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误区一: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好
家长困惑
孩子很听话,我一直鼓励他学习要勤奋、要努力,他也确实一天到晚趴在书桌前学习,但是孩子的成绩就是不见起色。难道孩子的学习时间还不够长吗?可是他们班有些成绩好的孩子除了学习,还天天参加这个比赛、那个表演,学习时间都是哪里来的呀?
从幼儿园的学前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孩子的学习时间变得越来越长。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孩子的玩心还比较重,为了增加孩子的学习时间,有些家长“威逼利诱”,一直在“锻炼”孩子在书桌前的“定力”,孩子小小的身影长时间待在书桌前的场景屡见不鲜。而到了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三和高三,孩子除了睡觉和吃饭,几乎没有娱乐时间,都在习题和课本中度过。不少住校的孩子表示,吃饭就像打仗一样,囫囵吞完赶紧回教室学习,在饭桌上多浪费一分钟,别人就比自己多学一分钟。有的家长和老师还要求孩子“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更有甚者,家里和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的标语,认为孩子在学生阶段的任务就是学习,时间也应该都花在学习上,只要现在努力熬过去,将来就轻松了。
如表1-1所示的某中学学生作息时间表实在令人心惊。相信很多中学生可能都经历过这种精确作息:天还没亮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在一天中,学习时间精确到每分每秒,甚至连吃饭都要跑步来回,上厕所的时间也被严格限制。这么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吧?但令家长困惑的是,即使学习时间已经延长到了极致,很多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没法更上一层楼。
表1-1 某中学学生作息时间表
确实,孩子的学习时间一直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常用来表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努力程度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因此,我们往往形成下面这样一个认识误区。
孩子每天在学校的课桌前和家里的书桌前专心致志,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这就是认真、勤奋,因此这样的孩子一定学习成绩很好。而一旦发现孩子“玩心重”,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体育运动等跟学习“不相干”的事情上,我们就认为这是孩子学习成绩差的重要原因,非要把孩子按在书桌前。但同时,有些孩子看似非常“贪玩”,在考试中却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们往往觉得这是因为这些孩子智商高,天生就是学习的料,难以效仿。所以,家长普遍认为,投入相当的时间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成绩差,就是因为学习时间不够。
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孩子坐在书桌前就是在学习吗?孩子学习时间越长,成绩就真的会越好吗?那些成绩优秀的孩子,是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坐在书桌前做题上了吗?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有必然的正比关系吗?
一、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
学习确实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除了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学生还要在课外复习和回顾所学的知识,做练习,并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这些过程都需要时间投入。学习任何知识都是这样,重复练习才能熟能生巧,而“重复”就需要大量的时间。
家长在自己的学习经历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体会:学习、记忆和练习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记忆和练习的时间越多,学习效果越好,考试时对知识的提取也就越容易、越熟练。因此,很多家长恨不得孩子的所有时间都花在书桌前,觉得这样的勤奋一定能换回好成绩。只要孩子坐着看书,就觉得放心;一旦孩子离开书桌,就认为孩子的学习态度不够好,学习不够努力。
但是,孩子坐在书桌前,可能在认真学习,也可能在走神或拖延时间。他们可能知道父母的想法,为了让父母安心,才装模作样地“摸鱼”。如果是后者,那么孩子只是表面上学习很长时间,但学习效果不得而知。因此,学习效果不完全由学习时间这个指标决定,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关系。
总体来说,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的关系可以用“倒U形曲线”来说明:刚开始学习时,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效果越好;但当学习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延长学习时间不但不会使学习成绩提高,还可能使学习成绩下降。
实验室
1996年,心理学家比顿在杂志《学业成就》(Academic Achievement)上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学生数学和科学学习的影响因素的文章(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the Middle School Years:IEA's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探讨了学习时间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收集的45个国家的学生学业成就等各项指标的数据,其中包括各国初中二年级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数学测验的分数(见图1-1)。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学生课外学习和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与学习成绩呈曲线相关。课外学习时间达到最佳时间(在该研究中是1~3小时)时,学生的学习成绩最好,而超过最佳时间,学习成绩就开始下降。最佳学习时间,也就是图中曲线顶点的位置因人而异。这表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孩子的学习成绩普遍都会提高一定程度后又下降。
图1-1 课外学习时间与数学测验分数的关系
在其他对学习时间和成绩的关系的研究中,国内外研究者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并不呈线性的正向关系。学习成绩的提高确实需要一定时间的投入,但过长的学习时间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盲目增加学习时间会起到反效果
值得家长注意的是,学习时间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如孩子的疲劳感增加、兴趣降低、注意力涣散等。在这种情况下,再增加学习时间,必然导致学习效率大大降低,投入学习时间的效果甚微,时间的利用率和性价比下降。
有的孩子学习兴趣较高,从学习中能体会到成就感和乐趣。在身体和心理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即使学习的时间较长,学习效果也很好,曲线顶点出现的时间也比较靠后。然而,有的孩子学一会儿就累了,甚至一开始就抗拒学习,再学下去也效果甚微,这就要先解决孩子不爱学习、学不进去的难题。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不同,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如果学习没有带来乐趣和享受,孩子就很容易被玩耍“诱惑”。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本就有限,过于限制孩子的玩耍时间,要求孩子像中学生一样从早到晚坐在书桌前学习,反而易导致孩子学习兴趣低下,效率不佳。
可能有些家长又要问,中学生已经基本具有成年人的意志力,可以长时间坐在书桌前学习。这时要求孩子每天高强度地学习,也有错吗?这一点可以请家长切身体会一下自己的工作状态:一天8小时的工作结束之后,如果接着加班、熬夜,大脑就会越来越迟钝,工作效率无论如何也不能与白天精力充沛的时候相比。这时我们需要按下“暂停键”,休息之后再重启。
科学研究证明,休息、睡眠对于学习效果非常重要。牺牲休息和睡眠时间来延长学习时间,可谓得不偿失。这是因为睡眠不是对时间的浪费,它对恢复精力、巩固记忆、增强学习效果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上都不如成绩较好的学生。睡眠不足还会导致语言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及数学计算能力等下降。
对家长来说,重要的是转变对孩子学习时间的看法。诚然,知识需要时间去积累和巩固,但就结果来看,我们不仅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还希望孩子能够身心健康、热爱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体验,快乐成长。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是高效学习的“第一生产力”。仅仅把表面上的学习时间作为衡量孩子努力与否的唯一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三、有效学习时间是王道
学习时间究竟是如何影响学习成绩的呢?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有效学习时间直接相关,有效学习时间才与学习成绩呈线性关系!有效学习时间越长,学习成绩越好。有效学习时间是指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投入学习,不被其他因素干扰的时间。
一般来说,从开始学习到真正进入有效学习状态需要一定的时间,孩子需要逐渐进入这种注意力集中、心无旁骛的状态。孩子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所需的时间及可以保持有效学习状态的时间存在年龄、环境和个体差异。有的孩子能很快进入有效学习状态,有的孩子则要很久才能进入有效学习状态。同样学习1小时,有的孩子有效学习时间可以达到50多分钟;有的孩子能达到半小时;有的孩子则只能达到十几分钟,大半时间都花在了进入状态上,或者一直处于注意力涣散的状态。小学低年级孩子由于生理发展水平的限制,更难集中注意力,有效学习时长也会比高年级孩子短。
家长可以想一想,一个孩子学习了4小时,掌握了50%的内容,而如果他迅速、高效地投入学习,效率大大提高,那么也许仅需学习2小时就可以取得相同的效果。虽然有效学习2小时和非有效学习4小时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其心理效应完全不同:由于学习时间大大缩短,孩子更少出现抵触和厌烦的情绪,更多地体验到成就感和充实感,还有更多时间去做其他事,收获也更多。
家长在工作中肯定也有此类感受:工作效率越高,工作时间越短,越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而其间产生的良好的自我感受、成就感和获得感也更强。孩子的学习也一样,有效的时间利用对孩子的学习乃至长大之后的工作都很有益。我们希望,只要孩子在学习,就在有效地学习,真正投入其中。而无效的学习时间不要也罢,不如让孩子去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因此,家长要做的不是盲目延长孩子的学习时间,而是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增加有效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