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二级市场投研竞争日趋白热化,近年来顶尖公募基金越来越喜欢招聘理工科背景的学生,理工科背景学生在研究“硬科技”行业方面有着金融背景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财务与估值基本功却往往是他们的短板。
由于投研工作节奏过于紧凑,一线从业人员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基础知识,短板就这样一直留了下来。金融领域的老师常常戏称财务功底为“童子功”,基本是看上学时候的基础牢不牢固,错过了就再也没有机会学了,最终往往书到用时方恨少。从笔者的观察来看,即便是金融背景的学生,如果没有经过系统性的二级市场的财务分析和估值训练,他们对很多关键的概念可能仍然模棱两可。
需要指出的是,与一般的财务分析相比,二级市场的财务分析思路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从小到大经历过很多考试,这些考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如中考、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分数的绝对值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比其他竞争者考得高才有意义;另一类如驾照、注册会计师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属于合格性考试,只要自己达标就可以了,不需要关心别人考得怎么样。二级市场研究更像是一门选拔性考试。
很显然,二级市场研究的目的是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研究做到比其他人看得更远,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而不是自我感动。一般的静态分析是不能满足需求的,我们必须在分析的过程中,理解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甚至是投资者和投资者之间的“动态博弈”。
承蒙销售老师和各大基金、保险研究部门领导们的信任,2022年以来,笔者为数十家核心机构进行了专门面向二级市场的财务培训。这种商业模式着实不错,在各大机构的提问和质疑中,培训材料快速迭代,一版比一版深刻。一圈机构跑下来,回看最初的版本,竟然有一种“士别三日”的感觉。
临近2022年年底,笔者将这些材料重新整理,并补充了大量细节和案例,同时请教了很多学术界和会计界的前辈,他们的不吝赐教、倾囊相授让笔者无比动容。最后,笔者将以上收获全部汇总,形成了一个相对系统的二级市场财务分析框架。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在市场参与者“动态博弈”的同时,会计准则也在迭代进化。我国在2017—2019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大范围修订,2020—2022年仍进行了部分细节修改,本书针对截至2022年12月31日的最新会计准则及最近几次修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特别优化,尽可能穷举最新准则下的财务调节手段。
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够透过这些技巧的表象,看到会计核算和估值更加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财务报表的底层逻辑。如果不了解财务报表的底层逻辑,我们最终记住的可能只是一个个离散的“规律”。套用数理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强弱(抵抗环境干扰的能力)是有明显差别的,规律从强到弱分别是最初的公理、由公理推导出的定理、由重复实验归纳出的定律,以及并不知道原理、只是根据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公式。
虽然在日常投研中,指导意义最大的往往是理论效力最弱的经验公式,比如“什么样的公司该给多少倍估值”,但是所有的经验公式都有严格的适用条件,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上一个版本的经验公式可能就失效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核心资产,每个时代的核心资产的估值方法、看重的指标都不一样。只有理解财务报表的底层逻辑,市场参与者才能和版本一起迭代进化,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比别人看得更远。
因此,在本书写作之初,笔者尝试使用了一个全新的架构,尽量减少归纳总结,更多采用基于逻辑的“演绎推理”,将财务原理、估值体系、非法的财务造假、合法的财务调节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
本书第1章从最底层的财务原理切入,讲解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内在冲突、三张报表架构及各个科目细节,以静态分析为主。第2章探讨估值体系,坚持从DCF模型出发的第一性原理,探讨预期管理与估值陷阱。第3章介绍财务舞弊的原理、手法和典型案例。第4章引入“动态博弈”的概念,介绍上市公司常用的财务调节手段,如何合法地做出投资者想看的报表。
4个章节的逻辑关系是,第1章的财务理论、报表配平内容是后面3章的基础,第2章估值分析与第3章舞弊识别彼此相对独立,但是第2章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第4章中的财务调节。4个章节间的逻辑关系及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图1 本书4个章节逻辑关系及思维导图
开卷有益,希望广大二级市场从业者、价值投资者、有志于从事二级市场工作的学生,以及所有对财报分析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掌握财报分析知识,提升财报分析实战技能。
本书的撰写、出版等均系个人行为,与任职单位无关,不涉及任何职务范畴的行为。本书涉及的上市公司等客观信息仅为举例,信息来源合法合规,不涉及对上市公司投资的预测、建议、推荐等。本人承诺对撰写、出版本书的个人行为全权负责,并独立承担一切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