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论文、拿项目,其实很简单(2021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最易被忽视的外部校准不能含糊

当我们有了灵感,确定了学术论文选题之后,是不是就可以开始写作了呢?其实在我看来,现在开始写作还有点儿为时尚早,除非你已经就这个选题进行了“外部校准”工作。

“外部校准”工作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已经确定下来的选题中的“题眼”作为关键词提取出来(注:所谓的题眼,就是论文选题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论文选题透露出来的关键信息,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我们打算写一篇有关“新时代中国意识形态面临挑战”方面的论文,选题的题眼就应该是“意识形态”),然后去学术文献数据库进行检索。学术文献数据库有很多,大家根据自己的检索偏好进行就好,我比较常用的是中国知网,下面我就以中国知网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把从选题中提取出来的“题眼”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进行“篇名检索”。我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在检索时选取“篇名检索”可能效果会好一些。具体步骤是,打开中国知网,点击“高级检索”,再点击“期刊”,然后进行“篇名检索”。这样得到的检索结果可以为我们评估学术论文选题的价值提供一个外部参照,也就是“外部校准”。如图2-1所示。

图2-1

大家看到的图2-1是中国知网检索页面的一个截图,进入这个界面以后,我们选择检索项为“篇名”,在篇名旁边的文本框里键入选题关键词,比如“意识形态”,然后选择“精确”检索,这样我们一点“检索”按钮,就会出现和我们选题关键词精确相关的论文了。在检索页面的左下角,我们还可以看到把“意识形态”作为篇名发表那些文章的期刊里,核心期刊有多少篇,CSSCI期刊有多少篇。

这样一来,我们对这个选题就有了一个直观感受,能做出预判:我们要写的这篇文章还有没有发表的空间,还值不值得跟进。比如,你打算做的仅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要想写好这篇文章并发表到CSSCI期刊,从数据上来看,难度确实比较大了。除非你有新的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在你的文章里提供有关意识形态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学术增量”。否则,要想发表在CSSCI期刊上,难度会非常大。

中国知网改版之后,检索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这里有个“可视化”功能非常便于我们直观感受选题的价值,帮助我们对这些选题做出评估。这样说起来可能比较抽象,我把这个检索过程用截图(见图2-2)展示出来。

图2-2

在图2-2右侧中间方框③之内,可以看到一个趋势小图标。我不知道大家以前在用中国知网检索功能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小图标,如果没有,那么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善用这个小图标。这其实是一个“可视化”功能的按键,它会把检索结果用一个直观的趋势图呈现出来。通过这个趋势图,我们对自己所关注的选题的学界研究趋势,每年发表的期刊论文的数量变化,就能一目了然了。

除了“可视化”,在图2-2中,我给大家标出了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一起看一下。在中间靠上的方框①里,我们看到了期刊的“来源类别”。如果我们在进行期刊论文检索的时候,把每一个选项都勾选上,那检索范围就是全部期刊。如果我们想有点针对性,比如只检索被SCI和EI来源期刊收录的论文,可以只勾选这两项;如果我们只检索被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收录的论文,也可以只勾选这两项。这样条件下的检索就都是比较精准的了。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我们打算投稿的目标期刊是哪个类别,就把检索条件限定在哪个类别,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把握以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在某个类别中发表的数量和年份等趋势信息了。

下面一点的方框②里,给出的是“分组浏览”的信息。依次是“学科”“发表年度”“基金”“研究层次”“作者”“机构”。分别点击不同的分组,就能了解到我们这个学术论文选题的研究领域内已发表论文的更为详细的信息,比如那些论文多是在哪个学科范畴内发表的,哪一年发表的论文比较多,得到过哪些基金的支持,研究层次如何,作者都是谁,来自哪个机构,等等。显然,这些信息会帮助我们对学界研究的现状有更深层次的认知。

再看图2-2左侧,从上到下我用方框圈出了三个内容,分别是“来源类别”“期刊”和“关键词”。这三个类别都是可以点开的,而且也有可视化的按钮。通过这几个栏目,我们就能了解选题既有学术论文的来源类别是怎样的,主要发表在了哪些期刊上,以及这些论文的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如果我们能把这个检索页面提供的信息充分利用,基本就可以对自己想写的那篇文章的价值有了一个初步的评估。

在了解了中国知网期刊检索的一般项目之后,我们做一个实操,重点看看“可视化”按键能给我们呈现如何的内容。先看一下图2-3。

图2-3

在这里,我把“中国模式”作为关键词,在期刊检索中进行了精确检索,然后在检索结果页面点击了“可视化”按键,于是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图。这里展示的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学界在“中国模式”这个领域发表的学术期刊论文数量。我们会发现,大概在2010年前后,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处于高潮,研究文献的数量是最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度在不断衰退。

其实,这就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如果我们现在也想写一篇以“中国模式”为选题的论文,是否还有价值?我们可不可以跟进?我个人觉得跟进的难度会比较大,因为研究的高潮已经过去了,正如这张趋势图中所展示的:2010年之后,该项研究的高潮就已经过去,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所以大致可以认为,如果我们现在再去跟进,其实是在跟进一个已经“过气”了的选题。我这么说并不是说“中国模式”问题本身不值得研究,而是从学术论文是否好发表的角度来看,投身一个研究热潮已经退去的领域,显然不如一个研究持续高涨的领域来得容易。如果你想跟进“中国模式”,除非你在这个领域有一些新的独特见解,或者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掌握了新的资料和数据—总之,你得有显著的学术增量才有可能更顺利。

我个人建议大家做这样的研究:从研究趋势来看,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处于研究成果持续增长的阶段。就是说,如果我们投入科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是一个点,那么,把这个点放在一条增长态势明显的线上是比较好的选择。其实就是让我们的研究乘势而上,做一个“识时务”的人。这种研究选题的论文往往更容易被发表,更容易发表在高级别的学术期刊上;论文发表之后也更容易被四大中文社科转载期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收录,更容易被学界同行引用,我们个人的学术影响力也更容易得到提升。

总而言之,所谓的选题“外部校准”工作,其实是对我们根据自己的内在尺度做出的选题设计进行外部价值评估的工作。通过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我们就能对自己设计选题领域内的学界研究现状、选题的价值,以及是否容易发表、发表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等问题,有一个通盘的权衡和考虑。

当然,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方向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这里只是从共性的角度给大家提供“外部校准”工作的建议,仅供大家参考。我建议大家至少熟练使用一个学术文献数据库的检索功能,多去摸索。检索功能在我们的论文写作、项目申报及查找精准文献方面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反复实践。

多年来,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选题一旦很有价值,我们的论文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哪怕我们还没有写。所以,我建议大家能够在选题问题上多下一点功夫,别着急去写作。如果一篇论文的工作量为100,那么我们在选题环节的工作量投放甚至可以达到40左右。因为在这里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我们在论文写作的时候就越容易节省时间、精力,写出的论文也更容易发表。我还建议大家,在确定选题之后也不要急着落笔成文,还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才行。这是我在下一篇文章中主要讨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