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跨期收付问题:利润表的本质是权利和义务的交换
会计报表的本质是一种货币化记录经营活动的方式,而经营活动的本质是商品和劳动的交换。交换既包括权利和义务的交换也包括现金的交换,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股东创造现金流,因此完整的经营活动都要落实到现金的交换上。但是在逻辑关系上,权利和义务的交换是现金交换的前提,先有权利和义务的交换,然后才有现金的交换。因此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记账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例外(主要是政府补助等科目)。
利润表是权责发生制原则体现得最淋漓尽致的地方,换句话说,利润表记录的是“上市公司觉得自己赚了多少钱”,收入和成本的确认不需要现金流对应,由此导致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仅不统一,而且可能形成极大的偏离。下面来看一个最简单的跨期收付问题例子。
【故事1】小邹开了一个杂货铺,年初用100元自有资金作为启动金,一季度现金购进60元的货物,二季度以100元价格对外出售,三季度收到货款80元,计提10元坏账准备。(为简化处理并突出逻辑关系,除非特别说明,本书所有案例均不考虑增值税。)
问题1: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分别记在哪个季度?确认时点的原则是什么?
问题2:如果进一步细分,二季度1号约定以100元卖出,2号通过物流公司将货物发出,3号物流公司将货物交与客户,收入确认时点是几号?
问题3:三个季度的行为分别如何影响三张报表?
问题1非常简单,权责发生制原则下,一季度购进的货物以资产入账,不影响利润表;二季度发生营业行为,记录营业收入并结转营业成本;三季度收到货款只是资产存在形式的变化,不影响利润表,但是计提坏账准备影响利润表。
对于问题2,营业收入确认以商品的控制权转移为准,非不动产的控制权转移以交付为准,所以收入的确认时点是3号。这个例子看似时点较多,但是本质都没有跳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和“一手交货,一手记账”的范畴,现实中的收入确认规则要复杂得多(详细讲解见4.4节收入调节部分)。
问题3见表1-1。一季度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60元,60元现金变成存货,资产总量不变,不影响利润表。二季度发生营业行为,记录100元营业收入、60元营业成本和40元净利润,没有现金变动;营业收入带来应收账款增加,营业成本对应存货减少,净利润结转到未分配利润中,期末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增长至140元。
三季度现金流入80元,80元应收账款变为货币资金,资产总量暂时不变,然后计提10元坏账准备,应收账款(资产总额)减少10元,坏账准备对应信用减值损失,利润表产生10元亏损,冲减未分配利润,季末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变为130元,报表仍然平衡。
表1-1 故事1中三个季度三张报表情况
下面用框图来加深理解,如图1-1所示,从前三季度累计影响来看,杂货铺资产端增加20元现金、10元应收账款,所有者权益端增加30元未分配利润。未分配利润的增加值通过利润表算出,货币资金的增加值通过现金流量表算出。除了最终的结果净利润外,利润表中的每一项都会引起资产变化,如果涉及现金就通过现金流量表影响,如果不涉及现金,就直接影响。
就三张报表的逻辑关系而言,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流量表,描述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属于过程量;而资产负债表是某个时间点的存量表,属于结果量。
图1-1 故事1中前三季度财务报表的勾稽关系
资产负债表的英文是Balance Sheet(简称BS),意思直译是“平衡表”。利润表的英文是Income Statement(简称IS),意思直译是“收入声明”, statement是一个很生动的单词,直接告诉我们,利润表的本质就是公司对一段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发表的一种意见。现金流量表的英文是Cash Flow(简称CF),意思直译是“现金流水”,由于有银行背书,其可信度高于利润表。
三张报表从三个侧面共同构成了公司的经营全景图,缺一不可,但是如果非要评选出一个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资产负债表。
首先,在勾稽关系上,配平过程中,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果都要连到资产负债表,资产负债表是三张报表的天然核心。我们可以将利润表理解成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净增加值的附注,将现金流量表理解成货币资金净增加值的附注。换句话说,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应收账款明细表、固定资产明细表等是平级关系,都是资产负债表某个科目的具体展开。
其次,在商业实质上,资产负债表是利润表的驱动力,先有能赚钱的资产,然后才能赚钱;利润表是经营性现金流的驱动力,先有权利和义务的交换,然后才有现金流的交换。
利润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而现金流量表是名副其实的收付实现制,两者并不统一。三张报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资产负债表的配平来整合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如故事1中的跨期收付问题,100元营业收入对应100元的资产负债表净影响,无论是以货币资金形式存在还是以应收账款形式存在,或者冲减预收账款,影响合计都是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