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从调教好员工开始科技强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5章 捐资修建学校

徐年看了看他,微笑道:“怎么突然问这个?叫我小年哥吧。”

徐年打算带着柳雪离去,攻略柳雪的家人是他必须面对的课题。

想要拉近彼此的关系,从称呼开始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小年哥。”

柳军轻轻地试探性唤了一声。

“不,我只是想问问烟是否真的那么好抽。”

徐年轻轻地摇了摇头。

“若非烟瘾缠身,最好不要接触这东西。”

徐年沉思片刻,回忆起上一世,家道中落后承受的巨大压力使他染上了烟瘾。

自那以后,便难以自拔。

至于这一世,情形也相差无几。

除了心理依赖,他在沉思时也希望借此让头脑冷静。

徐年并未在此问题上过多纠结,而是将话题转向了柳军。

他一直对柳军这个年纪的少年本应在学校上课,而现在却在家中的情况感到好奇。

尤其是现在并未到假期。

询问后,徐年才明白了真相。

在这个时代,国家尚未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资源也未集中化。

因此在许多地方,依然保留着镇级甚至村级学校。

柳军正是在镇上的中学读初二。

学校离家不近,他平时都住在学校里,许多学生也是如此。

而此刻他之所以在家,而非学校,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楼和宿舍楼都已破旧不堪。

宿舍楼在前几日甚至有房泥脱落。

出于安全考虑,学校决定提前放假,连期末考试都未进行。

听到柳军这番话,徐年的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柳志昌在下午的交谈中其实已经做了决定。

尽管他对徐年了解不多,对女儿的行为也感到不满,但“生米已煮成熟饭”,不得不接受现实。

他只能责怪自己女儿的不自重。

现在,柳志昌面前有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是已经与另一家定下的相亲事宜,另一个则是这件事若传出去,他在村里的声誉将受损。

徐年自然也猜到了柳志昌的顾虑。

因此,在听到柳军的话后,他心中的那个念头愈发强烈。

与柳军闲聊几句后,待手中的烟抽完,徐年才上床休息。

关灯后,徐年脑海中仍在思考,耳边是虫鸣声陪伴,不知何时进入了梦乡。

翌日晨曦微露,天色已然大白。

柳雪正在庭院中浣洗衣物,院落中未见其他人身影。

徐年步出屋门,恰逢柳雪投来关切的目光。

“师父,你醒来了。”

柳雪的声音里夹杂着几分愉悦,徐年微微点头,问道:“叔叔阿姨去哪里了?”

“他们下地劳作了,预计中午才能回家。”柳雪放下手中的衣物,冲水净手后,从屋内拿出一只盆子。

盆子上搭着一条粉色的毛巾,她舀了一盆清水,端至徐年面前。

“这洗脸盆和毛巾都是我的,都是不久前新购的。”

“师父,你暂且用着吧。”柳雪将盆子放下,说道。

徐年并未推辞,私下无人时,柳雪与他的相处又回到了往日模样。

“对了,昨晚听你弟弟提起,他所在的学校颇为陈旧?”

柳雪并未有所隐瞒,轻嗯一声,续道:“我小时候就是在镇上那所学校就读的。”

“那所学校建立已逾四十年,的确是破旧得厉害。”

徐年闻言,心中也有了底。

“对了,这里有前往县城的汽车吗?能否帮我安排一下,我下午需前往县城。”

柳雪并未询问徐年前往县城的目的,只是应允了。

中午时分,柳志昌夫妇与柳军一同归来,用过午餐,稍作休息。

烈日炎炎,阳光炙热。

约定的汽车在下午三点左右到来,是一辆略显陈旧的五菱面包车,内部座位经过改装,原本六七人的座位被改造成能容纳两倍人数的格局。

徐年虽不介意简陋的环境,但手头宽裕时,也无需苛待自己。

他掏出一张蓝色百元钞票,顺利占据了副驾驶的座位,其他人不再与他争抢。

昨日匆忙前来,未携带任何礼物。

徐年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选购一些礼物,如为柳雪的母亲刘美霞挑选一条金项链,花费不多,却足以表达诚意,毕竟这是他首次登门拜访。

徐年心头另有一事牵挂,便是寻访一家家具制造商,以便订购一批桌椅板凳等物。

此外,还得联络一支施工队伍。

待一切联系方式妥善记录后,他才满意地离开。

此时天色已渐晚,夕阳西下,徐年拦下一辆出租车,匆匆赶往柳雪的家中。

此次,他特意记下了司机的电话,以防白天的不愉快事件再次发生。

由于在这边没有汽车,每日花费两百元租用出租车,出行也变得方便许多。

如往常一样,徐年与柳雪一家共进晚餐,虽然菜肴简单,却充满家的温馨。

经过一整天的相处,柳雪一家对徐年已不再陌生。

然而,柳志昌望向徐年和柳雪的眼神中,依旧流露出几分迟疑。

徐年心知肚明原委,却未加追究。

在问题解决之前,揭开这层窗户纸并无意义。

何况,徐年心中已有定计。

夜间,徐年仍旧与柳军同室而眠。

对于这位年长几岁的便宜姐夫,柳军已逐渐放下心防。

在闲谈中,徐年渐入梦乡。

次日清晨,他洗漱完毕后,电话约请出租车司机来接,随即前往县城。

关于捐资修建学校的事情,徐年虽可直接联系校长,但正规流程仍需通过县教育局。

捐赠并非易事,就如同后世捐建学校或教学楼,捐赠者出一部分,地方政府配套一部分,出资比例也有所差异。

徐年沿途观察柳雪家乡的县城,担忧此地恐怕无力承担村镇学校的修缮费用。

贫困县的难处在于,虽知许多事不宜拖延,却苦于资金短缺。

国家每年的拨款有限,每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这对徐年而言并非难题。

修建学校的资金需求其实并未想象中那么庞大,尤其是现在仍是1997年,物价并未如想象中那般高昂。

虽然徐年未曾实地考察柳军所在的学校,但从柳军口中得知,学生总数不过五六百人。

预计五十万便足以完成工程的全部重建工作。

这个数字对于许多人而言无比庞大,但对徐年来说,却不过相当于银行卡中的零花钱。

即便将手中大部分资金转交给了萧明龙,徐年所余资金仍逾五百万,作为日常零花,已是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