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成长故事
以下是作者部分学员的成长故事,或许是你了解本书的入口之一。
当了十几年全职妈妈,本以为自己早已被社会淘汰,不可能再有事业。跟着叨叨学写作这几年,我挑战了很多不可能。写作的过程,一次次地追问,是一次次认识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我从一个找不到价值的全职妈妈,变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声音教练。蜕变是不易察觉的、缓慢的。忽然有一天,我发现那些现实的困难、重重的局限都一一被解锁,我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金玲(全职妈妈,声音教练)
叨叨对我的影响,远不止写作层面。我第一次创业时,因为推广需要写作,便与她结识,她教会了我克制地表达;我第二次创业时,她成了我最给力的产品顾问,她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真诚、利他、用户思维。难得的缘分,我们前后脚做了妈妈,她又成了我产后的密友和事业重启的精神支柱。在我眼里,她是最懂写作的产品经理,是逻辑满分的职场前辈,是干练通达的人生导师。
——Hazel禾子(形象顾问)
可以说,文叨叨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几年前的第一期写作班,我就报名参加了。那时,我看到了叨叨的真诚和“笨拙”,她不愿做轻松且看起来热闹的东西,每一步都很稳。6年多来,我们从师生,变成同事、朋友,每年都会见面,在迷茫时互相倾诉,低谷时彼此宽慰。在30岁时,我在写作方面的热情彻底被唤醒,从上市公司裸辞,成了一名美食与生活方式领域的自由撰稿人,有生之年,去奔赴双重热爱。每个人都不是孤岛,这个时代,任何个体都需要表达。我永远相信文字隽永的力量。
——小马(自由撰稿人,生活方式博主)
跟随文叨叨老师3年半,从写作没有章法、跟着感觉走,到能逻辑清晰地谋篇布局,越来越精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叨叨老师这里学到的,不只是写作技能,更是思维方式上的转变。细数这一路的成长,让人充满惊喜:工作上,之前的稿件经常被打回修改,到后来基本都能一稿过;生活中,将写作作为梳理自己的工具,每次写作时的追问都能让我更好地认知自己。
——奶茶(教育品牌文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变化。“软技能”“底层逻辑”“学习迁移能力”是经常被提到的词。“自我追问式写作”帮我很好地构建了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也把这种写作和思考方式推广给了更多的高校教师,并得到了认同。
——梦琪(高校教育研究者)
我2018年就跟叨叨学习写作了,叨叨的追问大法让我在3个月时间里写出了万赞爆款笔记,收获了5000多个粉丝,一路从小白成长为自媒体博主。
——超妈(小红书育儿博主)
跟叨叨老师学写作4年多,写作仅仅是最小的一个收获。同事们经常说我每次讲座PPT思路都很清晰,尽管我所涉及的主题自己并不熟悉,但在百人网络试讲中“意外”获得优秀;给当老师的朋友帮忙,接触我完全陌生的儿童写作教育时,也被称赞上手很快……我发现:叨叨老师教的都是最通用的底层逻辑,表面上看是写作训练,其实是思维方式的练习。而思维方式,是关乎所有输出和表达的关键,小到日常表达,大到个人的影响力。
——孙丽(儿童性教育培训讲师)
从小就喜欢写作,但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专职文案。跟叨叨老师学写作这5年,我从写作小白,到职业写作者,再到业余赚稿费一万多元的人;从一开始跟无头苍蝇似的找工作,等待被挑选,毫无方向,到现在我挑公司,拿回选择权,坚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因为学写作,我一个来自三线小城市的女孩的眼界逐渐得以拓宽。
——张欢喜(新媒体文案策划)
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和职场女性,我摇摆在家庭和事业这个跷跷板的两头时,遇见了叨叨老师。于是,重拾写作,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得以高歌猛进。几年间,从100天写作训练营到私教班,从学员到陪练,不断跟随叨叨打造写作内功,用追问的方式思考人生;理解沟通的本质,用坦诚的态度表达自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当我越想越通透,越写越清楚时,掌控感随之而来,幸福自然由内而生。一朝闻道,受益终身,感谢叨叨亦师亦友的引领和陪伴。
——清浅(互联网产品经理)
我大学学的是会计专业,现在在深圳一家全国500强集团公司做文案策划,没想到适逢新冠疫情的“大龄剩女”也能顺利转行跳槽。以前我每次写东西都靠“灵感”,灵感来了写得又快又好,灵感没来死活憋不出。因为不是中文专业出身,所以我曾被甲方客户质疑过文案水平。2017年,我开始接触叨叨老师的写作理念,在不断追问、改文的过程中,我经常发出“还能这么写”的感慨。写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我才真正有底气与甲方据理力争,有底气在跳槽时用作品争取自己满意的薪资。
——徐小鹿(深圳文案策划)
在部队时,因为工作需要,我接触到了叨叨老师的写作理念,这之后我在新媒体编辑岗位上赢得了不少荣誉。退伍后,重新择业,面对完全陌生的职场,毫无方向时,是“自我追问式写作”再次帮到了我。我不断追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什么?短期目标是什么?通过不断追问和思考,我得到了一份清晰的五年规划。如今,已是我步入职场的第二年,写作一直帮助我不断提升思考能力,也助力我从子公司升迁到集团公司就职。感谢叨叨老师,让我不只能写得明白,更能想得清楚。
——行者无疆(退伍军人,企业文化职员)
“对象感”和“表达时要提出观点”是我在写作课中最大的收获。不仅让我摆脱了“自嗨式”写作,开会汇报时,我也会开始更关注老板、客户在意的是什么,去讲关键困难、关键成果、方法论,而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叶子(电商渠道经理)
我和文叨叨老师的故事,是我从80多家分支机构中的小透明到总部部门优秀员工的故事,是我职场10年瓶颈期突破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得益于我在叨叨老师那里学来的思维方式和沟通表达技能。在职场上停滞不前时,不能用现有方法去期待转变,要勇于自我迭代,用新自己换一个新未来。
——阿萍(金融国企职员)
“对象感”是我学到的最受用的一点,在家庭生活中,它让我和伴侣的沟通更顺畅;在职场中,它让领导更愿意听取我的想法,少了很多误解。我把写作方法用在公司辩论赛的结辩词里,完成了一篇篇优质的结辩稿,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最后拿到了总冠军。写作,不止于写。掌握写作的底层逻辑,融会贯通,一切便会水到渠成。
——关关(事业单位职员)
和叨叨老师的相遇源自一场北京胡同里的线下年度分享,叨叨老师不端不装的风格是我喜欢的,一如跟随两次写作私教班感受到的,真实直接、“药到病除”。在追问中清晰,在追问中深入,就像徒手剥洋葱,层层深入内核,伴着眼泪,真实而通透。作为专业教练,带着觉察提问是我的看家本领,但常常在下笔时卡住,为什么呢?想要表达的太多,一篇文章如何承载?理智和情感打架,既想“干货”满满,又想真情切切,怎么平衡取舍?思绪联翩,有的向他人语,有的自语喃喃,如何持续达成高价值的表达?种种问题,我都在叨叨老师那里找到了答案。写作,不止于写。生命美好,爱在流淌,值得我们恒常表达。
——宁晔(家庭教育教练)
在我心目中,叨叨老师是江湖女侠般的人物。她最厉害也最令人生畏的武器是她那一连串追问,犹如抛出的一把把飞刀,既能把你文章里的“假我”包袱一一砍掉,只余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又能帮你敲破困顿,引发新思。前提是,你要能经受住她的连环追问。
——Mirror(公务员,二孩妈妈)
一个月的写作营让我多年后重拾了写作的自信。我现在已经完全不畏惧写东西了,甚至还有了蓬勃的写作欲望,像是打开了写作的大门。无论是方法论,还是观点输出,或者记录生活,都很快能构建思路、想好一系列的输出方式。自我追问和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这种思维训练不仅可以用在写作训练中,也适用于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
——馨竹(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叨叨给我最大的“当头棒喝”是教我认清:写作,要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叨叨说:“你的想法肯定会跟别人的不一样,就算人云亦云,也不可能让所有人开心。如果你害怕这一点,就不要做文字工作者了。”写作,不仅是描述客观事实,还需要有一种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的勇气。
——Candice(英语老师,语言学留学生)
跟着叨叨老师学写作,我有一个观察:为人真诚是一种态度,让对方感受到真诚是一种能力。而叨叨兼具真诚的态度和能力。最初我对私教班的粉丝黏度感到很惊讶,心想这位老师到底有多大的能耐,可以让学员心甘情愿地复购和推荐,一次又一次。后来发现,其实很简单,她就是无比真诚、扎扎实实地分享和指导,一遍又一遍。然而,在一个浮躁的环境里,要耐心、坚定地这么做,日复一日,其实不容易。感谢与叨叨老师在生命中相遇,来日方长,继续同行。
——Amber(香港大学荣誉毕业生,国际进化教练)
从遣词造句到情感表达,叨叨教我如何一遍遍打磨文章,最后,文章从满满套路变成有观点、有情感的表达。在不停地追问中,我发现自己对使用模板写作很抗拒,并且希望自己写的文章也可以表达观点。这对我而言非常重要。写作不再是上交任务,我在用模板和自我表达之间找到了一条中间的路。这让我得以从别扭中走出来,开始享受工作。
——静静(事业单位新闻编辑)
和老师做课程研发时,我就经常用到“追问”。我会问老师,这节课想要表达什么观点?想要输出什么工具给学员?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学员解决生活或工作中的哪些问题?这三个追问会帮助老师厘清这节微课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可以交付什么成果。叨叨老师的写作营不仅可以运用到日常写作中,其实也非常适用于课程开发。
——李秋琳Niki(课程研发,产品经理)
我有一定写作基础,因为希望进一步提升,报了叨叨老师的写作私教班。要问叨叨老师给我的重大影响是什么,肯定是叨叨老师一直反复强调的“追问大法”。作业练习中,她通过“追问”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把“卡点”疏通。当时我被问得一度哽咽,但我很快意识到,一直让我写作无法突破的问题是“自嗨成性”:沉醉于铺陈事实,缺乏深度的总结和观点提炼。虽然这个过程时常让我脑仁疼,很痛苦、很折磨,但通过“追问”能获得最底层的想法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林恩(央企职员)
3年来,我平均每年投资在自我提升上的金额是5000元左右,毫不夸张地说,叨叨的写作训练营是我体验过的训练营中性价比最高的。
——王小慧(国企职员)
这些年我参加过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班,叨叨是我追随时间最长的写作老师,算起来有4年。叨叨不属于产量大的写作者,文风也不浮夸,从不刻意去吸引读者,但每一篇文章都能触达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某个点。
——椰子(咨询顾问)
一直以来,写作只是我的兴趣爱好,直到被叨叨的自我追问式写作方法启发,发现兴趣居然可以转化为技能。2021年,我开始在自媒体平台写作,分享咖啡知识,筹备咖啡课程。写作这件事不再只是简单的兴趣,也渐渐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每个人心里都封存着一座文字宝藏。叨叨会用她特有的方式,带着你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
——薄荷(咖啡馆主理人,咖啡品鉴师)
5年时间,我从全职宝妈,到兼职文案,再到成为一家文案策划公司的创始人,这一切转变的起点都是因为参加了文叨叨的写作训练营。从全职妈妈的迷茫中走出来,与原生家庭和解,链接创业资源,5年我变成了新的自己,也实现了阶层跨越。叨叨总是能让人在思考和写作中找到迷失的“自我”,陪伴你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课题。
——未书(文案策划公司创始人)
作为公司内宣人员,会习惯用“高大上”的词,有时候还得凑字数。叨叨的写作训练营,让我第一次了解到了“真诚写作”的力量,以及在不讲“正确的废话”之上,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角度。突出团队,可以不用喊口号;写人物,可以不用堆砌歌颂的句子。换个视角,创作的空间变大了,文章也更打动人了,甚至有好几次都被拿去当样本用。
——展劲(汽车企业内宣)
写作这件事伴随我度过了一个职业转换期,完成了从打工人到自由职业者的过渡。在每一个迷茫困惑、纠结的时刻,写作就像一个亲密可靠且严谨的伙伴,用“连环追问”来协助我用文字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梳理真正的需求。梳理清楚了,答案也就自然浮现了。
——一颗大森(平面设计师,插画师)
认识叨叨,竟然有5年了,对新媒体的了解、对更大世界的好奇……都源自参加了她的写作班。在训练时死磕一篇篇文章,让我拥有了扎实的写作技能和运营经验,基本可以搞定各种文风。这不仅给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积累了读者,也成为我跨行找工作的底气。
——少女肖(新媒体编辑,读书博主)
5年前,厌倦了每天和工程图纸打交道的我,为了重拾自己的写作爱好,到处寻找写作班。学了一堆之后,自己却越来越迷茫:在人人都追求阅读量过10万的时代,普通人的日常记录和表达还有意义吗?终于,遇到了文叨叨。她敢于抛弃套路,不谈快速变现,回归写作的底层逻辑,教我们该怎样把一件事想清楚、说明白。如果你要问我,这5年跟着叨叨老师学会了什么,我会这样回答:借由写作这件事,我学会了如何好好生活。
——云朵(航天工程师,读书博主)
文叨叨是我遇到的最奇怪的老师。第一次成文后等她建议,她却问我“你想写一个什么故事”。当时觉得这个老师真是怪,不给答案反而向我提问。后来才发现追问的可贵。在我当了写作老师后,依然沿用了追问的方法。学员想法太多无从落笔时,问一问,他们会惊呼“呀!有思路了”。
——包耳(撰稿人,培训师)
在感情岌岌可危的时候,我决定给老公写一封“诀别信”。写的过程中我不停追问自己,“真的要结束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吗”“就全是他的问题吗”……写完之后,冷静了很多。可以说,通过追问式写作,我梳理清了初涉婚姻遇到的问题,让我的婚姻恢复了健康状态。
——少侠(产品经理)
我写作中的毛病很突出也很顽固,老师点评中肯,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虚与委蛇。犀利指出症结所在,点出问题也指明方向,一步一步让我自己证明给自己看:我能改进,我可以做得更好。于是,自信心一点一点累积,还有什么比收获一个更自信的自己更美好呢?
——张小北(咨询公司分析师,中医学在读)
一看到叨叨老师微信朋友圈的推荐,就参加了她的写作入门班。时间很短,收获很多。我开始学会梳理自己的思绪、提炼观点;开始能够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字,确保对象感和价值感。更重要的是,加入叨叨老师的微信群是我开始做个人品牌的契机。我开始在小红书分享育儿方法,累积了6万多名粉丝,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情商这门课,只能父母教》。感谢叨叨老师。
——唐雯(美国教育学硕士,深耕教育13年)
我每次写东西都会发怵。我不知道怎么把心中的一团乱麻理清楚,也不知道怎么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参加叨叨的写作班,让我掌握了一些朴素、具体、可持续的练习方法。是她把我从写作的恐惧中解救出来。
——慧慧(北漂程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