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心:曾仕强说修己安人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现代管理中的安人之法

现代社会应不应该安人

怀疑论者常常以为安人是农业社会的做法,生活在工业社会的人心态大不相同,哪里还能一成不变地讲求安人。即使人安了,而竞争不过别人,又有何用?管理者应付千变万化的环境,已属不易,如果专心安人,岂不误了大事?至少安人并非单一的目标,利润、绩效、安全、使命难道不重要?何况单一目标往往是相当危险的!最后,也有人认为安人的口号不够响亮,不如换一个比较能够吸引人的,譬如“利人”“福人”之类,可能效果更好。

不错,这种种说法都有其依据,绝非为反对而反对,更不是毫无道理的怀疑。但如果深一层分析,便知这些说法全都似是而非,不符合事实。原因如下:

第一,工业社会造成不同的心态,乃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任何社会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工业化的心态。但是,如果说农业社会的心态已经完全被改变,则显然言过其实。西装革履,却满脑子陈旧思想;开最豪华的国外进口原装汽车,却不能遵守交通规则。这种情况比比皆是,可见物质层次的变化,比较容易而快速;思想层次的变迁,比较困难而缓慢。何况工业社会也接受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工人照样希望获得职业的保障。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发现:人如不安,则员工心不在厂,不能专心工作,效率自然降低;员工抱着以时间换取金钱的态度,当然不能振奋。人如不安,则员工只顾自己,滋生本位主义;不管他人,不愿意互相合作。人如不安,则员工心里浮动,不安于位,急着物色其他工作,希望早日变换环境。人如不安,则员工不求上进,不务改善。唯知混日子,成为十足的应付主义者,徒有良好的制度,总难以见效。时代虽然改变,人生的根本要求却并未改变。即使工业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仍在安人。

第二,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地讲求安人。既然工业社会安人的条件与农业社会有所不同,就应该随之变换安人的方法,以求切合时中切合时中,在无限的空间中而有此地,谓之中;在无穷的时间中而有此时,亦谓中,孔子特许之曰“时中”。凡能切合于当时此地的需要者,才是中用,不切合者便是不中用。——编者注,这是前面再三强调的不易原则。一成不变,不足以获得安人的效果。因为安人的目的不变,而安人的方法,绝不可以一成不变。

第三,人安了,却竞争不过别人,这是不好的现象。假若如此,倒不如不理会安人。但不理会安人,人更不安,生产力随之降低,势必更加竞争不过别人。竞争不过别人,员工必定不安,管理者更加不安,怎么能够称为安人?所以不能消除竞争,不能应付竞争,乃至不敢面对竞争,都不算安人。

第四,管理者应付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确属不易。但如不知安人,或不专心安人,岂非更增困扰?事实上,管理者专心应对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即应以安人为其中心思想,也就是拿安人作为应对的衡量标准:应对的结果,人更安,这才是上策;人更不安,那便是下策。管理者时时记住安人,才有妥善应付变化的可能。

第五,单一目标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有顾此失彼之虞。过于强调利润,往往导致因眼前的短利,妨害了远期的利益;过分重视创新,也会因开发新产品而招致企业的倒闭;一味看重绩效,会产生假的效率,危害正常活动的进行。但是,安人这一目的,却包括了我们通常所希望的所有目标。

第六,如果把安人当作一个口号,显然不够响亮。安人并不是口头上喊喊的东西,它是用来真诚实行的。响亮与否实属次要,甚至无关紧要。任何诚挚的管理者,假若不是存心骗人,就用不着一些响亮的口号。所需要的,是真正有效的目标。任何响亮的口号,充其量只能动听一时。唯有安人,才是大家共同的需求,如前所述。

第七,“利人”的目标很好,也委实吸引人。许多管理者一直认为只要提高待遇,增加福利,从业人员就会努力,就有干劲。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薪金太低的确会损害其干劲,但提高薪金并不一定能调动他的干劲。孔子不是不重利,只是他深知利不是必然可求的,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以利为目标,终究不可靠,而且容易招致成员之间的不安,甚至形成劳资冲突,不可不慎重考虑。

第八,“福人”甚佳,既有谋求幸福的理想,又有造福的决心。然而什么才是“福”呢?有人以此为福,有的视彼为福。福和安比较起来,更不容易确定,所以“福人”还是不如“安人”来得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