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3章 欲望掌控者的生杀予夺

从洪武六年正月到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在这将近七年的时间里,朱元璋一直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军务有徐达,政务有胡惟庸。可就在洪武十三年的正月,南京城爆出一个大新闻:中书省左丞胡惟庸蓄意行刺皇上,意图谋反!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史书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在洪武十三年的正月,胡惟庸家的井里涌出了醴泉,老胡认为这是上天赐予圣天子的祥瑞,所以就邀请朱元璋来自己家里观赏。朱元璋这个人很喜欢祥瑞,所以欣然前往。当朱元璋即将抵达胡惟庸府邸时,一个名叫云奇的太监突然冲了出来,为朱元璋拉车的马因此受惊,侍卫们立刻动手,用乱棍把这太监给打死了。

但神奇的是,云奇不但不反抗,还在将死未死时用手指着胡惟庸府邸的方向,一句话也不说。看到这种奇景,朱元璋感觉非常奇怪,出于小心谨慎的态度,他命人先行一步去胡惟庸住处探望,探子回来后对朱元璋说:“胡惟庸家里静悄悄的,根本不像是在迎接圣驾。”得到这一消息之后,朱元璋立刻返回皇宫,居高临下地朝胡惟庸府邸探视,发现有许多人藏在暗处,个个手持凶器,显然是胡惟庸有刺王杀驾的打算。第二天,朱元璋下令逮捕并处死胡惟庸,异常惨烈的“胡惟庸案”就此拉开帷幕。

这虽然是史料的记载,但怎么说呢,里面的“宿命”味儿实在是太浓了。我们能从这个故事里读出来的信息,恐怕只有朱元璋受天帝保佑,小人不得加害。

首先,朱元璋本就是个生性多疑的人,他极少离开皇宫外出,更别说是到胡惟庸家里去。而且此时的朱元璋已经被淮泗功臣集团排挤得快成汉献帝了,他怎么可能会因为一个祥瑞跑出去呢?谁知道老胡会不会两杯酒下肚,一时头脑发昏就让朱元璋在此长眠呢?那毕竟是在别人家里啊。想想刘伯温是怎么死的,老朱不可能不小心谨慎。

其次,胡惟庸家里有没有祥瑞,这是根本瞒不住的,朱元璋完全可以派一个亲信先行一步去看看是怎么回事,何必一听到这种消息就坐不住呢?这种毫无城府的做法,哪里像一个白手起家的马上皇帝呢?

再次,这个太监到底是谁,史书上没交代,但他未免也太忠诚了吧?自己不过是不小心拦了朱元璋的马车,然后就被杀了?如果是被一刀砍死,那也说得过去,毕竟护卫们在情急之下直接杀人是有可能的。但这位老兄居然是被乱棍打死,用这种钝器杀人,总是需要时间的吧?在此期间,朱元璋为什么不给这个太监一个申辩的机会呢?太监为什么一直不说话呢?这种情节怎么看都不合乎常理。

另外,朱元璋派人到胡惟庸家,居然能探查到隐藏起来的持凶歹徒,可见这个人至少是进了胡惟庸的家门。而这位老兄发现了这种情况之后,还能笑眯眯地和胡惟庸告别,最后溜达着来到朱元璋身边,报告胡惟庸家的情况,你们说胡惟庸的反应是不是有些过于迟钝了?

最后,朱元璋回到皇宫之后,居然能居高临下发现胡惟庸家里的歹徒,且不说皇宫有没有高到能俯瞰全城的程度,就说老朱那双眼睛,难道比望远镜都强吗?

要我说,记录这段历史的人还是太年轻了,故事都不会编。《二十四史》其实就是各朝各代的新闻,你说它全不可信,那当然不客观;但你要是把它全当作真相,那显然又太天真了。怎么样从史料的边角夹缝里找出事件真相,这是一件很考验读史者功力的事。

胡惟庸这个人既有资历又有才华,还在与杨宪、汪广洋和刘伯温的斗争中笑到了最后,已经位居百官之首,眼看就要走上人生巅峰,你说他为什么要造反呢?想不明白吧?其实很简单,因为人胡惟庸压根儿就不想造反,是朱元璋一个屎盆子扣到他脑袋上:你不反也得反,朕说你要反你就是要反。

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朱元璋早就忍无可忍了。可现在的问题是,他为什么要等到七年之后才动手呢?事实上,在这七年时间里,朱元璋并不是一直在混吃等死。虽然史书没有写太多细节,但他在洪武十年重新启用汪广洋,洪武十二年赐死汪广洋,可见他一直在为夺回权力而努力。

由于史料的匮乏,我们没有更多的确凿证据,只能大概推断,双方的矛盾已经激化到了一定程度,朱元璋强行掀桌子,最终成了一个“不讲道理的赢家”。

朱元璋在掀桌子之前,除了找人制衡淮泗功臣集团,同样也在频繁拉拢胡惟庸。老胡的权力很大,但对朱元璋而言威胁有限,毕竟朱元璋是打天下的开国君主,胡惟庸手里又没有兵权。朱元璋最担心的是,如果放任胡惟庸继续掌权,淮泗功臣集团和官僚士绅集团就会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自己虽不会受制于他们,可自己的接班人朱标呢?那是个仁厚的主,他能降得住这帮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官僚吗?朱元璋打造“奸臣集团”的目的其实就在于此。

在计划失败之后,朱元璋更改了战略战术,他希望淮泗功臣集团和官僚士绅集团能够泾渭分明,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拉拢淮泗功臣集团的代言人——李善长和胡惟庸。李善长此时已经处于隐退状态,再加上此人老谋深算,以他为突破口并不合适。只要朱元璋能够顺利收服胡惟庸,再利用胡惟庸多年的影响,以李善长那谨慎保守的性格,他大概率会就坡下驴,主动与官僚士绅集团划清界限。

出于这个原因,朱元璋开始想办法拉拢胡惟庸。《明太祖实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洪武六年八月,也就是汪广洋被降职为广东行省参政的那一年,新任右御史大夫陈宁受朱元璋派遣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在祭祀结束后,陈宁把祭祀时用的肉分给了胡惟庸、刘伯温和冯冕。随后有人弹劾陈宁,说胡惟庸、刘伯温、冯冕三人没有参加祭祀,按规矩是不能分肉的,这样做是玷污圣人,该罚!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以后,立刻表示陈宁是个武夫,他不懂你们读书人的这些规矩,不知者不罪,罚他半个月薪水以作警示。但刘伯温和冯冕你们都是读书人,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呢?于是也对这两人开出了罚单:扣一个月薪水。

这就奇怪了,刘伯温和冯冕是读书人不假,可胡惟庸也是读书人啊,为什么只罚后两人,唯独漏了胡惟庸呢?再者,陈宁是武夫不假,可他坐在右御史大夫的位置上,又接到了祭祀孔子的任务,却对相应礼节毫不了解,按说应该负主要责任,为什么他所受到的处罚比刘伯温和冯冕还轻呢?

朱元璋就是要拉拢胡惟庸,他怎么可能处罚呢?陈宁是胡惟庸推荐上来的,爱屋及乌给个面子,又怎么可能责怪呢?

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言官弹劾胡惟庸时,朱元璋都会主动维护。这里面固然有朱元璋不愿朝局失控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对胡惟庸始终是以拉拢为主,并不打算继续找人和他对抗。这种现象,直到汪广洋第三次进入中书省时,才算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

胡惟庸对朱元璋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这个人是大明皇帝,也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但他却不是最先发现自己的人。出于这个原因,胡惟庸并不会像杨宪那样,事事唯朱元璋的利益优先,更何况即使是杨宪,最终也因过于恐惧而不断做出忤逆朱元璋的事情。

当朱元璋掏出糖果时,胡惟庸的第一想法是得吃,毕竟对面的是皇帝。可站在胡惟庸身后的人又不断说:“不能吃,那是夹心糖,里面全是毒药。”胡惟庸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他不愿得罪朱元璋,却又难免不得罪;他想通过建立班底的方式独立出淮泗功臣集团成为朝堂的第三极,却又担心朱元璋和李善长联合起来把自己清理出局。

就在这种极度纠结的状态中,胡惟庸度过了独揽大权的七年。或许在胡惟庸看来,这个局面可以暂时先将就着,等遇到合适的机会,再找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已经忍无可忍了,赐死汪广洋之后,他决定亲自下场。

不管上面那个故事有多假,反正胡惟庸是被朱元璋的突然袭击给打蒙了,他连申辩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朱元璋直接处死。但在给胡惟庸定罪时,朱元璋并没有说胡惟庸“蓄意谋反”,而是说胡惟庸“擅权枉法”,这就引出了“胡惟庸为什么被杀”的第二种说法。

据说胡惟庸的儿子某天乘坐马车回家,路旁突然有行人窜出,马夫立刻停车,由于车速过快,胡惟庸的儿子被甩了出去,当场就断气了。胡惟庸暴怒不已,在未通知司法部门的前提下,用私刑处死了马夫,为自己儿子报仇。朱元璋铁面无私,他决定将胡惟庸绳之以法,没想到“挖出萝卜带出泥”,竟然发现胡惟庸有许多不法之举,于是轰轰烈烈的大案由此展开。

在这种背景下,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出现了,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揭发胡惟庸的“罪证”。

比如说,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都曾被朱元璋责罚。作为中书省左丞,胡惟庸不说立刻整死他们,至少也得让他们脱层皮,可胡惟庸是怎么做的呢,他暗自收买这两人,希望能为己所用。

比如说,刘伯温就是胡惟庸毒死的,他的病本来并不致命,但胡惟庸命令御医更改药方,把刘伯温的药量加重,导致刘伯温最终不治身亡。

比如说,越南中部有一个名叫占城的小国,他们派使者向朱元璋进贡,但胡惟庸私吞了人家的贡品,并把这事隐瞒下来。

比如说,汪广洋死的时候,他的妾陈氏一同陪葬,而这位陈氏是犯官陈知县的女儿,属于没官(没收入官)妇女,朝廷会将她们集合起来统一送给功臣,汪广洋这样的文臣没资格拥有,是胡惟庸徇私情送给他的。

比如说,胡惟庸眼红徐达在朝堂上的显赫地位,曾打算和徐达结盟,但是徐达光明磊落不搞派系,导致胡惟庸心生嫉恨,曾试图买通徐达的下属刺杀他。

“胡惟庸案”影响极为深远,在案发当年仅有胡惟庸被诛九族,陈宁与涂节等数人受牵连被杀。但直到十二年后的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还有人被定性为“胡惟庸党羽”,并因此被杀、被流放。在这十二年间,被冠以这个名称被诛杀的人,足有三万余。

对于这种现象,明史学家吴晗先生曾坦率地说:“这是明太祖(指朱元璋)巩固君权的办法,也是这几次大狱(指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起因。”吴先生的明史著作中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在胡惟庸案的定性上,他说得非常正确。胡惟庸案就是一个垃圾箱,任何人打击政敌时都可以说对方是“胡惟庸党羽”,这实在是太荒谬了。

应该怎样评价胡惟庸呢?我认为胡惟庸比杨宪和汪广洋更有能力,也比刘伯温和李善长更有情怀。想做一个好官,没有能力是不行的,他处理不了错综复杂的政务;想做一个好官,没有情怀也是不行的,他没法在名利诱惑中洁身自好。

尽管朱元璋朝胡惟庸泼了很多脏水,但我们通过胡惟庸的行为也可以窥见一丝端倪。胡惟庸是中书省左丞,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丞相”。什么是丞相?《史记·陈丞相世家》中有一段极为精彩的论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从表面上看,丞相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可他任何事情都要操心。毕竟当意外发生时,皇帝最先问责的一定是丞相。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都是淮泗功臣集团的一分子,胡惟庸没有从重处罚他们,从坏的角度来看,这自然是他居心叵测,打算插手军队。可胡惟庸也不傻,他不知道朱元璋对军队有多看重吗?

除此之外,史书还曾记载过胡惟庸收买亡命徒的事,所谓亡命徒,其实都是起于草根的人,谁敢说这不是胡惟庸从尘泥中找出遗珠,为大明建功立业呢?从始至终我们都没有胡惟庸插手军队的直接证据,有的只是各种似是而非的事件和迫不及待扣下去的大帽子。至于说胡惟庸擅权,操心政务就叫擅权吗?请问哪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丞相不擅权呢?

胡惟庸肯定不会很干净,但这正是胡惟庸的自保之道。他知道自己拥有了太多的权力,朱元璋肯定会不放心,所以他主动送了不少把柄给朱元璋,以示自己毫无威胁。萧何是随汉高祖刘邦一同打天下的人,最后都被逼着往自己身上泼脏水。在一个强势皇帝的手下打工,不战战兢兢的怎么能行呢?

处死胡惟庸之后,朱元璋立刻废除了中书省丞相的职位,将六部的权力收了回来。从表面上看,这是因为朱元璋觉得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等多位宰相都辜负了自己,于是决定不再找助手,大事小事都自己解决。可是从权力博弈的角度来看,朱元璋从处置胡惟庸到废除丞相只用了五天时间,动作实在是太快,以至于李善长根本没反应过来。

胡惟庸死了,大明朝堂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丞相没了,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可这真的是好消息吗?大明的官僚集团比任何朝代都要嚣张,党争也比任何朝代都要剧烈,谁敢说这不是朱元璋独断专行所酿成的苦果呢?就算这不是全部原因,至少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吧。

夜深时,当朱元璋从书案中抬起头来,一边捶着酸疼的腰背,一边看着堆在眼前的那一摞摞文件时,会不会偶尔想起忠心耿耿的杨宪、如履薄冰的汪广洋和兢兢业业的胡惟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