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献的同源词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〇五 各

1.《説文》本義

《説文》口部:“各,異辭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2.出土材料本義

各,甲骨文作(合10405反)、(合21021)等形,徐中舒指出象古之居穴,以足向居穴會來格之意,本義是“來格、到來”[26]。甲骨金文中,“各”用本義,如《花東》34:“乙巳卜:丁各,子爯小。”善鼎:“隹十又一月初吉,辰在丁亥,王在宗周,王各大師宫。”又《楚帛書》乙:“母(毋)弗或敬,隹(惟)天乍(作)福,神則各(格)之,隹(惟)天乍(作)夭(妖),神則惠之。”

後作“”,文獻作“格”。《爾雅·釋詁》:“格,至也。”又《釋言》:“格,來也。”《玉篇》彳部:“,至也。”《尚書·堯典》“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傳:“格,至也。”

3.同源詞繫聯

“各”以足向居穴會來格之意,足從外至居穴,强調其運動性、過程性,强調到來的行爲與過程,那麽其行動軌迹則是要突出的重點。

到來要經過的行爲軌迹即爲“路”,財物由此及彼則爲“賂”,人之由此及彼則爲“客”,燙物形成的軌迹即爲“烙”。

《説文》足部:“路,道也。从足从各。”段注本作“从足各聲”。

貝部:“賂,遺也。从貝各聲。”段注:“見《魯頌》‘大賂’傳,箋云:‘大猶廣也。廣賂者,賂君及卿大夫也。’按:以此遺彼曰賂,如道路之可往來也。貨賂皆謂物,其用之則有公私衺正之不同。”

宀部:“客,寄也。从宀各聲。”王鳳陽指出:“‘客’指外來的人或旅居他鄉的人,是暫時寄居者。”“‘客’的詞源是‘格’()。‘格’是走來的意思,所以自外地來的人稱作‘客’。”[27]

新附火部:“烙,灼也。从火各聲。”“‘烙’是指用燒熱了的金屬器物在身上或物體上燙,有時‘烙’的目的在於留下瘢痕。”[28]《韓非子·喻老》:“居五年,紂爲肉圃,設炮烙,登糟邱,臨酒池,紂遂以亡。”《荀子·議兵》:“紂刳比干,囚箕子,爲炮烙刑。”蘇軾《書韓幹〈牧馬圖〉》:“鞭箠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

同狀異所的引申,樹枝由樹幹的運動軌迹則爲“、格”。

《説文》丯部:“,枝也。从丯各聲。”段注:“《玉篇》曰:‘,枝柯也。’《釋名》:‘戟,格也,旁有枝格也。’庾信賦:‘草樹溷淆,枝格相交。’格行而廢矣。”《集韻》陌韻:“,《説文》:‘枝也。’一曰木枝横者。”

木部:“格,木長皃。从木各聲。”徐鍇繫傳:“亦謂樹高長枝爲格。”《廣韻》鐸韻:“格,樹枝。”庾信《小園賦》:“草樹混淆,枝格相交。”

、格”即樹之分枝,角之分枝則爲“觡”,人臂之分枝即爲“胳”。

《説文》角部:“觡,骨角之名也。从角各聲。”段注:“骨角,角之如骨者,猶石言玉石也。《樂記》‘角觡生’,注云:‘無曰觡。’無者,其中無肉,其外無理。郭氏《山海經傳》云‘麋鹿角曰觡’是也。牛羊角有肉有理。《玉篇》云:‘無枝曰角,有枝曰觡。’此取枝之意,惟麋鹿角有枝,則其説非異也。”《玉篇》角部:“觡,麋角。有枝曰觡,無枝曰角。”《廣雅·釋器》“鹿觡,鉤也”,王念孫疏證:“觡之言枝格也。”《山海經·東山經》“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郭璞注:“麋鹿屬角爲觡。”《淮南子·原道》“禽獸碩大,豪毛潤澤,羽翼奮也,角觡生也”,高注:“觡,麋角也。觡讀曰格。”

肉部:“胳,亦下也。从肉各聲。”段注:“亦、腋古今字。亦部曰:‘人之臂亦也。’兩厷迫於身者謂之亦。亦下謂之胳,又謂之胠,身之迫於兩厷者也。”

分枝相對於主幹則有斜出義,故又有表示“斜視”之“”。

《説文》目部:“,眄也。从目各聲。”又目部:“眄,目偏合也。一曰衺視也。秦語。从目丏聲。”《方言》卷二:“瞷、睇、睎、,眄也。陳楚之間南楚之外曰睇,東齊青徐之間曰睎,吴揚江淮之間或曰瞷,或曰,自關而西秦晋之間曰眄。”華學誠指出:“,戴震《方言疏證》:‘《廣韻》字引《方言》云:“視也。”《説文》:“,眄也。”“眄,衺視也。秦語。”’《廣雅·釋詁一》:‘,視也。’王念孫疏證:‘宋玉《神女賦》目略微眄。略與通。’按:本書卷六:‘,視也。’郭注:‘音略。’并云:‘今中國云目也。’斜眼看、偷偷看謂之‘’,今吴方言猶有此語。汪東《吴語》:‘今蘇州謂目光流轉所及爲,音如略。’”[29]

運動軌迹將此與彼相連,故又有連絡的特點,派生出下面三個詞:

《説文》糸部:“絡,絮也。……从糸各聲。”段注:“今人聯絡之言,蓋本於此。包絡字,漢人多假落爲之,其實絡之引申也。《楊雄傳》曰‘緜絡天地’,以絮喻也。”《廣雅·釋器》“、繯,絡也”,王念孫疏證:“凡繩之相連者曰絡。”《山海經·海内經》“有九丘,以水絡之”,郭璞注:“絡猶繞也。”

革部:“,生革可以爲縷束也。从革各聲。”徐鍇繫傳:“,絡也。”

竹部:“笿,桮笿也。从竹各聲。”徐鍇繫傳:“笿亦籠笿,絡也,猶今人言籮。”段注:“《方言》‘桮,陳楚宋衛之間謂之桮,又謂之豆筥,自關東西謂之桮’,郭云:‘盛桮器籠也。’按:引伸爲籠絡字,今人作絡,古當作笿,亦作落。”

動物皮、毛如果有截然分開的兩種顔色,其分界處亦象物體運動後留下的一條軌迹。

《説文》馬部:“駱,馬白色黑鬣尾也。从馬各聲。”《禮記·明堂位》:“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黄馬蕃鬣。”《詩經·魯頌·駉》“薄言駉者,有驒有駱,有駵有雒,以車繹繹”,毛傳:“白馬黑鬛曰駱。”

鳥部:“鵅,烏鸔也。从鳥各聲。”段注:“見《釋鳥》,郭云:‘水鳥也。’按:此與隹部‘雒’音同義别。”《爾雅·釋鳥》“鵅,烏鸔”,郭璞注:“水鳥也。似鶂而短頸,腹翅紫白,背上緑色,江東呼爲烏鸔。”

魚部:“鮥,叔鮪也。从魚各聲。”段注:“此見《釋魚》,許本之。叔鮪者,鮪之小者也,對王鮪爲辭。《江賦》亦以叔鮪王鱣儷句。叔,《字林》作鮛,俗字也。郭注《爾雅》曰:‘鮪,鱣屬也。今宜都郡自京門以上江中通出鱏鱣之魚。有一魚狀似鱣,建平人呼鮥子’,即《爾雅》之鮥也。按:今川江中尚有鮥子魚。昔在南溪縣、巫山縣食之。”鮥,即小鱏魚。鱏魚,即今鱘魚。“體呈亞圓筒形,長達3米餘。背青黄色,腹白色。”[30]

分界即爲界限,於是又有下列詞:

《説文》頁部:“頟,顙也。从頁各聲。”段注:“《釋名》曰:‘額,卾也。有垠卾也。’引伸爲凡有垠卾之偁。”《漢書·外戚傳》:“我兒男也,頟上有壯髮,類孝元皇帝。”

田部:“略,經略土地也。从田各聲。”段注:“昭七年《左傳》芋尹無宇曰:‘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杜注:‘經營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經略。正封,封疆有定分也。’《禹貢》曰:‘嵎夷既略。’凡經界曰略。《左傳》曰:‘吾將略地。’又曰:‘略基阯。’引申之,規取其地亦曰略地。”《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於有閻之土,以共王職。”杜預注:“略,界也。”

多條運動軌迹則與動物身上的斑紋相似;動物身上截然分開的兩種顔色,也是條紋。所以,又派生出以“斑紋”爲詞源意義的“雒”:

《説文》隹部:“雒,鵋也。从隹各聲”,段注本作“雒,忌欺也。从隹各聲”,注曰:“各本作鵋,今考《爾雅》音義,當作忌欺。《釋鳥》曰:‘鵅,鵋。’玄應引作忌欺。《釋鳥》又曰:‘怪鴟。’舍人曰:‘謂鵂鶹也。南陽名鉤鵅。一名忌欺。’然則忌欺與怪鴟一物。玄應以爲關西名訓侯,關東名訓狐,皆此也。按雈部‘舊,舊留’,不云即雒,未知許意爲一不。鵅即雒字,各家音格,但今江蘇此鳥尚呼鉤雒鴟。雒音同洛,則音格者南北語異耳。”《爾雅·釋鳥》:“鵅,鵋。”郭璞注:“今江東呼鵂鶹爲鵋。亦謂之鴝鵅。音格。”(非上文《爾雅》釋爲“烏鸔”之“鵅”)鵂鶹,《辭海》曰:“亦稱‘斑頭鵂鶹’、‘横紋小鴞’。鳥綱,鴟鴞科。體長可達30釐米,頭和頸側及翼上覆羽暗褐色,密布棕白色細狹横斑。眉紋白色;飛羽和尾黑褐色,尾部并具白色横斑六條。足羽白色;嘴黄褐色,嘴基的蠟膜暗褐色。”[31]

“到來”則“止”,又派生出以“止”爲詞源意義的下列詞:

《説文》門部:“閣,所以止扉也。从門各聲。”段注:“閣本訓直橜所以扞格者,引申之,横者可以庋物亦曰閣,如《内則》所云天子諸侯大夫士之閣,漢時天禄石渠閣皆所以閣書籍,皆是也。閣字之義如此,故凡止而不行皆得謂之閣。”《經義述聞·爾雅中》“所以止扉謂之閣”,王引之曰:“閣之言格。格,止也,橛以止扉,因謂之閣矣。”《漢書·酷吏傳》:“天子聞,使杜式治,以爲廢格沮事,棄縱市。”顔師古注:“格讀曰閣。”

手部:“挌,擊也。从手各聲。”王鳳陽指出:“‘格’(筆者按,格鬥之格本作‘挌’)一般表防守一方的抗拒,抵禦。”[32]亦含有“止”義。《睡虎地·法律答問》66:“求盗追捕罪人,罪人挌殺求盗。”《郭店·尊德義》26—27:“民五之方各(挌),十之方静(争),百之而句(後)(服)。”各,讀爲“挌”,指格鬥。

上述二詞均有“使止”的意義特點,能使物止,則本身需“堅”,於是又有:

《説文》土部:“垎,水乾也。一曰堅也。从土各聲。”段注:“按乾與堅義相成,水乾則土必堅。《齊民要術》曰:‘濕耕堅垎,數年不佳。’謂耕濕田則土堅垎不佳也。《學記》曰‘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注曰:‘格讀如凍垎之垎。扞格,堅不可入之皃。’正義云:‘言格是堅彊,譬如地之凍則堅彊難入,故云如凍垎之垎。但今人謂地堅爲垎也。’正義本注是凍垎,陸德明本是凍,陸非孔是。《管子》‘沙土之次曰五塥’,塥蓋謂堅垎。”孔疏謂土之凍垎則“堅彊難入”,也溝通了“堅”與“止”的關係。《齊民要術·旱稻》:“凡下田停水處,燥則堅垎,濕則污泥。”

骨部:“骼,禽獸之骨曰骼。从骨各聲。”《廣雅·釋器》“骼,骨也”,王念孫疏證:“骼之言垎也。”

水平的由此及彼,又可以引申出垂直的由此及彼,即從高處落下:

《説文》雨部:“,雨零也。从雨各聲。”段注本作“雨也”,注曰:“此下雨本字。今則落行而廢矣。”

艸部:“落,凡艸曰零,木曰落。从艸洛聲。”

雨部:“露,潤澤也。从雨路聲。”《廣雅·釋詁》“露,敗也”,王念孫疏證:“露之言落也。”

4.通用情况

(1)客—格 衛簋:“隹八月初吉丁亥,王客于康宫。”“客”用作“格”,義爲來到。《上博五·競建内之》2+7陳劍編聯并釋爲:“昔先君客(格)王,天不見夭,地不生(孼),則訢(祈)者(諸)(鬼)神,曰:‘天(地)盟(明)弃我矣!’……”[33]《郭店·六德》23—24:“古(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六者客(格)行丌(其)戠(職)。”《馬王堆·五行》37:“不能進,客(格)止於亓(其)[里]。”

(2)格—客 《馬王堆·老子甲本·道篇》165:“樂與餌,過格(客)止。”

(3)路—賂 《馬王堆·春秋事語·殺里克章》4—5:“是塞□□福優〼□□□者死,忠者□□□疾之,幾(豈)或□〼〼於□□路(賂)弗予。”

(4)路—露 西周史懋壺蓋:“隹八月既死霸戊寅,王在京溼宫,寴(親)令史懋路(露)(筮),咸。”“路,即露筮。在占蓍之前先將蓍草置於夜空星宿之下。”[34]《睡虎地·日書甲種》53背叁—54背叁:“一室井血而星(腥)臭,地蟲斲(鬬)于下,血上屚(漏),以沙墊之,更爲井,食之以噴,(飲)以爽(霜)路(露),三日乃能人矣。”《馬王堆·十問》97—98:“椄(接)陰之道,以静爲强,平心如水,靈路(露)内臧(藏),款以玉筴(策)。”《銀雀山二·論政論兵之類·[將失]》1003:“廿四曰,暴路傷志,可敗也。”路,讀爲露,暴露。《詩·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列女傳·貞順傳·黎莊夫人》引作:“微君之故,胡爲乎中路?”《漢石經·魯詩》:“微君之故,胡爲乎中路?”

(5)胳—骼 《武威·甲本少牢》8:“肩、臂、臑、肫、胳(骼)。”

(6)胳—落 《清華三·説命中》5:“(且)天不出恙(祥),不(徂)遠,才(在)氒(厥)胳(落)。”整理者認爲落義爲始。

(7)絡—各 北京大學藏秦簡《隱語》2—3:“絡(各)曰戰殹(矣),不智(知)死所。”[35]

(8)駱—略 北京大學藏秦簡《隱語》4—5:“精士十二人,半黑半白,中騼(麤)而外駱(略),室相追而巷相(索)。”中麤外略,棋子形狀簡單[36]

(9)挌—格 《孔家坡·日書》427壹:“正月子朔,聞〈聶(攝)〉民〈氏(提)〉挌(格)司歲,四海有兵,有年。”《馬王堆·五星占》4下:“其[明歲以正月與營室]晨出東方,復爲聶(攝)提挌(格)。”

(10)—落 《清華一·皇門》10:“曰余蜀(獨)備(服)才(在)寢,以自(落)氒(厥)(家)。”整理者注:“,讀爲‘落’,《莊子·天地》釋文:‘猶廢也。’”

(11)—露 《郭店·老子》甲19:“天(地)相合也,以逾甘(露)。”

5.詞源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