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历史,串联
沔阳,也就是汉城,城南十余里是定军山。
黄忠趁着地势高,鼓噪大喊,居高临下冲击夏侯渊军,并斩杀夏侯渊于定军山下。
大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自四川出屯汉中,兵扎阳平关、定军山一带,在此教兵演阵、劝课桑农。
自建兴五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一直以定军山为根据地。
这里才是汉中的大本营。
定军山坐落于汉江谷地南苑,呈东西走向,地形为马鞍形,地貌为丘陵地貌。
自被马岱等人拦住,距离定军山一百六十余里的路程,魏正等人中途换马,连吃粮喝水都是位于马上。
到了傍晚,便抵达了定军山。
此刻,丞相的丧礼还在举办之中,大军沉浸在一片哀伤肃穆的氛围之中。
军中将士们身着素服,神色悲痛。
灵堂内,香烟袅袅,祭品罗列。
而魏正则被引到了距离灵堂不远处的一处大帐之中。
踏入帐内,只见昏暗的烛光摇曳,将帐内的气氛烘托得颇为压抑。
帐中仅有胡济和魏延两人。
魏延身着黑色的甲胄,身姿笔挺地正襟危坐,平日里飞扬跋扈的脸上此刻也布满了阴云,散发着一股让人不敢轻易靠近的威严气息。
胡济则在一旁,脸色十分难看,眉头紧锁成一个“川”字,仿佛正被极大的难题困扰着。
魏正见状,赶忙上前,毕恭毕敬地行了一礼。
魏延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从鼻腔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嗯”,算是回应。
与魏延的冷淡不同,胡济脸上瞬间挤出一丝热情的笑容,开口说道:“军师回来了,一路颠簸吗?”
实际上,对于魏正火急火燎地前往南乡县上任这件事,军中不少人都颇有微词。
毕竟丞相新丧。
然而,胡济却力排众议,以逆魏魏兴郡兵员调动,需要提前布局为由,坚持让魏正提前去上任。
可谁都没料到,这才刚刚过去两日,局势就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无奈之下,胡济只能派人快马将魏正追了回来。
魏正听闻胡济的关切询问,连忙拱手回应:“些许山路,并无妨碍,胡公,不知是什么大事,如此急迫?”
实际上,来的时候,他大约也就猜到了什么事情。
但有些事情,知道归知道,该问还得问。
胡济重重地叹了口气,这才缓缓开口,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
原来,就在近日,蒋琬私底下派人,骑着快马,一路风驰电掣地送来一个极为重要的消息。
胡济顿了顿,接着说道:“陛下下令,要身着素服,为丞相服丧三日。”
魏正听闻,微微点头,不假思索地说道:“这是好事,陛下此举,足见对丞相的敬重与追思。”
胡济却没有顺着魏正的话点头认同,而是面色愈发凝重,紧接着抛出一个重磅消息:“可是,陛下又给所有大臣和州郡下令,禁止奔丧。”
此言一出,帐内瞬间陷入一片死寂,唯有烛火“噼啪”作响。
魏正心中思绪如麻,诸多念头在脑海中疯狂交织碰撞。
他深知有些事情,绝不能只听表面言辞,关键得看实际行动。
刘禅此番下达禁止大臣奔丧的诏令,无疑是在强势宣告皇权即将重掌朝纲。
至于素服为丞相服丧三日,不过是给丞相一个体面,给荆州人一个体面,的表面工作罢了。
刹那间,前世在史书上读过的那些记载,如同一串被解开的密码,在魏正脑海中清晰地串联起来。
想到此处,魏正嘴角浮起一抹冰冷的笑意,斩钉截铁地说道:“蒋琬怕是已经背叛丞相了。”
胡济听闻,整个人猛地一怔,满脸的疑惑不解,忙追问道:“忠贤,此话怎讲?
蒋琬一直以来都深受丞相器重,怎会突然背叛?”
魏正目光深邃,神色冷峻,有条不紊地分析道:“蒋琬身为留营长史,掌管着成都的大小事宜,被赋予了便宜行事之权;
向宠担任中领军,手握成都的军权;
董允身为侍中、虎贲中郎将,掌控着宫中的兵权。
这三人,在成都可谓是举足轻重,若他们不点头默许,陛下怎敢如此贸然行事?”
胡济听完,犹如醍醐灌顶,瞬间恍然大悟。
他又惊又怒,不禁脱口而出:“难道他们三人都背叛了丞相!”
魏正下意识地微微一笑,习惯性地伸手去掏腰间的羽扇。
可手一摸,才惊觉羽扇在路途的颠簸中不知何时掉落了。
又丢了一把......
就在他微微一愣之际,胡济却仿若早有预料一般,递上一把羽扇。
魏正见状,赶忙躬身接过羽扇,轻轻展开,缓缓扇动起来。
伴随着微风拂面,他继续说道:“蒋琬肯定已经背叛。
董允虽然是荆州南郡人,却是东州派。
其又是太子洗马出身,一直在待在陛下身边。
东州派式微离散,丞相这才趁机拉拢。
想来董允心中深处,未尝不是把陛下排在前列。
至于向宠,虽手握军权,可他能力有限。
在这复杂的局势下,独木难支,难以阻挡这场权力的博弈。”
胡济连连点头,但又有些疑惑道:我军如今手握重兵,刚刚还在箕谷取得大胜,声威正盛,他们怎敢如此大胆妄为?”
“丞相在世的时候,他们决然不敢有这般举动。
但如今丞相已然仙逝,大汉动荡。
蒋琬和董允必定是认为时机已到,已经暗中与陛下结成同盟,妄图裁撤丞相府,将大汉的最高权力重新收归皇权。”魏正分析道。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
胡济神色焦急的问道,目光紧紧看着魏正,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
在过往的岁月里,他一直颇为自负。
自认为头脑聪慧,时常觉得杨仪不过尔尔,就连丞相诸葛亮,也仅仅略胜他一筹罢了。
然而,真当他身处如今这般风云变幻、需独掌大局的关键时刻,才深切体会到,许多事情远非从前想象的那般简单。
随着对局势的深入洞察,每多一分了解,胡济心中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便愈发浓烈。
遥想当年,先帝刘备骤然离世,彼时李严牢牢掌控着军权,丞相府里有王连在一旁掣肘,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大汉政权可谓是岌岌可危。
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坠入万丈深渊。
可丞相诸葛亮却凭借着非凡的智慧与卓越的胆识,在这错综复杂的局势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一步步将动荡的局势稳定下来,最终实现了局势的惊天反转,为大汉延续了命脉,为荆州人撑起了一片天。
如今,同样的困境摆在眼前,胡济却深感头皮发麻。
原本身在局外可以很轻易洞察的问题,忽然之间变得好似云山雾绕般,模糊起来。
所以,无奈之下,他只得找魏延商议。
魏延一时嘴欠,说魏正得了丞相的真传......所以两人一番商议后拿不定主意,就只能追回魏正了。
魏正眨了眨眼,道:“这种情况,自然只能召集众将商议,然后大军前往成都,逼宫了。”
闻言,胡济大吃一惊。
魏正却是又把历史给串起来了,前世的时候,杨仪带着大军继续驻守汉中就好了,为什么要带着大军前往成都呢?
问题就出在这里。
看似平稳的权力交替,其实底下是暗潮汹涌。
这也是史书记载,诸葛亮刚刚去世的时候,远近之人都感到危惧的原因所在。
蒋琬脚踩两条船,一方面和陛下结盟,一方面又通知丞相府。
杨仪率领大军抵达成都后,蒋琬左右逢源,既利用皇权给丞相府压力,各个击破;
又利用丞相府的大军给刘禅压力,然后自己上位为尚书令。
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
在第二年四月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