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熬夜”影响睡眠的深层原因
你是否想过:我们大多数人白天保持清醒工作,而夜晚则进入睡眠状态,这种作息规律背后是由什么在操控呢?
上一节我们从入睡时间、时长和规律定义了熬夜及其带来的问题,而这一节我们将揭示熬夜对睡眠的深层影响——熬夜影响睡眠的机制,即昼夜节律系统和内稳态系统。这两大系统共同控制着觉醒和睡眠的交替发生,并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质量。
1.3.1 昼夜节律系统
昼夜节律是生物钟的一种,它在24小时内规律性地调节和控制睡眠周期。许多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都受到昼夜节律的调控,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内分泌功能、代谢功能和免疫功能等。
作为控制睡眠的主要因素之一,昼夜节律是一套适应昼夜变化而调节自身生理和行为活动的模式。因此,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日光、温度和进食时间等。当细胞接收到白天的信号(日光)时,就会相应地启动一套有序的基因表达程序,提醒机体“天亮了,该醒醒了”;而当眼睛不接收光时,在节律基因的驱动下会产生促进机体变得疲倦的激素,使人更容易入睡,从而调节我们的睡眠周期。
熬夜实际上是一种破坏生物节律调节的行为。它强行改变我们机体既定的“程序”,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每个人的昼夜节律都不完全相同,通常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早鸟型:这类人早睡早起,符合传统的养生作息。他们在中午前精神特别好,下午稍有下滑。如果能适当午睡,可以保持全天精力充沛的状态。
夜猫子型:这些人晚睡晚起,往往感觉睡眠不足。他们上午可能会觉得精神不振,下午会有好转。
中间型:介于早睡和晚睡之间,由于睡眠时间不固定,他们白天的状态也会飘忽不定。
在保持昼夜节律正常的情况下,这三种节律类型并没有好坏之分,只要保持下去就是健康的状态。
1.3.2 内稳态系统
睡眠除了受昼夜节律系统调节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稳态调节能力,表现在睡眠内稳态系统的调控上。
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机体驱使睡眠及恢复平衡的动力变得更强。大脑中会产生一种让人想睡觉的物质,即腺苷等物质,从而造成“睡眠压力”。随着清醒时间的延长,腺苷积累逐渐增多,当腺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人会有“眼皮打架、犯困”的感觉,自然而然地想要睡觉;反之,如果睡眠时间不足,腺苷得不到有效消耗,机体就会充满疲劳感,严重时会导致精神状态出现问题。因此,为了达到睡眠平衡,我们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长。
正常的睡眠周期和充足的睡眠时长对我们至关重要,而长期熬夜则会破坏睡眠平衡。然而,仅仅不熬夜并不能保证拥有良好的睡眠。睡眠并不是简单的闭眼睁眼的过程,它具有自己的“使命”。睡眠拥有自己的周期,在不同的周期中完成不同的功能。
● 睡眠周期
人体的睡眠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循环,分为快速动眼期(REM)和非快速动眼期(NREM),其中NREM包含N1~N4阶段。N1是入睡期,此时肌肉放松,内脏器官平稳;随后进入浅睡期(N2),人体在这个阶段易于醒来;接着进入熟睡期(N3、N4),此时人的意识“消失”,进入较深沉的睡眠状态(深度睡眠状态)。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图1-11),持续约90分钟,例如从晚上11点到12点半。我们会经历多次这样的睡眠周期(大约5次)。在每个睡眠周期中,我们快速地从清醒状态进入深睡眠,然后从深睡眠的N4阶段回到N1阶段,最后进入快速动眼期(REM),完成整个循环。
图1-11 完整的睡眠周期
一方面,快速动眼期(REM)睡眠在创造力发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收集并存储大脑中白天接触到的碎片元素,尤其是那些引起情感波动的元素,形成生动梦境。适宜的REM睡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它不仅有助于清理大脑垃圾,促进大脑发育,还能增强记忆力和智力。研究发现,婴儿在REM睡眠期间,大脑蛋白质合成明显增加,这有利于大脑神经系统的成熟,有助于生长发育。
另一方面,非快速动眼期(NREM)睡眠主要让大脑休息和恢复,同时分泌生长激素等。在一个正常的睡眠周期内,我们会进入深度睡眠,这对提高整体睡眠质量至关重要。
快速动眼期(REM)和非快速动眼期(NREM)在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深度睡眠和浅睡眠对我们都很重要。当然,有少数人较特殊,据媒体报道,他们可以仅睡4个小时,却能保持一整天的高效。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睡眠不足是不可取的,因为睡眠不足可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卒中、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因此,想要拥有一个好睡眠,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正常的睡眠规律,让生物钟正常运转。
(2)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长,确保拥有完整的睡眠周期。
(3)保证优良的睡眠质量,让睡眠的各个周期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