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货币思维看流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迈出参与的第一步

当某乎网站的大幅广告出现在地铁站时,你大概不会觉得惊讶。某乎是继论坛、某瓣等分享性网站之后,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线上交流社区。专家、律师、记者、工程师、摄影师、医生、画家……各个行业的精英和新手们在网页上展示着自己的知识,问题五花八门,回答莫衷一是,从知识普及到理性辩论,这里有关于知识的一切。

某乎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流通的重要性。把知识放在脑子里,或者仅仅放在工作场合里,它只是知识和技能;把知识放到互联网上,放到有疑问的人的提问下面,它就成了表述、成了态度、成了话题。它所带来的关注和影响,就是你的流量货币。在这样的大型分享网站上,每个人都可以参与,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大量的流量货币——只要你有能力。

参与决定了流量货币的流通程度,流通范围越广,关注的人越多,流量货币就越有价值。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们愿意参与某件事?是报酬、爱好还是习惯?报酬性参与让人只看到酬劳,看不到参与内容;爱好性参与让人盯着爱好,容易形成小范围交流圈,而不是大规模传播;习惯性参与是一种心理惯性,只贡献点击率或转发率,没有自发的宣传性。只有存在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才能让人心甘情愿地加入传播,不断宣传。

就拿某乎网站来说,一个问题引起很多条回答,有些回答详细、客观,文字上也有修饰,毫无疑问,答案花费了答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样的答案却是免费的。一个答主愿意免费贡献诸多有价值的答案,不求回报,为的就是展示自己的才学。从参与中获得价值感,这就是参与的原动力。

所以,想要加快流量货币的流通,需要更多人参与,这种参与可能是静态的关注,也可能是动态的互动,后者可以引发更多的参与,当参与的基数增大,流量货币的规模就会成倍增加。如何引导人们参与,是每个流量货币持有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简单的参与是签到,让打卡变成习惯。每一天的签到既贡献了点击率,又能顺便看到更新的内容,增加转发的概率。签到条上的红花代表着最简单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徽章或头衔,又增加了签到者的流量货币,让签到者更有存在感。

话题当然是参与指数最高的项目,抛出的话题要让人产生表达的欲望。和某乎齐名的某瓣网,其小组模式就很成功,可以让人迅速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又能就自己关心或擅长的话题发表议论。

因为有共同兴趣,这种互动很容易碰撞出火花,扩大影响,让更多的人产生兴趣,也为网站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个人媒体只要善于发起话题,也能取得相同的效果。不必当话题主导者,而是当一个话题组织者,这是积累人气的秘诀。

为他人提供展示空间。流量货币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越多的人参与就有越大范围的流通。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愿望,所以只要鼓励他们展示,并提供给他们展示的舞台,他们就会主动参与其中……最初的互联网论坛都靠这种平台参与取得了成功。个人也可以承担平台的责任,通过推荐、转发或授权发布的形式,欢迎他人参与。

低门槛的大众活动让大众参与成为可能。这是一个平民化时代,普通人能轻易找到舞台展示自己。例如,汉字书写大赛,成语大赛,一站到底的参与者大多是普通人;电台的选秀活动,目光也对准了有天赋却没有门路的普通人。网上活动更是如此,低门槛,甚至不设门槛,尽可能多地吸引参与者,同时提供奖励措施,让每个人都能看到机会。

竞赛类活动刺激人们的参与意识。搞一次比赛,让大家都来关注赛事、制作作品,本身就是一个热点话题。奖品就算不丰厚,名次也可以给人带来名誉和粉丝。竞赛类活动还能直接与赞助商、与广告相关联,也是一种不错的宣传手段。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参与无法强迫,只能自愿,主动权掌握在网民手中,平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意度、好感度和话题度,才有可能得到网民的重视。

“刺激网民的参与感”与“参与带来热度”相辅相成。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将自己的形象投放到网上,就带有传媒性质,能否引起大规模流通,关键在于能否唤起更多人的参与兴趣。把他人当作主角,考虑网民需要什么,才是提高参与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