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大英?我靠厨艺征服世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3章 有种东西叫天赋

程彦心情复杂地嚼着嘴里的食物,机械性地咀嚼着口中的蓝鳍金枪鱼刺身。

鱼腹上的霜降纹路如同被晚霞浸染的云絮冰凉鲜甜的鱼肉裹挟着现磨山葵的辛辣在舌尖绽开。

透过日式暖光灯晕染的光圈,他的视线掠过原木吧台上泛着珠光的北极贝刺身。

柱断面折射出珍珠母贝般的光泽,食物上所有细节都在无声诉说着从深海到案板不超过八小时的极致新鲜。

纪雨眠点的菜里还附赠了一小壶清酒,清冽的酒酿在带着霜花的杯壁里泛起涟漪,四个人各分到了一小杯尝尝味。

程彦端起清酒杯轻啜一口,冰凉的液体顺着喉管滑落时,味蕾却诚实地发出愉悦的叹息。

但一想到里面可能掺了点二锅头,他的心情又变得古怪了起来,默默放下了酒杯。

有一说一,这家店无论是环境还是味道都挺不错的,除了账单不太“平易近人”以外,其他都算得上是物有所值,比某些全靠炒作起来,又贵又难吃的网红店要好多了。

这样一想,日料虽然制作方法简单,但刺身和寿司的美味与否,本就取决于食材的新鲜程度,酱料的调味不过是对食材鲜美的锦上添花,倒是和沿海地区的闽南菜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处。

“怎么样?味道还不错吧?”纪雨眠举起杯子跟他碰了个杯笑道。

“挺好的。”程彦又小酌了一口。

他忍不住摸了摸脸,这酒的度数不高,没那么快上头。

“话说回来,程彦,你怎么会做这么多种菜啊?还做得都那么好。”趁着菜还没上齐,陈芊芊便随口找了个话题问道。

程彦的料理水平算是大伙有目共睹的,毕竟他们社团这次能翻身的如此彻底,大部分功劳都得算在程彦身上。

听到这话,纪雨眠也感到好奇地看向了程彦,就连旁边一直沉默的闻夕语,不由得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嗯……这个啊……”程彦虚着眼睛望天,思考自己该如何作答。

说到程彦的学厨生涯,那几乎占据了他迄今为止的全部人生。

虽然我们常说,现在的华夏人,有几个祖上三代不是种地的?

但他们老程家确实从爷爷那辈开始,就是个厨子了。

程老爷子当年是跟过大部队的炊事兵,后面和平了,就下乡种地干大锅饭去了,可惜早年留下了病根,没能把程父等孩子养大便撒手人寰了。

到了程彦他爹程父这一辈,年轻人集体进城打工,程父便蹬三轮走街串巷卖馒头包子,让那些早起贪黑的工人能对付上一口。

虽然赚的不多,但也是有了“原始积累”,便拿着这笔钱娶了程妈跟她一块开了个面馆。

程彦小时候那会儿,他家的早餐店原本开着生意也还不错,租在一所小学附近的老弄堂里,直到后来那块儿拆迁了……

正好当时攒了点钱,程父便想办法去大学承包了个食堂窗口,每天要准备百来号人的饭,那段时光真是程彦人生中最难忘的“童年”。

每天切墩抡锅铲都快累死了,得亏那会儿的程彦已经快发育完了,长得那叫个人高马大,还恰是精力旺盛的年纪狗都嫌的年纪。

别人精力旺盛踢球恋爱打游戏的年纪,程彦在做什么呢?

和面、调馅、切墩、炒菜,还有刷碗和采购食材。

大学里天南海北的哪个地儿的人都有,众口难调,那会儿程父也不知道做什么菜,就找了个小黑板让那帮学生自己写,然后再私底下翻着菜谱偷偷琢磨。

那会儿的程彦,学习成绩也不咋地,程父看着自家儿子这么不爱学习,反正程彦也乐意在厨房干。

干脆拽着这小子跟自己一块研究,菜做翻车了还能拉儿子来背锅,做成了便是他老子的厉害。

只能说这世上,有种东西叫作天赋。

除去把老一辈做面食的手艺都学会了,程彦在火候和调味上可比他老子有天赋多了。

老程想破头都研究不明白的东西,程彦能无师自通,再加上那会儿经济复苏,物资没程父程老爷子那辈那么匮乏了,也就有足够的材料给程彦造。

他没事还能跟点菜的当事人侃大山聊口味,深入了解顾客需求进行调整,那些全国各地的家常菜系自然而然的也就会了。

虽然高端大菜程彦不一定会几个,做的也不知道正不正宗,但好吃就行了。

可惜这样的日子也没太久,程彦在享受了“免费”大学生的辅导差不多一年后,这所学校便换了个新的校长。

然后,

然后新来的食堂承包商是新校长的小舅子……

程彦家做的饭菜好吃经济又实惠,再加上程父这人倔,不愿跟他们一块涨价坑学生,便被卷铺盖给“请”了出去。

厨子的命数不一定在灶台上。

时来运转,程彦家的房子拆迁了,二老对于程彦望子成龙的想法也就没那么强烈了,对于程彦的学习成绩也就抓的没那么紧了。

加上程父也发现,自己已经没啥能教给儿子的了,二老还要忙自己新开的酒楼,便干脆让程彦去各地拜师傅继续学手艺……

“听起来居然很有趣啊,某种意义上来讲,程彦你家也是祖传三代‘厨神’了啊。”听完了程彦的大概叙述,纪雨眠调笑道。

“我还以为程彦的祖上是为皇帝服务的御厨,家里有流传下来的绝密料理秘笈呢。”陈芊芊嘟囔着嘴说道,“合着跟夕语一样,全是天赋呗。”

“天,赋。”闻夕语一字一顿地说道,像是在强调什么,看得程彦表情微囧。

“那你为什么会跑到伦敦来上学啊?”陈芊芊追问道。

程彦:“这个啊……”

至于为什么程彦会出国留学……

一方面,程父程母作为“过来人”始终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会儿以他们的眼界,还没预见到后来学历获得的时间和成本,根本追不上学历贬值的速度。

很多本该进行高价值工作的人,因为文凭的贬值和市场的内卷,被迫去从事低端生产活动。

程父程母只是想着,无论如何,程彦的学习成绩不能太差,最起码学历不能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