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勤求古训,精研医理,圆机活法
田芬兰教授少习岐黄,酷爱古籍,敏而好学,精勤不倦。学医之初,注重经典学习,孜孜不倦地研读中医经典医籍,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脾胃论》等著作为中医之根。经典是实践的升华,也承载了中医药学的精髓,学好经典是做临床工作的前提。她结合自身的成长经验告诫学生,对中医经典理论,务求烂熟于心,融会贯通,只有抱怀“吃透”精神,方能信手拈来,指导实践。
田芬兰教授还十分重视师承教育。她认为师承教育是最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是千百年来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传承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和技术专长的有效方式,在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与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世纪60年代,田教授曾师从津门名医田乃庚教授、刘宝奇教授等,系统地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吸取各家所长,深化了对中医理论的认识,随师侍诊多年,袭承诸多精湛医术、医德医风,尽得真传,受益良多,为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为其个人学术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1971年,田芬兰主动申请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进修,得到津门名医、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王今达教授的悉心指导。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前身,“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性三衰(心衰、肺衰、肾衰)抢救研究室”,是王今达教授于1974年8月创建的我国第一个急救医学研究机构,也是我国第一个加强监护病房。在跟随王老学习期间,田芬兰的谦虚谨慎、勤奋好学给王老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次,一位重症肺心病患者在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王老让田芬兰开一些中药以配合治疗。她仔细查看患者,审其证,发现患者除气短而喘外,并见浮肿,尿少,发绀,胁下、胃脘胀满,舌质紫黯、舌苔黄白,面色黧黑,脉沉紧。田芬兰沉思良久,认为该患者临床见证与《金匮要略》所载“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条文高度吻合,随即以木防己汤加减化裁。王老阅方后极为赞赏,令患者服之,而后患者状况一天比一天好。
还有一次,一位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当时给予气管切开、插管,仍不能复苏,病人已便秘10天。院内组织会诊,田芬兰参与讨论,她说中医有“肺与大肠相表里”之说,问王老能否用通腹之法以安脏,王老深以为然。多数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涕泪俱无,上窍闭塞,肺热不得随涕而宣泄;体表无汗,外窍闭塞,肺热不得发越而解除;热移大肠,下窍闭塞,痰热不得下出而内闭,津液不能下达见大便秘结,终致肺失宣降,痰热闭肺,肺气不降而作喘。故在治疗上,重在宣肺开闭,化痰降逆,清热泻火。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通大肠降肺气的理论,在痰热盛极之时,临床不必待大便全实闭结,应洞察疾病发展趋向,先证施药。用润肺化痰通便方法治疗效果很好,即“脏实者,泻其腑”,上病下取,使痰热从大便而出,达到“开下闭通腑降肺、涤痰浊清退肺热、痰热除咳喘自平”之目的。王老用凉膈散加减,并重用大黄,泻下后,患者呼吸功能明显好转,强化了“肺与大肠相表里”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田芬兰扎实的中医功底,获得王老的极大认可。王老后来组织面向全国学员的“急症班”培训时,许多讲稿是由田芬兰撰写而成的。为期两年的进修时间里,田芬兰结合中医理论,全面学习临床各科西医理论与诊疗技术,在掌握复杂而深厚医学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为其个人成长和日后不断发展,以及提高诊疗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田芬兰教授在其后的临床工作中,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强调精通医理,圆机活法,提出将西医辨病的优势引入中医,并主张中医实践经验与科学实验相结合,以期实现中医理论的突破。田芬兰教授对中医药及西医学博涉精研,有精湛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常以二者结合,以减轻或消除副作用,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如在运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高血压病时,针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导致咳嗽的副作用,选用中药桑叶、陈皮、蝉衣、桑白皮、百部、前胡、川贝等疏风宣肺止咳,取得了较好疗效。田教授临证中既坚持用中医的辨证论治,又善于吸收和利用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特殊情况下还兼用西药,力求对疾病做出符合实际的全面诊断,为临床正确地立法组方、提高疗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及中西医结合这一话题,田教授认为中西医拥有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可互相渗透,互相交叉。中医缺乏辨病诊断,对疾病叙述不系统;西医缺乏辨证,过于机械化。临证时,她无门户之见,不讳中医之短,不嫉西医之长,认为医学以活人为宗旨,不存中西之界限,大力提倡革新中医。她倡导中医工作者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参融西学,中医为体,西医为用,体用有序,取长补短。
在诊治疑难病时,田芬兰教授宗仲景心法,采各家之长,因而能对病机复杂、虚实并见、寒热错杂、真假难辨的疑难病做到识幽探微,去伪存真。特别是她纯熟的医理、灵活的辨证论治方法,使后学深受启发。她主张圆机活法,所谓“圆机活法”就是要求医者在临证过程中,能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灵活把握疾病发生的变化,掌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从中审察疾病的病机所在,即因人、因时、因地、因证不同,采取合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