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4章 84.消息
军情送进了长安。
杨国忠在接到军情的第一时间便找到了李林甫大喊救命。
让他帮忙把军情内容改一改。
别看他有心争权,甚至想从李林甫手中夺过相位。
但在自身实力不足,尤其会影响到自己官途的事件上。
该卑躬屈膝就卑躬屈膝,伏地做小。
最近他在争取剑南节度使之位。
鲜于仲通自从去年败了之后就被召回长安担任京兆尹了。
李宓的剑南节度使留后只是在新任节度使未定之前负责处理镇内事宜的官职。
唐末时期的节度使留后基本都会向大唐朝廷请封自己为节度使,大唐朝廷不会驳回旨意,不是不想,而是没有实力。
跪在李林甫跟前,心中不甘的杨国忠更恨鲜于仲通那个废物了。
甚至在想为什么屡战屡捷的李宁不是在蜀川、安南一带。
一旦他争取到节度使之位,李宁平了南诏,在朝中的话语权不就增加了吗?
一边想扳倒对方一边跪在地面上弯腰磕头求对方。
都是老阴比啊!
李林甫没有否了杨国忠的请求,南诏进犯。
头疼的还是他这个大权独揽的宰相。
军情最后上奏李隆基,言称去岁南诏大败,今岁重新组织起了兵马,欲再度侵扰安南。
李隆基怒了,当然不是因为发现自己被修改过后的军情欺骗。
实际上根本没有人会对他说南诏是趁着去年新胜,兵锋正锐才再起侵占安南之心。
谁叫他好大喜功,又好骗呢。
笑了,他还自诩自己是堪比尧舜的圣君。
你真当自己还是当年那个发动宫变,除韦后,荡平太平公主,靠着祖上荫庇把大唐带入开元盛世的李三郎呢?
南诏募兵十万的旨意送到了岭南道李宓手中。
募兵的旨意一到,李宓下令各州府征兵共计十万,以抗南诏。
还写了封信向李宁道谢。
信中他没有请求安西军出兵相助,直言既然得知南诏之主阁罗凤已与吐蕃结盟。
他就不会贪功冒进,只坚守守城。
作为一方大将,拥兵十万,守下剑南、安南应该不成问题。
没人啥指挥的话。
信中李宓提议,如果阁罗凤带着吐蕃大军来犯,他会发特急军情给安西,向安西求援。
安西军无需驰援,直接攻打吐蕃后方,给吐蕃压力便是了。
出于在杨国忠没让鲜于仲通攻打南诏之前,李宓与阁罗凤是好朋友这点。
一开始安西军骨干因此有些顾虑。
担心李宓与阁罗凤勾结在一起。
说法一提出,就被李宁否了。
他可是知道李宓死在天宝十三载,大唐攻打南诏的那场战役中。
李宁提出李宓只守城,说明对方稳健,没有建立功勋的念头。
还对众人说不是每个将领都像安西军每战必胜的。
说这话时,李宁承认有点自夸的韵味。
王正见第一个捧场,不吝赞誉。
李宁因此被夸赞了好一会。
其实,他是想低调的,奈何前面几场战役指挥得太出彩啊。
最终,在王正见的统一意见下,没人反对了。
安西军修书一封给李宓,假如吐蕃进犯安西,还请他出兵攻打南诏。
以免这两个同盟的国家集兵进攻一处。
导致安西与剑南任意一方顶不住,逐步被蚕食。
算是守望相助。
四月二十一日。
接到了长安的两则消息。
一则是王鉷因为其弟王焊集结死士,意图刺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的事迹暴露。
王鉷因为不愿意舍弃弟弟,被李隆基下旨罢免了官职。
高仙芝来信说事有蹊跷。
在他回长安以后,因为李宁的缘故,杨国忠与王鉷的关系一直都不错。
其第王焊这人虽然冲动,还不至于没有脑子去刺杀李林甫与杨国忠。
王正见私下找来了李宁。
王家书房中,王正见看着李宁问道:“这件事你怎么看?”
如果不是去年,王正见请托,为自己造势的人是王鉷。
李宁真不想为这件事烦忧,他们远在安西,上奏求情怕是没用。
折子没送到长安,王鉷就被赐死了。
高仙芝信中所述的大致过程与他记忆中的差不多。
想了许久,李宁回答道:“高将军在京中都无法得知,我们能有什么办法!或许,我们接到消息,王叔就已经死了。”
喊王鉷为叔是王正见要求的。
王正见原本想着能拉近些李宁与王鉷的关系。
他第一次看见李宁摆烂。
没有责怪李宁,如果有法子,他也不至于找李宁了。
原本,他还想着李宁婚后前往长安述职期间,能让王鉷照顾一二。
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少了京中的助力,他有些愁,好在高仙芝还得圣心。
另一则倒是好消息,朔方军副节度使阿布思以他天子赐名李献忠,奉信王的身份控告安禄山谋反。
这个结果让李宁有些意外。
转念一想,想到原本的历史上,安禄山一直想收编李献忠手下的同罗兵,李献忠就是被安禄山逼得没法子。
只好带着部下脱离朔方军。
逃进草原,投靠葛勒可汗。
最后程千里一封书信,又被葛勒可汗绑了送回安西军都护府,最后押进长安处斩。
加上李献忠本是突厥人。
李宁大抵就想到他为何要控诉安禄山了。
又是一个为了自保的人。
长安的消息李宁一直留意着。
在李献忠控告安禄山意图谋反之后,契丹,奚才送国书哭诉去岁被安禄山冤枉。
安禄山之所以出兵讨伐他们,就是怕起事的时候,他们在背后帮助大唐攻击安禄山这个贼人的背后。
他们对大唐忠心耿耿的。
这先后顺序让李宁想到一定是契丹的可汗遥辇楷落与奚的族长发现李献忠与安禄山不是一条。
商议后,决定拉拢李献忠,让他牵头。
就是不知道遥辇楷落有没有把自己才是牵头之人说出去。
他懒得写信去问,问不问结果都一样。
对方说出去了后否定自个说过,你能拿他怎么办。
杀了?也得抓来了啊。
这件事之后,李宁每日都关注着长安的消息。
可惜长安离得太远,消息太滞后了。
得到朝廷中因为安禄山的事件吵得不可开交这则消息时已经是五月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