2004年)
隐公元年·一
鲁、宋见隐地理示意图1。
鲁惠公、孟子、声子、鲁隐公(隐元·〇)、宋武公、仲子、太子允/鲁桓公
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王正月】[隐公]始年,春,[周]王[历法的]正月。
【元年】春秋时礼制,先君去世后,嗣君随即在灵前继承君位,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然后,嗣君在第二年正月初一在宗庙朝正(见襄二十九·一·一)、告朔(见僖五·一),终止先君年号,称本年为“元年”,行即位之礼,《春秋》因而书“公即位”。鲁隐公担任摄政君,虽然不行即位之礼,因而《春秋》不书“公即位”,但也朝正、告朔,终止惠公年号,称“元年”。
【春,王正月】《春秋》在正月前书“王”,表明鲁使用的是周王室颁布的历法,即周历。夏历、商历、周历都以月亮盈亏周期为“月”(朔望月),以十二个朔望月为“年”(约354日),以太阳两次到达冬至点的时间间隔为“岁”(约365日),通过设置闰月来调和“年”和“岁”之间的偏差。三历最主要区别在于正月设置的不同。夏历以建寅之月(今农历正月)为正月,商历以建丑之月(今农历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之月(今农历十一月)为正月。周正月在气候上属冬季,但仍称为“春”。周历二月、三月都曾经是夏、商的正月,因此,如果在《春秋》中某年第一个出现的月份是二月(比如隐公四年)或者三月(比如隐公三年),都会在前面书“王”:“王二月”,说明是周王历法的二月,以与商历正月相区别;“王三月”,说明是周王历法的三月,以与夏历正月相区别。
【一】惠公鲁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惠公]继室以声子,生隐公鲁隐公。
【惠公】鲁惠公。姬姓,《世本》曰名“弗皇”,《史记·鲁世家》曰名“弗湟”,《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名“弗生”,谥惠。鲁孝公(哀二十四·三·一)之子。隐元年前46年即位,在位四十六年。隐元年前1年卒。
【元妃】始嫡夫人。妃,配。【孟子】宋女,子姓,排行孟。鲁惠公原配夫人。隐元年前卒。古代兄弟或姊妹排行,“伯”“孟”为长子(女),“仲”为次子(女),“叔”为仲季之间的所有子(女),“季”为最幼子(女)。
【继室】这里是指媵妾声子入住已故原配夫人孟子宫室并摄治内事。因为不再举行媒聘之礼,所以声子仍是妾,但地位比一般的妾要高。媵妾详见庄十九—庄二十—庄二十一·春秋“媵婚制”。【声子】宋女,子姓,谥声。孟子的侄娣,鲁惠公媵妾,鲁隐公之母。隐三年卒。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
【宋武公】子姓,名司空,谥武。宋戴公(庄十二—庄十三·二)之子。隐元年前43年即位,在位十八年。隐元年前26年卒。【宋】周时国,公爵(与金文所见国君称号相同),子姓。周初三监之乱(参见襄二十一·五·四·三)后,周成王将微子启(商帝乙之庶长子)封在商人在中原的早期居地,都商丘,在今河南商丘睢阳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宋共公时迁于相,在安徽宿州西北。宋平公后迁回商丘。获麟之岁(哀十四年)后186年(一说183年,一说188年,一说190年,一说195年)被齐所灭。商丘参见《图集》17—18②5、24—25④6。
【仲子】宋女,子姓,排行仲。宋武公之女,鲁惠公继任夫人,鲁桓公之母。隐元年前26年生。隐二年卒。
【仲子……于我】文,即文字,先秦时称文字为“文”,秦时始称为“文字”。所谓“有文在其手”,是指掌纹与当时文字形似。古人认为生而有文在手为上天有命,因此宋将仲子嫁给鲁君作夫人以从天命。仲子掌纹究竟是形似“为鲁夫人”,还是形似“鲁夫人”,抑或是形似“鲁”,今已不可确知。
○先秦时人视手文为天命之事,参见闵二·三·四·一“及[成季]生,有文在其手曰‘友’,[桓公]遂以命之”,昭元·八·一·一“及[大叔]生,有文在其手曰‘虞’,[武王]遂以命之”。
○宋国故城遗址:城址平面呈平行四边形,西墙长3 010米,北墙长3 252米,东墙长2 900米,南墙长3 550米,城址始建年代上限可能在商末周初,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汉代一直沿用并进行了修补。
隐遗址图2 商丘宋国故城遗址平面图(《河南商丘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1998年)
[仲子]生桓公太子允/鲁桓公而惠公薨hōnɡ,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生桓……奉之】[夫人仲子]生下允[并随即被立为太子],[太子允尚年少之时,]鲁惠公即去世,因此公子息姑(鲁隐公)立[为摄政之君,]而奉戴太子允[为未即位之君]。
【桓公】鲁桓公,即位前为太子允。姬姓,《史记·鲁世家》曰名“允”,《世本》曰名“轨”,轨可能是“”字之误,本书以《史记》为准。谥桓。鲁惠公嫡长子,鲁隐公之弟,仲子所生。桓元年即位,在位十八年。桓十八年被齐公子彭生所杀。
【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春秋》书“薨”共21次,其中鲁君去世书“薨”共11次,除去《春秋》没有记载的鲁哀公之死,其他鲁君去世皆书“薨”,包括在国外去世的鲁昭公;鲁君夫人(小君)10次,除去四处特殊情况外(详见隐三·三总结),鲁君夫人正常去世皆书“薨”。对于前来发了讣告的同盟国君主去世,《春秋》皆书“卒”,以示内外之别,其本国史书则应书“薨”。对于薨的场所,周礼亦有规定,薨于路寝(参见庄三十二·四·春秋)。也就是寿终正寝为正,其他场所皆为不正。
【二】元年,春,王周正月。[《春秋》]不书[公]即位,[公]摄也。
【不书即位,摄也】《春秋》“不书即位”,因为鲁隐公只是代行国君之事,并未行即位之礼,鲁史本无可书。摄,代。若为正常国君即位,则《春秋》应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参见桓元·一。
○西周到春秋时期发生的摄政事例,主要有这样四种类型:
一、王臣摄王政。对应事例就是周公旦摄政。周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年幼,周武王之弟周公旦摄行王政。
二、诸侯摄王政。对应事例就是共伯和摄政。周厉王被国人驱逐之后,诸侯推举共国君主共伯和进入王室,担任摄政王(参见昭二十六·八·四·一)。
三、庶兄摄君政。对应事例就是鲁隐公在鲁惠公去世后担任摄政君。
四、首卿摄君政。对应事例是郑首卿长期担任当国,摄行君政(参见襄二·五·二)。
○传世文献对读:《史记·鲁周公世家》载鲁惠公强娶仲子之事,与《左传》大不相同,可扫码阅读。
○笔者对鲁惠公晚年娶仲子的可能真相有详细分析,可参阅拙文《天作之合:〈左传〉开篇史事的谎言和真相》。
隐公元年·二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鲁、邾、蔑见隐地理示意图4。
鲁隐公(隐元·〇)、邾安公
三月,公鲁隐公及邾仪父fǔ,邾安公盟于蔑。
【邾仪父】邾安公。曹姓,名克,字仪,谥安。邾夏父之子。庄十六年卒。【邾】亦作“邾娄”“邹”(邾娄合音),周时国,曹姓。周武王始封颛顼之后挟于邾,在今山东曲阜东稍南。此时仍为鲁附庸国,后从齐桓公尊周有功,庄十六年前已晋封为子爵(金文资料称“公”或“伯”)。文十三年邾文公迁于绎,在今山东邹城峄山镇纪王城村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战国楚宣王时被楚所灭。邾参见《图集》17—18②6、26—27④4“邾1”。绎参见《图集》26—27④4“邾2”。
【盟】诸侯国君或卿大夫在约定地点聚会称为“会”,与会者歃血盟誓称为“盟”。盟礼详见下。会盟频繁是春秋时代国际政治的显著特点,仅《春秋》二百四十多年间就记载了大小会盟四百五十多次。
【蔑】即定十二·二·二·二之“姑蔑”,在今山东泗水天齐庙村北侧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鲁地。参见《图集》26—27④4。此处不称“姑蔑”,可能是避讳鲁隐公之名“息姑”。《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依据《图志》标注。《图志》指《春秋列国地理图志》,下同。
○邾国故城遗址:遗址先后为春秋时期邾国都城、汉代驺县县城。遗址北枕绎山,南依郭山,东有高木山,包括古城址、夯土建筑基址、居住遗址、墓葬区等。城址北部以峄山为墙,南墙长1 900米,东墙长1 090米,西墙长2 320米。城内中心台地上有宫城遗址。
○天齐庙遗址: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城址内有龙山、夏、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隐遗址图3 邾国故城遗址平面图(《先秦城邑考古》,2017年)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邾子克]未王命,故[《春秋》]不书爵。[《春秋》书]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未王……之也】邾国此时还是鲁附庸国,邾国君主此时尚未获周王爵命,没有爵位,因此《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未获周王册命的附庸国君主,按《春秋》体例应称其名“克”。邾国君主能自通于大国,继好息民,故《春秋》称其字“仪父”以示尊崇。获得周王册命的列国君主,《春秋》则称“国名+爵位”,如“宋公”“晋侯”“郑伯”“邾子”“许男”之类。周王册命参见庄元·四·春秋。
○盟礼:根据孔疏、童书业《春秋史》、王美凤等著《春秋史与春秋文明》的总结,春秋时期的盟礼大体有以下仪节:
一、书写盟辞。盟辞即盟誓之辞,有一定格式,具体内容因事而定。举行盟誓前,用朱砂或墨将拟定的盟辞写在简策、玉片、石片等材料上,一式数份,写好的盟辞称为“盟书”。出土盟书实例参见成六·五·二“侯马盟书”。
二、凿地为坎。在盟誓地点挖掘一个方坑,用来埋放牺牲和盟书。
三、用牲、取血。盟礼常用牺牲包括牛、马、羊、豕、犬、鸡等,具体选用何种牺牲根据参盟者的身份而定,高低贵贱有别。杀牲前先取血以备用,然后将牲杀死。以诸侯之盟为例,牺牲用牛,杀牲时先割牛耳取血,盛在盘中;割下的牛耳盛在另一盘中,由盟主手执(一说由地位较低者手执)。
四、读书、歃血。先由司盟昭告神明、宣读盟书。然后先由盟主微饮血(歃血),然后同盟者依照尊卑次序一一歃血,以示信守盟约。
五、加书、埋书。歃血之后,将所读盟书正本放在牲上,称为“载”,故盟书又称为“载书”。接着把负载着盟书的牲体埋入坑里。
六、藏盟书于盟府。参盟者在盟礼结束后将盟书副本携带归国,收藏于盟府,作为存档,以备日后查证对质。
隐公元年·三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鲁、费、郎见隐地理示意图4。
费庈父、鲁隐公(隐元·〇)
夏,四月,费bì伯费庈父帅师城郎。[《春秋》]不书,非公鲁隐公命也。
【费伯】费庈父。姬姓,费氏,名或字庈,排行伯。鲁懿公之孙。鲁大夫,官至卿位。食采于费。【费】在今山东鱼台鱼城镇西南。鲁邑。参见《图集》26—27⑤3。也有学者认为,鲁只有一费,即今山东费县之费。见僖元·六。
【城郎】修筑郎邑城墙。【郎】在今山东鱼台旧治东北十里。鲁邑。参见《图集》26—27④3。
○山东境内的费邑与费国
一、鱼台县之费邑。见隐元·三。
二、费县之费邑。见僖元·六。
三、姒姓费(弗)国。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夏王族后裔中有费(弗)氏。1972年山东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出土两件春秋时期的铜鼎,其中一件铭文大致意思是弗国贵族敏父为其大女儿孟姒作陪嫁媵器。据此可知,春秋时期在山东的确存在一个姒姓费(弗)国,此费国的都城可能就位于鱼台费邑。
四、嬴姓费(鄪)国。根据传世文献记载,山东还有一个嬴姓费国。2009年枣庄峄城区徐楼村发现了一个春秋中晚期的国国君墓葬,此国应即费(鄪)国。由于该墓葬的埋葬习俗和随葬品特征与淮河流域嬴姓诸国相近,因此这个费(鄪)国有可能是嬴姓。此费国与费县费邑有关,可能最早在费县,后来迁徙到枣庄。值得注意的是,嬴姓秦国先祖伯益又称大费,而伯益之时秦先人尚在东方,有学者认为费县费邑就是伯益的封地。
隐公元年·四
郑见隐地理示意图1。郑、申、共、虢(东虢)、制、京、祭、廪延、城颍、颍谷见隐地理示意图3。
郑庄公、共叔段、郑武公、武姜、虢叔、祭足、公子吕、颍考叔
夏,五月,郑伯郑庄公克段共叔段于鄢yān。
【郑伯】郑庄公。姬姓,名寤生,谥庄。郑武公嫡长子,武姜所生。隐元年前35年生。隐元年前21年即位,在位四十三年。桓十一年卒。兼任周王室卿士,隐九年降为左卿士,桓五年被周王室罢黜。【郑】周时国,伯爵(与金文所见国君称号相同),姬姓。周宣王始封周厉王之子友(郑桓公)于郑,为周畿内国,最初在棫林(可能在今陕西凤翔秦雍城遗址附近),后来东迁至拾(可能在今陕西华州东北)。郑桓公在西周晚期周幽王之乱前(最早可能在周幽王前3年)将财产家室东迁至中原东虢(隐元·四·二)、郐(僖三十三·九·一)之间,并开始攻取东虢、郐领土。郑桓公在中原最早的落脚点叫“郑父之丘”,应在郐国境内。后来,郑桓公、郑武公在东虢、郐旧地重建郑国,定都新郑,在今河南新郑城区及外围一带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郑都所在区域被当时人称为“祝融之虚(墟)”(参见昭十七·五·二),是远古火正祝融(僖二十六·二)居地。春秋前期,郑仍为周畿内国,国君担任周王室卿士,然而与周王室之间矛盾冲突愈演愈烈。桓五年郑庄公被王室罢黜不再担任卿士之后,郑完全转型成为诸侯列国。获麟之岁(哀十四年)106年后被韩所灭。华州区之郑参见《图集》17—18②2,新郑之郑参见《图集》24—25④4。
【段】共叔段。姬姓,共氏,名段,排行叔。郑武公嫡子,郑庄公同母弟,武姜所生。隐元年前32年生。隐元年奔共。
【鄢】郑邑。应该处在从京逃离郑的路线上。有学者指出,战国文字“鄢”“邬(鄔)”形近容易讹误,“鄢”可能实为“邬”,即隐十一·三·一之邬邑,隐元年时为郑邑。
○郑韩故城遗址:遗址先后为春秋时期郑国都城、战国时期韩国都城,因此称为“郑韩故城”。郑韩故城遗址西南有双洎河,东北有黄水河,包括古城址、夯土建筑基址、宗庙祭祀遗址、社稷祭祀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和墓葬区。
城墙依双洎河和黄水河而筑,曲折不齐,周长19公里,中间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把城址分为东城、西城两大部分。西城应为内城,是宫城和宫殿区所在;东城应为外城,即郭城。调查试掘表明,故城城墙是先后经过春秋和战国两个历史时期构筑的。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大量西周晚期遗存,集中分布在新郑市区小高庄、仓城、五宅庄及兴弘花园与热电厂一带,可能对应郑桓公东迁后在中原的始居地“郑父之丘”。
宗庙遗址位于东城中部偏北,由夯土建筑基址、3座礼乐器坑和3座殉马坑组成。社稷祭祀遗址发现了3处,位于东城中部,其中金城路遗址(图中标“3”处)发掘出3座礼乐器坑和3座殉马坑,城市信用社遗址(图中标“1”处)发掘出礼乐器坑6座、殉马坑56座,而中行遗址(图中标“2”处)发掘出礼乐器坑18座,殉马坑45座和夯筑墙基一道。宗庙遗址和祭祀遗址相对于西城(内城)正好符合“左宗庙、右社稷”的布局。
手工业作坊遗址包括铸铜、铸铁、制陶、制骨作坊。
墓葬方面,在故城西城南部李家楼发现春秋晚期郑国君主大墓;在东城西南部仓城村、后端湾村一带发掘出15座春秋时期双墓道“中”字形、单墓道“甲”字形或无墓道大墓;在东城东北部张龙庄村也发掘出四座春秋时期“凸”字形或长方形大墓。
隐遗址图4 郑韩故城遗址(郑都)平面图(《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1999年)
【一】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郑庄公及共ɡōnɡ叔段。
【郑武公】姬姓,名掘突,谥武。郑桓公(庄十四·二·二)之子。隐元年前49年郑桓公被杀(有争议),隐元年前48年郑武公即位,即位后前3年因不明原因滞留在卫国(据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隐元年前22年卒。兼任周王室卿士。
【申】即“南申”,周时国,伯爵(与金文所见国君称号相同),姜姓。姜姓申人为太岳(隐十一·二·五)之后,是夏、商时的古族,与姬姓周族长期通婚,其国即“西申”,其地可能在今甘肃平凉一带。周宣王将其元舅申伯封于南土,即“南申”,在今河南南阳北的独山下。在西周晚期一段时间内,西申、南申并存。西周末年,西申、鄫、犬戎联军攻灭周王室。春秋时期,西申不再见于历史记载,应该是被拥护周平王的秦、晋等诸侯所灭。庄七年至庄十年间,南申被楚所灭,地入于楚为申县。有学者认为,申人在此后被迁至今河南信阳一带重建申国,依附于楚国,昭十一年楚灵王迁信阳申国之人入荆。昭十三年楚平王使申人迁回信阳申国。南阳之申参见《图集》17—18③4、29—30④4。也有学者认为,此处之“申”非南申,而为西申。
【武姜】申女,姜姓。郑武公夫人,郑庄公及共叔段之母。隐元年前39年归于郑。
【共】周时国,伯爵,姬姓。在今河南辉县市区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下文言“大叔出奔共”,而隐元·十则言“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可见此时共国犹在。闵二年时已为卫邑。参见《图集》17—18②4、24—25③4。
庄公寤生,惊姜氏武姜,故名曰“寤生”,[姜氏]遂恶wù之。
【寤生】杜注认为“寤”在这里就是本义“睡醒”,所谓“寤生”,就是武姜一觉醒来,发现郑庄公已生,而自己竟然毫无知觉,因此大受惊吓。此说不改字解释,而且最为符合“惊姜氏”的情境。一说“寤”通“牾”(或通“啎”),是“逆”的意思。妇人生产时婴儿头先出为顺,足先出为逆。寤生即逆生,也就是足先出的难产。一说“寤生”指婴儿初生闷绝,目闭口噤,即现代医学中的新生儿窒息。有可能后两种说法本为一事,也就是由于难产,胎儿在子宫中时间太长,最终生出来时出现了窒息现象,闷绝不啼,如同死婴,因此会“惊姜氏”。
[姜氏]爱共叔段,欲立之[为大子]。[姜氏]亟qì请于武公郑武公,公弗许。
【亟】数,屡次。
○共城遗址:遗址位于九山南麓,东临石河,西靠百泉。城址分为大小两城,大城为周代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 300米,东西宽1 100米。城址东南琉璃阁附近发现了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墓葬。
【二】及庄公郑庄公即位,[姜氏]为之共叔段请制。公郑庄公曰:“制,岩邑也,虢ɡuó叔死焉。佗(他)邑唯命。”[姜氏]请京,使[共叔段]居之,谓之“京城大(太)叔”。
【制】在今河南郑州上街区峡窝镇上街村。本为东虢邑,隐元年前地已入于郑。参见《图集》24—25④4。《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根据考证成果标注。
【岩邑】险要之邑。制邑西北部即为虎牢(庄十九—庄二十—庄二十一·九·一),是郑战略要塞。
【虢叔死焉】指郑桓公灭东虢,杀虢叔于制。【虢叔】东虢国君。姬姓,排行叔。周平王四年被郑人所杀。【虢】东虢。周畿内国,姬姓,公爵。虢本为商代方国,其地望应该就在后来东虢所在地。西周初年,周王室灭虢国,而将虢人西迁至后来的西虢(隐元·十·二)所在地。随后,周王室始封周文王异母弟虢叔于东虢,统治商代虢国旧地,位于成周王畿东部,在河南荥阳北(详见下)。隐元年前被郑桓公所灭,地入于郑(据清华简六《郑文公问太伯》)。参见《图集》17—18②4、24—25④4。
【佗邑唯命】其他城邑则唯命[是听]。
【京】在今河南荥阳京襄城村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郑邑,曾为共叔段采邑。参见《图集》24—25④4。
【大叔】国君的嫡长弟,或卿大夫家族族长的嫡长弟。遍检《左传》,诸侯贵族称“大(太)叔”者,除去本段共叔段称“京城大叔”,以及卫国的“大(太)叔氏”之外,还有甘昭公称“大(太)叔带”(僖七—僖八·一),是周襄王的嫡长弟;晋始封君唐叔虞称“大(太)叔”(昭元·八·一·一),是周成王的嫡长弟;游吉称“子大(太)叔”(襄二十四·五·四·二),是游眅的嫡长弟。值得注意的是,共叔段、甘昭公发动了试图取代嫡兄郑庄公、周襄王的叛乱,而游吉也取代嫡兄游眅成为游氏族长。“大(太)叔”应在君位/族长之位继承方面拥有可以挑战嫡子的权力,因此会有此种现象发生。比如说,此处武姜称共叔段为“京城大叔”,就是在强调共叔段的这种权力,为他后来发动叛乱造势。
○郑武公去世、郑庄公嗣位、武姜为共叔段请制在隐元年前22年。就在此事发生前一两年内,晋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参见桓二—桓三·二·一):隐元年前24年晋文侯去世,随后发生嗣位纷争,隐元年前23年晋文侯之子正式即位(即晋昭侯),晋昭侯被迫将比国都规模更大的曲沃分封给叔父公子成师,成立“国中国”曲沃国。笔者怀疑,武姜提出分封共叔段的建议,并要求封给他地势险要的制邑,是受了一年前晋昭侯分封公子成师的启发,而后来共叔段谋求在郑内部坐大的作为,与曲沃国谋求在晋内部坐大也如出一辙。而开启这一系列纷争的,则应该是西周末年周幽王废太子宜臼、周幽王去世后周平王与携王“二王并立”的王室内乱(详见《知识准备》“两周之际”),所谓“王室垂范,诸侯学样”。
○官庄遗址与东虢地望:关于东虢国地望,传统说法认为在平咷故城(河南荥阳广武镇南城村)。然而,长期以来,在平咷故城发现了丰富的商代、春秋、战国时期遗存,却没有发现任何西周时期遗存,因此有学者提出东虢故城遗址可能在别处。在候选遗址中,1984年发现的官庄遗址(荥阳高村镇官庄村)可能性极大。官庄遗址中已发现了由三重护城壕保护的大型西周城址(外壕合围面积达130万平方米),还有丰富的西周时期遗迹、遗物,无论是规模、格局、年代、地理位置都与东虢国对应。值得指出的是,官庄遗址位置与《图集》标注位置非常接近。
○京襄城遗址:遗址先后为春秋时期京邑、汉代京县县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 810米,东西宽1 499米。城内外有周代和汉代墓葬。
祭zhài仲祭足曰:“都,城过百雉zhì,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祭仲】祭足。姬姓,祭氏,名足,排行仲。郑大夫,官至执政卿。曾任祭封人,后至郑朝廷任职。桓十一年被宋人所执,同年归于郑。庄十二年卒。【祭】商、周时国。周时为畿内国,伯爵,姬姓。周初始封周公旦之子于祭,在今河南郑州郑东新区CBD(中央商务区)东北部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隐元年前地已入于郑为邑。其后代一部分食采于王畿,成为周王室卿大夫,下文(隐元·十二)“祭伯”是也;一部分成为郑卿大夫,本段祭足是也。参见《图集》24—25④4。《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依据考古发现标注。
【都】庄二十八·五·二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然而此处很可能是城邑的通称,下文所谓“大都”“中[都]”“小[都]”即为“大邑”“中[邑]”“小[邑]”。
【城】城墙。【百雉】雉,高一丈长三丈。百雉指城墙每面高一丈长三百丈。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邑,不超过国都大小的三分之一。侯伯之国,国都每边长最多为三百雉,即九百丈,因此大邑每边长最多为一百雉,即三百丈。
【今京不度】如今京城[规模]不合法度。根据京襄城遗址的实测数据,京城平均边长1 655米,折合为238.8雉,远远超过“大都百雉”的标准,的确是“不度”。
【不堪】不能承受。堪,胜,任。
○祭伯城遗址:遗址位于熊耳河以北,熊耳河与东风渠交汇处的夹角地带。城址在时代上可以分为早期和明清两部分,其中早期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 380米,南北宽约1千米。总体来说,城址时代主要为西周,延续使用至明清时期。
公曰:“姜氏武姜欲之,焉辟(避)害?”
【焉】何处。
[祭仲]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厌】满足。
【不如……滋蔓】不如及早为共叔段寻找归宿,不要使得[共叔段势力]滋长蔓延。所,处所,归宿。
【宠弟】受宠的弟弟。
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跌倒,引申为失败。
【三】既而大(太)叔共叔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君]欲与大(太)叔,臣请事之;[君]若弗与,[臣]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郑庄公曰:“无庸,[太叔]将自及[于难]。”
【既而……于己】后来共叔段让郑西部及北部边境地区两属于自己[和郑庄公]。京(共叔段之邑)正在郑西北,故共叔段讽动西鄙、北鄙贰于己。贰,两属,两头事奉。
【公子吕】姬姓,名吕,字封。郑大夫。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如果国君]想要[把君位]让给太叔,臣子就请求事奉他。
【无庸】用不着。庸,用。
【四】大(太)叔共叔段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lǐn延。子封公子吕曰:“可矣。[太叔]厚,将得众。”公郑庄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贰】指对郑庄公有二心的西部、北部边境地区。
【廪延】在今河南延津东北。郑邑。参见《图集》24—25③5。
【厚】势力雄厚。
【不义不昵,厚将崩】不义则不能团结,太厚则将要崩塌。昵,黏,本指泥土紧密黏合,这里引申为团结。此处是以墙为喻。筑墙泥土若不能紧密黏合,那么一旦太厚则将崩坏,比喻众不附共叔段,则共叔段将自败。先秦时夯土筑城技术参见宣十一·二·二。
【五·一】大(太)叔共叔段完,聚,缮甲兵,具卒乘shènɡ,将袭郑。夫人武姜将启之。公郑庄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公子吕帅车二百乘shènɡ以伐京。京叛大(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之于)鄢。五月辛丑二十三日,大(太)叔出奔共gōnɡ。
【完】修整城郭。
【聚】屯聚粮草。
【缮甲兵】修治甲胄、兵器。【甲】甲胄。据考古发掘所见古代甲胄实物来看,殷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护体装备最常见的是皮甲,此外也有铜甲;护头装备有皮胄和铜胄。考古发现东周时期甲胄实例见隐器物图1。
隐器物图1.1 辽宁宁城出土昭乌达盟南山根M101出土铜胄,春秋早期(《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棺墓》,1973年)
隐器物图1.2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M28出土铜甲复原图,春秋早期后段(《梁带村芮国墓地——二〇〇七年度发掘报告》,2010年)
隐器物图1.3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皮甲胄复原图,战国早期(《曾侯乙墓》,1989年)
【具卒乘】足备步兵、车兵。具,备。
【袭】轻装突击。参见庄二十九·二“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郑】指郑国都城,庄公所居。
【启】为……开城门。
【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据《左传》本年“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十一年》郑庄公云“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可见在《左传》版本中,共叔段兵败出奔,从此流亡。《公羊传》《穀梁传》《竹书纪年》则认为,郑庄公在此次军事行动中杀死了共叔段。
【五·二】[《春秋》]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郑伯、段]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段不弟,故不言“弟”】共叔段谋害其兄,大失为弟之道,因此《春秋》不书“其弟段”,而直书“段”。襄三十·六·春秋“天王杀其弟佞夫”,王子佞夫不闻反谋,实为无辜,故《春秋》书“其弟佞夫”,以见周景王杀弟之罪。
【如二君,故曰“克”】克,战胜。郑庄公伐共叔段,如同两敌国之君交战,故《春秋》书“克”。
【称“郑……郑志】《春秋》不称“郑”以表明此事为国家行为,而称“郑伯”,给人以郑庄公个人所为的印象,是为了讥讽郑庄公对其弟共叔段未尽教诲之责,这就道出了郑庄公的本心。所谓郑庄公的本心,就是明知共叔段不轨举动将为其带来灾祸,却不尽兄长之责及早制止,而是待其公然作乱然后攻伐之,导致共叔段出奔,同胞兄弟恩断义绝。
【不言“出奔”,难之也】《春秋》不书“出奔”,是因为有难处。如果记载为共叔段出奔,则过错只在共叔段。《春秋》作者认为两人都有过错,所以难以下笔。
【六·一】[公]遂置姜氏武姜于城颍yǐnɡ,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城颍】在今河南临颍固厢乡城顶村。郑邑。参见《图集》24—25⑤4。
【黄泉】地下的泉水。
○殷墟发掘的十余座带墓道的大型墓葬,其腰坑底部距地表的深度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的地下潜水线。有学者认为,商人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下及黄泉”的效果,这种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的入口,而腰坑中的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的引领者。若然,中国人的“黄泉”观念在商代已经成熟。
○杜甫《哭李尚书》“此别间黄泉”典出于此。
【六·二】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庄公。公赐之食。[颍考叔]食舍肉。
【颍考叔】颍氏,谥考,排行叔。郑大夫。任颍谷封人,后至郑都任职。隐十一年被公孙阏所杀。
【颍谷】在今河南登封君召镇李家沟村附近。郑邑。昭九年地已入于周。参见《图集》24—25④3。《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依据《图志》标注。【封人】郑外朝地方官,职掌镇守封疆。《左传》所见,宋(文十四·十三·一)、楚(宣十一·二·二)亦有封人。
【食舍肉】[颍考叔]吃饭时舍弃肉[不吃]。
公问之。
[颍考叔]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wèi之。”
【皆】备,遍。
【羹】煮制的带汤肉食或蔬食。
【遗】馈。
公曰:“尔有母遗繄yī,我独无!”
【繄】日本藏《玉篇》古写本残卷引作“”,句末语气词。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中也常见句末语气词“殹”,应即此处之“繄”。
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
公语yù之故,且告之悔。
[颍考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jué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掘。
【隧】挖隧道。
公从之。
【六·三】公郑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武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yì泄!”遂为母子如初。
【赋】有两种意思,一是创作新诗,二是朗诵已有诗篇。此处郑庄公、武姜赋诗,卫人赋《硕人》(隐四·二·一·一)、许穆夫人赋《载驰》(闵二·五·四·二)、郑人赋《清人》(闵二·六)、秦人赋《黄鸟》(文六·三·一)都是创作新诗,其他地方则是朗诵已有诗篇。
【融融】和乐貌。
【泄泄】舒散貌。郑庄公、武姜从大隧中出来,豁然开朗,二人言语吟诵之声自由散布,故有舒散之感。
【六·四】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yì及庄公郑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纯】笃厚。
【施】延及。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毛诗·大雅·既醉》(见襄二十七·五·一)有此句,据上下文可译为“孝子孝心绵绵不绝,长久地赐予尔等族类”。匮,竭。永,长。锡,赐。
○出土文献对读:据清华简六《郑武夫人规孺子》篇的记载,郑武公去世后,武姜在郑武公停棺待葬期间,曾迫使孺子寤生在头三年不得亲政,可扫码阅读。
在清华简郑史三篇中,《郑武夫人规孺子》篇内容多涉及郑国内政细节,语言多生词僻句,与晚出的《左传》《国语》很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它在三篇中年代最早,很有可能是春秋初年的郑史实录,后来流传到了楚国。如果上述记载反映了史实的话,那么我们对于武姜、郑庄公、公子段之间政治斗争的理解就要作不小的更新和调整:
第一,武姜在郑武公去世、郑庄公年幼(当时寤生至多十四岁)的背景下,作为先君夫人强势干预朝政,这应该是她废郑庄公而立公子段行动计划的一部分。虽然她在表面上似乎是在为郑庄公着想,但真实目的非常明显,那就是阻止郑庄公顺利即位亲政,从而为公子段在边境地区发展壮大争取时间。
第二,郑庄公对公子段在边境地区的发展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最开始可能就是因为被武姜压制无法亲政,所以不得不如此。郑庄公应该是在亲政之后,才转变成《左传》所描述的蓄意谋划,那就是继续维持“无所作为”的状态,从而不惊动武姜,并且等待公子段恶贯满盈,最终在他公开作乱时名正言顺地将他击败。
第三,从清华简的记载来看,郑武公去世后,卿大夫集团支持郑庄公,在小祥祭之后就提出要拥护他亲政,被沉着冷静的郑庄公婉拒。笔者认为,郑庄公在亲政之后,正是由于确知自己得到卿大夫集团的支持,在实力上远胜过武姜/公子段,才敢于采取“养成其恶而后诛之”这种“放长线钓大鱼”的高风险策略。
隐公元年·五
周、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周平王、宰咺、鲁惠公(隐元·一·一)、仲子(隐元·一·一)
秋,七月,天王周平王使宰咺xuǎn来归(馈)惠公鲁惠公、仲子之赗fènɡ。
【天王】周平王。姬姓,名宜臼,谥平。周幽王(昭四·三·五·一)之子,申后所生。宜臼本为太子,周幽王宠褒姒之后被废。隐元年前49年周幽王去世后,废太子宜臼在诸侯拥立下即位,并东迁至成周(隐三·四·二),定都王城(庄十九—庄二十—庄二十一·八)。隐三年卒。宜臼被废以及被拥立之事详见《知识准备》“两周之际”。
【宰咺】周宰,名咺。
【赗】他人赠送的助丧用品,死者口含珠玉为“含”,死者入殓所用衣物为“襚”,车马、束帛为“赗”,货财为“赙”。据《周礼·宰夫》郑玄注,馈赠这四种助丧用品的礼制,为:“凡丧,始死吊而含、襚,葬而赗赠,其间加恩厚,则有赙焉。”赗之制度,据《说苑·修文》,则车马:天子乘马六匹,乘车;诸侯四匹,乘舆;大夫三匹,参舆;元士二匹,下士一匹,无舆。束帛:天子五匹,玄三二,各五十尺;诸侯五匹,玄三二,各四十尺;大夫三匹,玄一二,各三十尺;元士二匹,玄一一,各二丈;下士彩、缦各一匹。
“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缓,且子氏仲子未薨hōnɡ,故[《春秋》书]名。
○鲁惠公的丧葬用品来得太迟缓,而且仲子还未去世就把丧葬用品送来,因此《春秋》直书周使者之名“咺”,以彰显宰咺及王室疏失。隐公元年《春秋》没有关于葬鲁惠公的记载,说明鲁惠公已于隐公元年之前下葬。此时已是隐公元年七月,距离下葬至少已有7个月,距离始死则至少已有12个月,所以说太迟缓。缓赠惠公之赗,主要是周平王的过错。仲子薨于隐二年十二月,本年此时可能已经有病。周王室对于仲子身体状况可能已经有所听闻,估计仲子有可能在使者由周至鲁途中过世,因此命使者将仲子之赗一并带至鲁国。然而,当时使者受命不受辞,有便宜行事的权力。宰咺至鲁国后,得知仲子未薨,则应果断中止赠仲子赗之事,而不应该为了省事而机械地执行王命。
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大夫三月[而葬],同位至;士逾月[而葬],外姻至。
【天子七月而葬】周王崩后过七个月再下葬。考之《左传》,除去缓葬的特殊情况,周襄王七月而葬,匡王、简王五月而葬,景王三月而葬。
【同轨】指华夏诸侯国。轨,车两轮之间的宽度。春秋时期马车在土质道路上行进时,两轮卡在固定的车辙中行驶,如铁路一般(详见《知识准备》“周道”)。华夏诸侯国马车轨距相同,说明他们共同使用统一轨距的周道网络,这是周代实现了有限度的统一的标志之一。秦始皇统一天下,亦以重新实现“车同轨”作为标志之一。
【诸侯五月】诸侯薨后五个月再下葬。考之《左传》,除去缓葬的特殊情况,鲁、卫、曹、陈正常情况下为五月而葬,晋、齐、宋、郑为三月或五月,三月更常见。
【同盟】指同盟诸侯国。
【同位】指同为大夫,共在位列者。
【外姻】指缔结婚姻的亲戚。
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向死者(鲁惠公)赠丧葬用品没赶上下葬,向生者吊丧没赶上举哀,人(仲子)尚未死就预先赠送丧葬用品,这是不合于礼制的。葬则尸不得复见,不葬则尸犹可见,故“不及尸”在下葬之后。自始死至于卒哭,皆为生者悲哀之时,故“不及哀”在卒哭之后。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三首》“吊死不及哀”典出于此。
○丧礼:周礼中与临终关怀、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有关的礼制。丧礼是周礼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种,直到今天,有些与周代丧礼一脉相承的仪节还在民间实行。据钱玄在《三礼通论》《三礼辞典》中所作的总结,春秋时士人丧礼主要仪节如下。诸侯、天子丧礼在此基础上更加隆重、繁复。
一、临终
(一)移居正寝。平时住在燕寝,病重后移居正寝,为“寿终正寝”作准备。
(二)君、友问疾。《礼记·丧大记》:“君于大夫疾,三问之……士疾,壹问之。”《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
(三)祷告。将死之时,向五祀(户、灶、门、行、中霤)之神祷告。
二、始死
(一)属纩。取新绵絮(纩)置于死者鼻孔前,若绵絮不动,则认定死亡。
(二)复。招魂。病人刚断气,立即由侍者拿着生前礼服,登上屋脊中央,向北大声呼喊死者之名,试图召回魂魄使死者复活,然后把礼服从前檐扔下,下面有人接住,拿到室中,盖在死者身上。
(三)迁尸。在室中南窗下设床,移尸其上,去掉招魂之衣和所穿之衣,盖上敛衾,便于沐浴。
(四)楔齿、缀足。用角柶卡在上下齿之间,防止尸体僵硬后牙齿紧闭、无法饭含;用燕几拘持双脚,防止尸体僵硬后双脚不直。
(五)设奠、帷堂。奠用脯醢(hǎi)醴酒,设于尸东,使魂有所凭依。在堂上用帷幕将尸体围起来,防止活人看到嫌恶。
(六)赴告。主人(一般指死者嫡长子)向国君和上级官员报丧,主人的伯父或叔父派人向亲戚朋友报丧。若是诸侯去世,还要向其他诸侯国报丧。
(七)众亲入哭位哭泣。哭位:主人在尸东,众主人(主人庶昆弟)在主人之后,妇人(主人之妻)在尸西,众妇人(众主人之妻)在室外堂上。
(八)君主及宾客吊、襚。吊是慰问家属,襚是给死者送小敛、大敛用的衣、衾(被)。
(九)设铭。铭即旌铭,用黑布条与红布条连起来,红布条上写“某氏某之柩”,挂在竹竿一端,竖立于西阶之上。
(十)浴尸。用淘米水为尸体沐浴,淘过的米用于饭含。沐浴后为尸体剪指甲、剃须、梳头发并扎成发髻,然后穿上明衣一件。
(十一)饭含。主人在尸口内左、中、右各放一枚贝,用米填满。诸侯不用贝,而用珠玉。
(十二)袭。为尸穿衣、佩饰,包括穿祭服、褖(tuàn)服共三件,设瑱、幎目,穿屦,设鞈(gé)、带、笏,设决、握,用冒把尸体套起来。
(十三)设重、设燎。称为“重”的木架竖立在中庭,两旁各悬挂一个鬲,鬲中盛放饭含余米所煮的粥,重外围上苇席,再把铭旌挂在上面。未葬之前,重即是神主。夜晚,庭中设燎(大火把)以照明。
三、小敛
死后第二日,经由陈小敛衣、陈小敛奠、小敛、冯尸、变麻、设小敛奠等步骤,在室中将祭服、散衣等多层衣物裹在尸体上,并用缁衾、绞(布带)捆扎严实,用夷衾盖好,迁到堂上陈尸并祭奠。小敛所用祭服、散衣共十九件,亲朋所送的襚服在陈小敛衣时都展示出来,但不必全用。小敛奠设定之后,众亲依照亲疏之序轮流哭泣。小敛后仍然可以接受致襚。夜晚设燎。
四、大敛
死后第三日,经由陈大敛衣、陈大敛奠、为殡具、陈鼎、大敛、入殡、设大敛奠等步骤,在东序将三十件衣物裹在尸体上,用紟(jīn,单被)、衾、绞捆扎严实,安放入棺中,加棺盖,停放在堂上当西阶处挖好的浅坑中,上面搭上屋顶状的木板,挂上旌铭,并祭奠。自大敛入殡至下葬,灵柩停在此处待葬,停殡处称为“殡宫”。
大敛奠之后,送别宾客,众亲离开殡宫,各就丧次。丧次就是守丧所居的棚子,在门外左侧墙下,分倚庐(靠墙倚立的茅棚)、垩室(以泥涂壁的棚子)两种。服斩衰者居倚庐,服齐衰者居垩室。
五、成服
(一)成服。入殡后明日起,众亲依照亲疏关系穿戴好丧服。
(二)拜君命及众宾客。成服之后,主人主妇拜谢来吊唁者,先君后宾。
(三)朝夕哭、朝夕奠。入殡后明日起,亲朋每天早晚都到殡宫内站在各自位置上哭泣。每天早晚都设奠,平时用脯醢、醴酒,初一、十五时用特豚、鱼腊(xī)、黍稷。
六、入葬
(一)筮宅。入殡之后通过占筮在公共墓地中选择一块区域,修挖墓穴。
(二)视椁及明器。殡后十日,主人将制作椁(外棺)的木材交给工匠。工匠做成后,在殡宫外组装,主人亲自察看。将制作明器的材料陈列在殡宫外,也由主人察看。明器做好后、明器上漆后,主人也都要察看。
(三)卜葬日。葬前一个月的下旬,在殡宫门外占卜下葬日期,先卜下月下旬刚日;若不吉,则卜下月中旬刚日。
(四)启殡。葬日前一日,天未明时,将灵柩从殡中抬出,准备入葬。
(五)朝祖。死者在葬前向祖宗告别的仪式,在祖庙举行,犹如生时出行前向祖宗告别一样。事毕后设祖奠。
(六)君及宾客赗赠。祖奠之后,君及宾客赠送赗、赙。主人将赠品写在方板上,又将准备用来陪葬的物品写在竹简上,编成遣策。
(七)设大遣奠。葬日天明,在祖庙门外设奠。
(八)发引。众人牵引柩车前往墓地,主人袒衣哭踊跟随灵柩而行。
(九)入圹(kuànɡ)。圹即墓穴。先下椁底板和四周壁板,再下棺,放置明器,加棺饰,放置其他随葬品,铺上椁盖板、抗席、抗木,最后封土为墓。
七、葬后
(一)反哭。葬毕,主人、众亲、众宾回到祖庙哭泣。哭后主人拜送宾客,众亲至殡宫哭踊。主人拜送众亲,就倚庐。
(二)虞祭。安魂祭,使死者灵魂安息。士人之丧要举行三次虞祭,首虞在葬日,再虞与首虞相隔一日,三虞在再虞之明日。
(三)卒哭祭。三虞之后隔一日举行卒哭祭,停止朝夕哭。卒哭祭是吉祭。
(四)祔祭。卒哭之明日,将新死者神主牌位立于祖庙进行祭祀,并排定昭穆之位。祭毕后,将神主放回殡宫。
(五)小祥祭。葬后十二月举行的周年祭,丧主除首绖(dié,头上丧带),服练衣练冠(白色熟绢所制衣冠),所以又称为“练祭”。
(六)大祥祭。葬后二十五月举行的除服祭,丧主除衰(麻布丧服),服朝服缟冠(白色生绢所制冠)。
(七)禫祭。葬后二十七月举行的终丧祭。禫祭之后,三年之丧正式结束,隔月便可完全恢复正常生活。
隐公元年·六
纪、夷见隐地理示意图4。
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我],故[《春秋》]不书。
【纪】周时国,侯爵(与金文所见国君称号相同),姜姓。在今山东寿光南部纪台镇冯家庄村以西已发现其遗址(有争议,详见下),《图集》即据此标注。庄三年纪季以酅入于齐。庄四年“纪侯大去其国”,纪国本封灭亡。此后,酅守纪国宗祀,作为齐附庸国又存在167年;而出走的纪侯率领另一部纪人向东迁徙,可能到了今山东烟台芝罘区四眼桥街一带定居。纪台镇之纪参见《图集》17—18①7、26—27③5。
【夷】周时国,妘姓。在山东青岛即墨区古城村。参见《图集》17—18①8、26—27③7。
○纪国都城地望:纪台村遗址位于弥河以东,包括古城址、夯土建筑基址和墓葬区。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一千五百米,南北宽一千二百米,由外郭和内城两部分组成。城址中有一巨型高台,可能是宫殿基址。然而,考古发现,纪台村遗址的文化遗存主要为汉代及以后,先秦时期的较少。有学者认为,商代至西周的纪国国都可能在寿光南七公里呙宋台村以西的呙宋台遗址,到了春秋早期纪国被齐国压迫时才迁都到纪台村遗址所在地。呙宋台遗址总面积约八十万平方米,规模大、文化层堆积厚、时代连续性强,以商末、西周为主要内涵,周围又有同时期一系列商周遗址。也有学者认为,商代至西周的纪国国都可能在寿光市北八公里古城街道古城村南的益都侯城遗址。益都侯城城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80米,南北宽644米。城址西部曾发现一批商代晚期青铜器,15件上有铭文“己(纪)竝(并)”、3件上有铭文“己(纪)”,应是商代纪国青铜器。本书示意图仍采用《图集》观点,而以此提醒读者注意。
隐公元年·七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我]有蜚fěi。不为灾,[《春秋》]亦不书。
【蜚】一种蝽科农业害虫,体形轻小能飞,食稻花,又散发恶气灼伤稻,使其不能结实。
隐公元年·八
鲁、宋见隐地理示意图1。鲁、宋、宿、黄见隐地理示意图3。
鲁惠公(隐元·一·一)、鲁隐公(隐元·〇)
九月,[我]及宋人盟于宿。
【宿】周时国,男爵,风姓。周武王始封太皞之后于宿,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平镇宿城村西北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庄十年,宋人迁宿,其旧地入于宋。后地入于齐,为无盐邑。参见《图集》17—18②6、26—27④3。《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依据《图志》标注。
○《春秋》常例,若会盟参与者为卿,则书名。此处鲁、宋双方与盟者皆不书名,应皆为大夫。
○东平故城遗址:遗址先后为春秋时期宿国都城、汉代东平国治所。城址平面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一千六百米,南北宽约一千三百米。
○宿国地望争议:有学者认为,东平之宿位于齐、鲁之间,远离宋国,春秋初期的宋人没有可能在庄十年实施迁宿这样的行动,也没有可能占有宿地。因此,本年及庄十年所提到的宿,应该是晋侯苏钟铭文提到的“夙(宿)夷”,位于今河南商丘至江苏徐州一带,这里是宋人的重要活动区域。本书示意图仍然采用传统说法,而以此提醒读者注意。
惠公鲁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鲁隐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季年】末年。
【黄】在今河南民权人和镇内黄集村东四里。宋邑。参见《图集》24—25④5。《图集》标注不准确,本书示意图依据《图志》标注。
【求成】请求讲和修好。成参见隐六·一。
【通】通好。
隐公元年·九
鲁、卫见隐地理示意图1。
鲁惠公(隐元·一·一)、鲁隐公(隐元·〇)、太子允(隐元·一·一)、卫桓公
【一·一】冬,十月庚申十四日,[我]改葬惠公鲁惠公。公鲁隐公弗临lìn,故[《春秋》]不书。
【公弗临】以丧主身份到场哭泣为“临”。鲁隐公虽为鲁惠公之子,然而既以摄政自居而奉戴太子允为未即位之君,故不敢为丧主,而使太子允为丧主,因此不临惠公之丧。
【一·二】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大(太)子太子允少shào,葬故有阙quē,是以改葬。
【有宋师】有与宋的战事。应是宋乘鲁丧,兴师来报黄之败(参见隐元·八)。
【二】卫侯卫桓公来会葬。[卫侯]不见公鲁隐公,[《春秋》]亦不书。
【卫侯来会葬】据昭三十·二·二,“先王之制,诸侯之丧,士吊,大夫送葬”。据昭二—昭三·四,晋文、襄之霸时,“君薨,大夫吊,卿共葬事”。无论如何,国君亲自前来会葬为不合周礼的行为。【卫侯】卫桓公。姬姓,名完,谥桓。卫前庄公(隐四·二·一·一)之妾戴妫(隐四·二·一·一)所生庶子,而夫人庄姜(隐四·二·一·一)以为己子。隐元年前12年即位,在位十六年。隐四年被公子州吁所弑。【卫】周时国,侯爵,姬姓。始封君为周文王之子康叔封。西周初年三监之乱(参见襄二十一·五·四·三)平定之后,周成王初封叔封于康,为康侯,“以侯殷之余民”(据清华简二《系年》)。康侯(叔封)之子改为伯,康伯(叔封之子)、考伯、嗣伯、伯、靖伯、贞伯居于康。顷侯时复为侯,改封于卫,都城为沬,即商末期陪都朝歌,在今河南淇县县城四周已经发现其遗址(详见下,有争议)。沬所在区域被当时人称为“殷虚(墟)”(参见定三—定四·五·四),是殷朝晚期核心区。闵二年狄入卫,卫戴公旅居于曹,在今河南滑县东。僖二年卫文公迁于楚丘,在滑县东北。僖三十一年卫成公迁于帝丘,在今河南濮阳县五星乡东高城村、七王庙村一带已发现其遗址(详见下)。获麟之岁(哀十四年)后272年,卫君角被废为庶人,卫绝祀。朝歌(卫)参见《图集》17—18②5。沬、曹、楚丘、帝丘分别见《图集》24—25③5“卫1”“卫2”“卫3”“卫4”。
【不见公,亦不书】卫桓公未见鲁隐公,《春秋》因此也未记载。窃疑鲁隐公既不以丧主自居,故不与卫桓公相见。
○淇县卫国故城遗址(有争议):遗址位于淇县县城四周,包括古城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区。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 250米,东西宽1 650米,始建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多次修补增筑,废弃于西汉早、中期。手工业作坊遗址包括制骨(春秋时期)和冶铁(战国时期)作坊。20世纪30年代在遗址东北的浚县辛村发掘出西周至春秋初期卫国墓地,其中M1、M2、M5、M6、M17等五座墓为双墓道“中”字形大墓,M21、M24、M42为单墓道“甲”字形大墓。2017至201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辛村附近发现了西周至东周时期的祭祀坑、铸铜作坊、制骨作坊。辛村遗址可能不只是卫国贵族墓地,而是具有都邑性质的超大型聚落群。淇县遗址是否真是卫国故城还需要进一步考古发掘来证实。
○帝丘卫国故城遗址:遗址位于黄河故道金堤河南岸,先后是春秋时期卫国都城、秦汉濮阳县城。遗址中有仰韶、龙山、商、西周、春秋、战国、汉等时代的文化遗存。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城墙始建于龙山时代早期,北墙长2 420米,东墙长3 790米,西墙长3 986米,南墙长2 361米,应该有十个城门,东西各三,南北各二。
○出土文献对读:清华简二《系年》叙卫国早期历史,可扫码阅读。
隐遗址图5 帝丘卫国故城遗址平面图(《河南濮阳县高城遗址发掘简报》,2008年)
隐公元年·十
郑、卫、周、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郑、卫、周、虢(西虢)、邾、鲁、廪延、翼见隐地理示意图3。
共叔段(隐元·四·春秋)、公孙滑、邾安公(隐元·二·春秋)、公子豫、鲁隐公(隐元·〇)
【一】郑共ɡōnɡ叔共叔段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lǐn延。
【公孙滑】姬姓,名滑。共叔段(隐元·四·春秋)之子,郑武公(隐元·四·一)之孙。隐元年奔卫。
【二】郑人以王师、虢ɡuó师伐卫南鄙。[郑人]请师于邾,邾子邾安公使私于公子豫。豫公子豫请往,公鲁隐公弗许。[公子豫]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春秋》]不书,非公命也。
【郑人……南鄙】据僖二十六·四,“凡师,能左右之曰‘以’”。郑庄公为周王室卿士,而西虢公又与郑庄公同在周王室供职,因此郑人能指挥周王室之师及西虢之师,以讨伐卫南部边境地区。【虢】西虢,周畿内国,公爵,姬姓。此时东虢(隐元·四·二)已灭,故不称“西虢”而只称“虢”。虢本为商代方国,其地望应该在今河南荥阳北。西周初年,虢人被西迁到后来的西虢所在地,也同时将“虢”这个地名带到了西方。随后,周王室始封周文王异母弟虢仲于西虢,以统治迁居至此的商代虢国遗民。西虢位于宗周王畿西部,在今陕西宝鸡陈仓区。西周末年东迁于上阳(僖五·八·二),位于成周王畿最西端,扼守连通宗周和成周的殽函道(僖五·八·四),在河南三门峡李家窑村已发现其遗址。东迁后的西虢地跨河水南北,其河水以南部分又称“南虢”,西虢都城上阳就位于南虢;河水以北的部分又称“北虢”,西虢陪都下阳(僖二·三·春秋)就位于北虢。西虢东迁后,其支庶留在西虢旧都,称为“小虢”。春秋时期,西虢仍为周畿内国,国君担任周王室卿士。僖二年晋灭北虢,西虢只剩下南虢。僖五年晋灭南虢,整个西虢灭亡。庄七年秦灭小虢。西周时西虢参见《图集》17—18②1。春秋时西虢参见《图集》22—23⑪16。
【私】私下言说。【公子豫】姬姓,名豫。鲁大夫,官至卿位。
【翼】在今山东费县石井镇城后村西南。邾地。参见《图集》26—27④4。
○下启隐二年郑人伐卫(隐二·七)。
隐公元年·十一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鲁隐公(隐元·〇)
[我]新作南门。[《春秋》]不书,亦非公鲁隐公命也。
隐公元年·十二
周、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祭伯、周平王(隐元·五·春秋)
冬,十有(又)二月,祭zhài伯来。
【祭伯】姬姓,祭氏。周公旦(隐八·二)之后。周王室卿大夫。
十二月,“祭伯来”,非王周平王命也。
【“祭伯来”,非王命也】《春秋》不书“天王使祭伯来”,而书“祭伯来”,是表明祭伯前来没有奉周平王之命。
隐公元年·十三
鲁见隐地理示意图1。
公子益师、鲁隐公(隐元·〇)
公子益师卒。
【公子益师】姬姓,名益师,字众。鲁孝公(哀二十四·三·一)之子。鲁大夫,官至卿位。隐元年卒。其后为众氏。其名(益师)、字(众)相应,益师则众。
○国君及夫人去世、下葬皆为国事,故《春秋》去世书“薨”,下葬书“葬”。卿去世,君丧肱股,故《春秋》书“卒”。而卿下葬则为家事,故《春秋》不书“葬”。
众zhōnɡ父fǔ,公子益师卒。公鲁隐公不与yù小敛,故[《春秋》]不书日。
【小敛】见隐元·五。
○据《礼记·丧大记》,“君于大夫、世妇,大敛焉;为之赐,则小敛焉”。如此,则大夫去世,国君只要参加大敛即可;若特别加以恩赐,则又参加小敛。据此处《左传》,则国君若参加小敛,则《春秋》书大夫去世日期,不然则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