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许攸?黄盖?康茂才!
尽管已经确定了“抵抗到底”的思路,也已经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但这些都只是大方向,具体细节应该如何施行,刘伯温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还是需要群策群力。
统一认识之后,办事效率能提升好几个档次。当朱元璋麾下群臣不再纠结是战是降后,他们很快就给出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案:应天府是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绝不能在这里玩防守战。到时候不管战争结果如何,应天府都会被摧毁。
朱元璋肯定了这个思路,接下来又要讨论,战场应该选在哪里。有人提议先夺回太平,我军在那里经营日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值得倚仗。朱元璋左思右想,还是否决了这个建议:太平城高粮多,当初陈友谅也只是通过偷袭的方式才攻下兵力不多的太平,现在他肯定会派重兵固守。我军势弱,如果短时间内拿不下太平,那就违背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原则,不可取。
随后大家围绕着“能否迅速攻下太平”讨论了几乎整整一天,核心问题还是解决不了,乱哄哄地也没个头绪。朱元璋被他们吵得头疼,只得宣布散会。到了晚上,卫兵向朱元璋禀报,秦淮翼水军元帅康茂才求见。
康茂才?朱元璋对他有几分印象,此人能文能武,更是一个大孝子,但在营中却不太受待见,朱元璋对他的感觉也非常一般,因为他曾是元廷的人。
朱元璋渡江之后啃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元将海牙防守的采石,康茂才也在其中,是海牙的部将;采石失守后,康茂才逃到天宁州继续组织军队防守,又被朱元璋打败;康茂才随后又逃到集庆,第三次被朱元璋打败。连败三仗,逃亡两次,眼看败无可败、逃无可逃,康茂才这才无奈地投降了朱元璋。
对于这样的死硬分子,朱元璋之所以没有杀他,完全是因为康茂才在训练水军方面有一套,所以自他归降之后,朱元璋一直命他在龙湾一带操练水军。从这个角度来看,康茂才在朱元璋集团内部的地位,有点像《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他只是专注于训练士兵,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大的权势。所谓的水军元帅头衔更像是一个名誉职务,真要出兵,朱元璋根本不可能放权给这样一个与自己有过多次敌对经历的人,用康茂才只是因为他的才华,仅此而已。
正因为康茂才地位不高,与朱元璋又无私交,所以朱元璋对他的深夜求见感到奇怪,但最后还是接见了他,听听他想说什么。
康茂才来到朱元璋的居所之后,第一句话就把朱元璋的兴趣提起来了:“吴国公,我有办法可以击败陈友谅。”这可真是新鲜事儿,满朝文武商量了一天都没拿出个合适的方案,一个所谓的水军元帅居然敢口出狂言,谁给他的勇气?
朱元璋就这么看着康茂才,也不说话,康茂才被朱元璋盯得满脸不自在,也不敢继续卖关子,只得硬着头皮继续说:“我与陈友谅有旧交,只要我写信给他,诈称愿意做内应,他肯定会相信的。我对龙湾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只要把他骗下船从龙湾登陆,咱们就能赢。”
朱元璋浑身一激灵,一下子感觉整个人都精神了。龙湾位于今天的南京城郊西北部地区,此处地势狭窄,还有几座山(石灰山、狮子山等),朱元璋完全可以将伏兵藏于山中,如果陈友谅毫无防备地在此地登陆,他的兵力优势根本就无法体现,而自己以逸待劳,胜算将提高许多。
这个计谋很高明,可其中有两个问题:第一,陈友谅真的会无条件信任康茂才,选择在龙湾登陆吗?第二,康茂才在自己集团内部并不受重用,他是真心实意要帮我吗?
我读元末明初这段历史时,总会不自主地把它和《三国演义》联系起来,因为这是《三国演义》成书的年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本人也在这股浪潮中上下升腾。
当康茂才连夜求见朱元璋并献出诈降计时,我想到了官渡之战中许攸夜会曹操献计烧毁袁绍粮草的情节,也想到了赤壁之战中黄盖夜会周瑜献苦肉计的情节。
周瑜肯定会相信黄盖,因为黄盖是江东三朝老臣,完全值得信赖;曹操对许攸的信赖则要打个折扣,但两人毕竟从青年时就相识,也不算完全没底。可朱元璋真的敢无条件相信康茂才吗?恐怕不太容易。这人屡次三番与自己为敌,最后迫不得已才投降,现在陈友谅势大又与他有旧交,焉知此人不是卖个破绽,与陈友谅里应外合夺取应天府呢?
从头到尾都是康茂才在说,他不断地叙述自己与陈友谅相交的过往,完善着诱骗陈友谅的细节,并在埋伏准备和断后事宜上给出自己的意见。朱元璋几乎都没有听进去,他只是定定地看着康茂才,内心深处却始终处于一种纠结矛盾的状态。
康茂才说着说着,发现朱元璋一点回应都没有,于是抬起头来,只见朱元璋若有所思,他立刻就明白了朱元璋心中的顾忌,看来还是自己的身份敏感。康茂才无奈一笑,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拱手站在一旁,静待朱元璋的决断。
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终于说出了第一句话:“你有几成把握?”朱元璋的声音一向洪亮清晰,可在说这句话时,却带着一丝干涩。康茂才答:“十成。陈友谅目空一切,他知道臣数次与您作对,收到臣的密信之后,只会认为臣不看好您的前程,打算另寻去处,而他与臣相识,正是最好的去处。”
又是一片沉寂。
“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
被拒绝了吗?康茂才满心失落地拜别朱元璋,缓步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天亮后,平时一向早起的康茂才却睡过了头,醒来后昏昏沉沉地洗了把脸,勉强抖擞着精神,来到了朱元璋的帅府。
朱元璋这个人很重视军规军纪,但对开会迟到这种小事并不十分在意,告个罪也就是了,再加上康茂才本就是个小人物,大家讨论问题时通常也不会咨询他的意见。康茂才虽然迟到了,却也没把这事放在心上,等会儿找个间隙悄悄地溜进去就是了,没人会发现。可当他一到帅府,却发现堂内鸦雀无声,大家似乎都在等待着什么。康茂才正准备悄无声息地跨进堂内,却发现所有人的目光都在朝他聚焦。
康茂才有点尴尬,正打算说些什么,居中而坐的朱元璋率先发了话:“康茂才!”
“属下在!”
“我命你立刻写信给陈友谅,信中直言我军弱点尽在龙湾,诓他在龙湾登陆,此事若成,记你首功!”
一瞬间,康茂才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迅速地往头部集结,眩晕感阵阵袭来。他努力抬头,看了看正在等他回复的朱元璋,一种被信任和被倚重的幸福感将他团团包围。他没有嫌弃我的出身!他没有在意我的过往!他毫无保留地信任我!他就是我苦苦寻觅的明主!康茂才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待到眩晕感逐渐消失之后,才用平生最为响亮的音调回复:“臣,康茂才,得令!”
很多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遇到一位好领导或好老板,然后挣更多的钱,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领导才是好领导,也不知道他们所制定的好老板标准其实非常苛刻,根本就不能作为参考。
要我说,康茂才就是一个会选好领导和好老板的人,他看中了朱元璋身上的两个特质:责任感和决断力。一个动辄就推诿责任的人,绝对不值得信赖,如果遇事便左思右想始终难以决断,那不仅是决断力的不足,更是责任感的缺失。
在一个团队中,最有资格成为领袖的,绝不是那个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个敢于说话、敢于担责、敢于决断,在关键时刻敢于坚持,永远都拥有一颗强大心脏的人。拥有上述品质的人,给别人打工会成为一个好领导,自己创业就是一个好老板,而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好领导、好老板。当然了,如果能在具备上述品质的同时也足够聪明,那么这个领袖自然是有资格成为问鼎天下的乱世枭雄。
朱元璋敢于信任康茂才,一方面是因为他魄力十足,敢下决断也敢担责任;另一方面还在于朱元璋足够聪明。摆在朱元璋眼前的选择是很简单的:要么打,要么降,要么撤。朱元璋既不能降,又不能撤,这一点我们已经分析过,他唯一的选项只有打了。
选择打之后,又有新问题出现,朱元璋实力不如陈友谅,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他必须以巧招破局。康茂才是否值得信任?这个问题是注定没有答案的。可如果不信任康茂才,朱元璋又别无他法。既然如此,那就只有豁出去赌一把。
陈友谅,无论你有多大本事,尽管使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