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在挫折中前进
孔子慢慢长大了。
因为穷困生活的磨炼,因为父亲原是体格很好的,所以孔子身子也很健壮,这是他日后所以能经受得起各种困难,而精力始终充沛的缘故之一。
孔子是有志气的。据他的自述,在十五岁已经立下了要好好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的志愿。[1]
孔子在十七岁上,死了母亲。[2]依照当时的习俗,母亲是应该和父亲合葬的。可是孔子不知道父亲葬在哪儿,于是他把母亲的棺材暂且停在一条叫“五父之衢”的街上。“五父”是五个老人的意思,“衢”就是街,如果是现在的北京街名,大概就叫什么“五老胡同”了吧。
这时一位老太太——一个名叫曼父的人的母亲——便走来指点给孔子说:“你父亲葬的地方我知道哇,那地方叫防。”防是指防山,在现在山东曲阜县[3]东面。孔子因此才知道了父亲的坟地,便把母亲也葬在一起。
孔子这时还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青年,虽然小心谨慎,但人事经验是不多的。他单纯地想到有机会就该出一出头,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已经有一些本领了。有一次,鲁国的贵族季氏欢宴名流,这位十七岁的居丧的孔子便穿着孝服[4]跑去了。季氏的家臣阳虎向他喝道:“我们请的是有地位的人,并不招待叫花子。你走吧!”孔子便只好退了下来。
经过这一番挫折,孔子更发愤了。
过了三四年,他的道德修养和各种才能,一天比一天进步,虽然年轻,却已出了名。他在十九岁结了婚,二十岁得了一个儿子。[5]鲁国的国君昭公向他道喜,特地送了一条大鲤鱼来。孔子为了纪念这桩事,便给孩子取了个名字叫鲤,字伯鱼。伯是老大的意思,因为这是孔子的第一个儿子呵。——可是孔子也只有这一个儿子。
由于刻苦学习,孔子逐渐成了博学多能的人。在他住宅的附近有一条街叫达巷,达巷里的一个老百姓就这样说过:“孔子这么渊博,他会的玩意儿我们简直叫不上名堂来。”孔子听见了,便谦虚地说:“我会什么呀?我会赶车罢了。”[6]原来在这时有六种本领是一个全才的人必须具备的,这就是:礼节、音乐、射箭、赶车、识字、计算。在这六种本领里头,赶车是被认为最低下的,所以谦虚的孔子只承认了这一桩。
孔子后来曾经告诉他的门徒说:“我往日没有得到从政的机会,可是我因此有了学会各种本领的工夫。”[7]
孔子大概在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才做了一两回小官。他担任的不是行政官,而是做一些具体的工作。一回是当“乘田”,这是管牛羊的官,孔子说:“叫我管牛羊,我就要把牛
● 〔明〕佚名 孔子圣迹图 命名荣贶
● 〔明〕佚名孔子圣迹图职司委吏
羊养得肥肥大大的。”果然,他养的牛羊都很肥壮。另一回是当“委吏”,这是一种会计工作,孔子说:“叫我管会计,我就要让账上不会出错儿。”果然,他管的账都是一点岔儿也没有。[8]他在青年时期工作就是这样踏实,这样负责的。
在孔子三十岁这一年——公元前522年,执政二十年以上的郑国大夫子产逝世了。子产是使郑国秩序得到安定的人,是使郑国虽处在晋楚两大国之间而外交上常常获得胜利的人。子产是十分博学的。他也熟悉当时的诗歌。子产并且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谌到郊外去一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最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既然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9]郑国在公元前536年,即孔子十六岁时,把刑书铸在金属制的鼎上,[10]这是中国有记录的、最早的成文法,这是子产在法律上的一个贡献。子产最初执政的时候,郑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
● 〔明〕佚名 孔子圣迹图 职司乘田
提倡节俭,提倡节俭,
人有好衣服也不能穿;
整顿军事,整顿军事,
人要种地也没法子干;
谁杀子产,
我们心甘情愿!
可是过了三年,便流传了另一首歌:
我们子女,
是子产教育;
我们田地,
是子产开辟;
子产可别死!
死了谁继续?[11]
子产一死,郑国人便都哭了。孔子听见这消息,也哭了。孔子称赞子产是对人们有着惠爱的人。[12]在思想上,子产也
是比较开明的。郑国有了火灾,别人都说要去求神,但是他说:“天的道理是渺茫的,人的道理是切近的,我们是讲人不讲天的。”[13]郑国有了水灾,又有人以为是龙神作怪,但是他说:“我们无求于龙,龙也无求于我们,不相干的。”[14]这种开明思想在当时原是一般有头脑的人都抱有的,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子产正是一个代表人物;而孔子的一些健康的见解,正无疑是由于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并在同一社会基础上产生的。
注释
[1]见《论语·为政》篇,第四章。(本书《论语》章节依照旧有体例,并参考各家注本,偶有调整。——编者注)
[2]《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年十七”,实属上段“季氏飨士”,故知孔子十七丧母。而孟僖子一段是另一时事。
[3]因行政区划的变化,曲阜已撤县立市。——编者注
[4]《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要绖”,“绖”是丧服所用的麻,可见“要绖”就是腰里束着麻带。但以前有人认为是“要经”,说孔子腰里带着经书,表示好学,这种说法反而显得牵强可笑了。
[5]见《孔子家语·本姓解》。
[6]见《论语·子罕》篇,第二章。
[7]同上书,第七章。
[8]见《孟子·万章》篇下,第五章。《先秦诸子系年》谓当在二十七岁前。
[9]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0]见《左传·昭公六年》。过了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铸了刑鼎。
[11]见《左传·襄公三十年》。
[12]《论语·宪问》篇第九章载孔子称子产为“惠人”;《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孔子称子产为“古之遗爱”,意同。
[13]见《左传·昭公十八年》。
[14]见《左传·昭公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