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就上瘾的明朝史(套装共3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0章 如此翁婿太搞笑

朱元璋虽然没有玩过战略游戏,但他多线操作的本事还是挺不错的。他一方面处理国内政务和官员问题;另一方面紧盯死敌北元,总想着找机会“毕其功于一役”。

经过四次北伐之后,北元对大明的重视程度逐级上升,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对手,想要通过正面交锋的方式击溃甚至歼灭对方,实在是有些不现实。想当初王保保和贺宗哲联手伏击徐达,最终只得到了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可见北元较之大元帝国,已经衰弱了太多。

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已经于洪武十一年病逝,继位者是他的次子(蒙古史料记载为弟弟,存疑)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他认为大明过于强大,自己不能再像上一任皇帝那样硬碰硬;认为大蒙古国本就是游牧起家,现在是时候干回老本行了。

就这样,曾经喜欢硬碰硬的北元开始转型,取而代之的是机动力极强的游牧政权。

面对死对头的转型,朱元璋觉得很头痛。如果能抓住对方,那么战而胜之是没有问题的。可目前最大的难题是,到底该怎么抓住对方呢?

洪武十七年,凉州卫指挥宋晟有过一次奉命北伐讨元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大胜,俘虏元军近两万人,这也是朱元璋时代的第五次北伐。从实际效果来看,此次北伐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在此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北元仍在继续派遣高机动性的骑兵骚扰大明边疆,而且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比以前更为机警了。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在这一年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我们前文所说的编纂《鱼鳞图册》;另一件就是筹划第六次北伐,因为大明辽东地区有强敌窥伺,朱元璋决定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鱼鳞图册》的编纂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因为朱元璋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得十足,只差临门一脚了。可第六次北伐却有很多问题需要思考,首要的是,该派谁挂帅呢?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在开国六公爵中,除了文官李善长,武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和邓愈都已经故去,能用的也只剩冯胜了,此时的老冯虽已年过六旬,但依然老而弥坚,值得信赖。

在为冯胜选副将时,朱元璋打算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他遍观朝野,实在没发现几个有潜力的年轻将才,数来数去就两人,一个蓝玉,一个沐英。现在沐英正在云南戍边,蓝玉倒是已经历练出来了,但他性格孤傲,和谁都处不好关系,所以朱元璋并不喜欢他。

正当朱元璋犹豫不决时,太子朱标出面替蓝玉说好话,他认为蓝玉在小节方面的确有些问题,但大节无亏,对国家、对陛下都十分忠诚,可以信赖。蓝玉是朱标太子妃的舅舅,朱标替他说话也无可厚非,而朱标的性格仁慈宽厚,朱元璋也不担心他会勾结蓝玉等外将行逼宫之事,于是也暂时放下了对蓝玉的偏见,任命他为右副将军。为了保证大军统帅之间不起内讧,朱元璋特意将常驻西南的傅友德召回南京,并任命他为左副将军。

“傅友德和冯胜年纪相仿,蓝玉则要小一些,如果他们三人发生争执,傅友德和冯胜以大局为重,应该不至于和蓝玉争吵。再加上冯胜是蓝玉的顶头上司,傅友德曾做过蓝玉的顶头上司,想必也压得住这头倔驴。”朱元璋心中的如意算盘打得啪啪响。

选定出征将领之后,下一步就要探讨这一仗该怎么打。此时盘踞在东北地区的是北元太尉纳哈出,他不仅是成吉思汗爱将木华黎的后裔,更是朱元璋的老熟人。早在1355年,朱元璋攻打太平城时,和陈野先一起守城的就是他。太平城破之后,陈野先选择投降朱元璋,而纳哈出却拒绝投降。当时的朱元璋初到江南,纳哈出又是木华黎的子孙,老朱害怕杀了这个人会惹麻烦,于是就把他给放了。

回到北方之后,纳哈出带兵围剿各路义军。元廷灭亡后,元顺帝逃亡上都,纳哈出却带领部分兵将来到金山(今吉林双辽)一带,后又将势力范围扩大到庆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一带,操演兵马继续与大明为敌。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纳哈出亲自练出了一支十来万人的军队,其战斗力不可小觑。

在此期间,朱元璋一直派人给纳哈出送信,大谈双方曾经的交情:“总而言之,我当初放你一马,只因为你是个顶天立地的好汉,没有别的意思。如今我们有二三十年没见了,你身体还好吗?辽东那地方太冷,有空就来南京看我吧,我请你吃鸭血粉丝汤。”

纳哈出接到朱元璋的信后,其实也一直在犹豫,倒不是因为他怕冷,更不是因为他喜欢吃鸭血粉丝汤,而是因为他觉得继续跟着北元混,似乎有点看不到前途。说起来,纳哈出是木华黎的子孙,木华黎又是蒙古至尊成吉思汗的爱将,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可现实情况是,此时的北元完全是黄金家族的一言堂,纳哈出看起来很受重视,其实也就是黄金家族的高级奴才之一,没有太显赫的地位。只不过此时的纳哈出手上握有一支强军,黄金家族不愿意得罪他而已。

对于北元内部的各种情况,朱元璋并不十分了解,但也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于是他继续给纳哈出写信,说两汉之交的窦融向光武帝刘秀进献河西之地,刘秀非常开心,给了他规格极高的待遇;如果你现在把辽东地区进献给我,就是在向窦融致敬,我也会学习光武帝那样,给你规格极高的待遇。相信我,毕竟我曾经放过你一马,勉强也算你的救命恩人吧?

信是一封接一封地送往辽东地区,纳哈出收信很勤快,却始终不给朱元璋回信,因为他始终在犹豫,但就是无法下定决心,这才是朱元璋打算武力解决辽东问题的根本原因。朱元璋认为,纳哈出还是可以争取的,他并不是黄金家族的人,不会像云南梁王那样死忠于北元,只要能持续给他施加压力,同时不断释放善意,就有可能令其投降。

朱元璋的论断得到了冯胜的认同。当初打太平时冯胜也在军中,他与纳哈出有过接触,知道这个人有些本事,做事却喜欢瞻前顾后,必须逼一逼他,否则他肯定会一直保持观望的状态。

洪武二十年二月,冯胜率军抵达通州(今北京通州);三月,北伐大军抵达松亭关(今河北宽城县西南)。按照正常逻辑,冯胜必然是一路向北,最终抵达辽东地区与纳哈出对峙,可冯胜却命令大军原地驻扎休整,然后带着人大搞城防建设。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修建了大宁(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宽河(今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会州(今河北平泉市南)和富峪(今河北平泉市北)四座城池。

冯胜这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告诉纳哈出:我们这次北伐是动真格的,不把你灭了就不走了,哪怕我这次被你击败,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北伐大军前来剿灭你,看到我修的这些城了吗?将来这就是大军休整的地方,我们会用实际行动加强对辽东的控制。

果不其然,冯胜的稳扎稳打给了纳哈出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决定放弃金山,将主力后撤至新泰(今吉林松原),希望借助天气和地理优势来拖延时间,等天冷之后明军自然会撤军。

当冯胜得知纳哈出将主力后撤的消息后,立刻命蓝玉率军突袭金山。纳哈出刚到新泰没多久就得到了金山失守的消息,他当时就傻眼了,知道自己上了冯胜的当。但现在说什么也晚了,明军肯定已经准备在金山稍做休整继续追来,不会给自己拖到冬天的机会,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抛弃幻想,考虑如何退敌。

冯胜的行军速度远比纳哈出预估的更快。他刚在新泰摆好阵势,冯胜就率军赶到了,双方在松花河附近对垒,一场大战眼看就要打响。就在此时,一个名叫乃刺吾的人从冯胜阵中走出,指名道姓地请纳哈出前来答话。

乃刺吾曾是纳哈出的部将,后来投降了大明。朱元璋特意将他安排在此次北伐的行伍之中,就是希望他能用套交情的方式劝说纳哈出投降,不要负隅顽抗。

纳哈出始终坚持不投降,除了本就优柔寡断,还有他比较在意脸面的缘故。他觉得待遇都没谈妥,朱元璋写几封信自己就投降,那显得太没面子了。乃刺吾得到朱元璋的授权,就在阵前与纳哈出交谈。双方就投降后的工作安排和待遇问题进行沟通与磋商,算是初步达成了协议。纳哈出回营准备了一番,这次他是真打算投降大明了。可等到北伐众将回到大明之后,等来的却不是丰厚赏赐,而是朱元璋的雷霆之威:先是蓝玉的副将常茂被关押,后是统帅冯胜的大将军印被夺,并被赶往凤阳监视居住。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或者说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据说纳哈出先是派使者前往明军大营向蓝玉请降,在蓝玉点头同意之后,纳哈出带着数百骑兵前往明营办理投降交接事宜。一切手续办完后,纳哈出向蓝玉敬酒,以示臣服,而蓝玉见纳哈出身上的衣服破旧,于是便将自己的外衣脱下递给纳哈出,希望他穿上。纳哈出表示不想穿,蓝玉说你不穿我就不喝你敬的酒,就这样双方谁也不让步,最后纳哈出生气了,将酒泼到地上,那意思是说你爱喝不喝,我还不敬了呢!然后用蒙古语对身边的骑兵随从说,咱回去吧!

常茂是蓝玉的好哥们儿,他懂蒙古语,听纳哈出说要回去,以为他是反悔不想投降了,于是常茂生气了,心说我哥们儿看你衣服破旧,好意把自己的外衣给你穿,你不领情不说,居然还把酒泼到地上,现在又要反悔,哪有这种事?于是他没向蓝玉请示,直接就抽刀朝纳哈出砍了过去,纳哈出先是被砍伤,后又被蓝玉手下的都督耿忠捉拿,送往冯胜处发落,那数百骑兵逃回元军大营,将纳哈出被砍伤的消息传达给了纳哈出的老婆孩子,他们全部大惊失色,于是四散而逃。

冯胜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对纳哈出好言安抚,又命跟随纳哈出一起投降的元将观童出面,把溃逃的元军重新聚拢,约有二十多万人,牛羊等各类牲畜更是数不胜数。冯胜见纳哈出已降,于是也决定撤军。可由于元军人数太多,还有部分逃兵没有追回,于是冯胜命都督濮英率三千骑兵殿后,没想到濮英被逃兵打得全军覆没。

回到南京后,冯胜作为大军主帅,自然要向朱元璋报告此次北伐的详细经过,他同时也把常茂挥刀砍伤纳哈出,以至于受降阶段横生波折,都督濮英及三千骑兵因此被杀的消息报告给了朱元璋。本来都已经招降成功,却因为常茂的一刀导致局面失控,进而损失了一位都督和三千骑兵,朱元璋自然非常不高兴。他立刻派人把常茂锁了起来,准备定罪。常茂立刻大喊冤枉,表示这都怪冯胜,是他没能安抚好纳哈出及降军,才导致了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同时还举报了冯胜的种种不法行为。“探明真相”的朱元璋决定收回冯胜的大将军印,并停发此次北伐大军的一切赏赐。

这个故事说得绘声绘色,但可惜不是事实,只不过是因为蓝玉在数年后被朱元璋诛杀,所以有人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朝蓝玉身上泼脏水而已。请大家不要忘记,此次北伐的大军主帅是冯胜,纳哈出凭什么向蓝玉请降呢?冯胜与纳哈出有交情,双方洽谈投降事宜最合适。在整个投降过程中,左副将军傅友德都没有出镜,右副将军蓝玉是怎么插进来的?更重要的是,如果蓝玉真是导致纳哈出受伤的罪魁祸首,那么冯胜也好,常茂也罢,为什么只字不提蓝玉在这件事当中的过错呢?

结合北伐大军回南京之后的种种离奇事件来看,在纳哈出投降时,真正捅娄子的人应该是常茂和冯胜。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常遇春还活着时,就与冯胜有过儿女婚约,常遇春临终时把常茂托付给冯胜,请他以老丈人的身份替自己管教儿子。冯胜管得怎么样呢?估计不怎么样,都说“丈人看女婿,越看越有气”,常茂的军事水平比他爹常遇春差远了,老冯估计是有些瞧不上他,所以总会习惯性地加以训斥。在此次北伐的过程中,冯胜也经常当众拿常茂开涮,搞得小常很不开心也很没面子。但冯胜既是他的岳父,又是他的顶头上司,再不开心也得忍着,所以常茂心里憋着一股劲,想向冯胜证明自己的能力。

当纳哈出前往明军大营走投降流程时,常茂手下有一个姓赵的指挥使声称自己懂蒙古语,他刚才听见纳哈出对旁边的骑兵亲随说:“大家要仔细观察,如果有什么不对,咱们就立刻回去。”常茂一听,这还得了,纳哈出这个老梆子摆明了是诈降啊,于是他二话不说就抽刀砍了过去。也亏得纳哈出常年锻炼身手敏捷,躲过了这必杀的一刀,只是被砍伤手臂,随后的情节倒是和上文那个故事差不多。

回到南京之后,朱元璋开始详细询问此次北伐经过,这时就看冯胜的发挥了。如果老冯查明了事情经过,自然会得出一个结论:常茂只是被那个姓赵的指挥使给骗了,他挥刀完全是为了捍卫大明,想为国除掉一个诈降的敌人,虽然结果不好,但动机没问题。可冯胜一向瞧不起自己这个女婿,觉得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次挥刀砍伤纳哈出的胡乱操作就是明证,于是他也没做什么调查,直接告诉朱元璋常茂不尊军令,险些破坏了招降纳哈出的大计,是自己力挽狂澜,才算勉强度过此次危机,可都督濮英及三千骑兵却因此而亡,可怜可叹啊!

冯胜是北伐主帅,又是常茂的岳父,他说的话朱元璋还是很相信的,于是也没给常茂申辩的机会,直接把他抓了起来。当常茂看到锦衣卫拿着锁链冲进自己家里时,那心情肯定是格外悲愤,也充满了对冯胜的怨恨:“我知道你不喜欢我,可我好歹是你女婿,你连替我说句话的意思都没有,居然直接让陛下冲进我家里来抓我,咱俩上辈子什么仇什么怨啊?”

冯胜和常茂这对翁婿的关系如此紧张,常茂和冯胜女儿的感情估计也不会好,这一连串因素同时作用,使得常茂当场爆发:“我要见陛下,我要实名举报冯胜那个家伙!”常茂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他爹常遇春可是有大功于明朝,得知常茂要诉冤,朱元璋也不好说不见,于是就给了他一次申辩的机会。常茂见到朱元璋后,立刻把常遇春临终前托孤和冯胜多年来对自己的刻薄、冷遇尽数发泄了一通;又揭露了冯胜的许多违法行为,什么藏匿良马、贪污财货等;还说正是因为冯胜抢了元军某位中层军官的女儿,人家一看大明的将军就是这副德行,这个朝廷肯定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降而复叛杀死了濮英及三千骑兵。

这个黑料过于劲爆,于是朱元璋立刻命人把冯胜叫了过来,然后让冯、常二人当庭对质,自己则抱着个西瓜在一旁边吃边听。面对常茂的指控,冯胜自然是一力否认,同时认为常茂狼子野心,早就嫌弃自己的女儿,只是迫于自己受陛下重视,所以不敢始乱终弃,于是说:“狼崽子现在跑到陛下面前告黑状,就是希望把我整倒之后休了我女儿,其人可厌,其心当诛!”

常茂则一再强调冯胜瞧不起自己,总是呼朋唤友围观自己的笑话,也从没想着好好教导自己,于是说:“我爹常遇春死的时候我才十三岁,正是需要接受教育的年龄,你这老家伙从来都不管我。我自己好不容易混出了点名堂,你非但不鼓励,还总是挑刺,有你这样当老丈人的吗?你做下那些违法乱纪的勾当,怎么还不让人说了?”

两人吵了半天,也没分出个胜负,吃完瓜的朱元璋走过来下了判决:“各打五十大板。常茂送往龙州监视居住,冯胜送往凤阳监视居住,谁要是再敢搞出什么幺蛾子,定斩不饶!”

事件的真相大致就是如此,里面有蓝玉什么事吗?没有。

常茂被判监视居住,对大明军界没什么影响,因为他的公爵是承袭父亲的爵位而得;可冯胜被判监视居住,对军界的影响就很大了。此次北伐只是接受了纳哈出的投降,对黄金家族所统治的北元并未造成实质性损害,略做休整之后,朱元璋必然还会再度发动北伐。除李善长外,冯胜是硕果仅存的开国公爵,从今往后他不可能再获得领军出征的机会了,那么谁会是下一位大将军呢?

单论资历,继任者应该是汤和,这位老兄比朱元璋参加义军的时间都早,资历杠杠的。但汤和更擅长防守,第一次北伐时被王保保打得灰头土脸,此后就再也没有单独领军出征的机会,再加上这时已经是洪武二十年,倭寇日益猖獗,汤和正在东部沿海地区发挥他善于防守的本事抵挡倭寇呢。

单论能力,继任者应该是傅友德。他被朱元璋称赞为“将功第一”,又在第二次北伐过程中七战七捷,和徐达、李文忠形成鲜明对比,能力毋庸置疑。可傅友德是天完政权的降将,朱元璋绝不会把包含部分亲军卫在内的精锐北伐军交给他。能带着三十万杂牌攻下大西南,就已经是傅友德所能获取的权力极限了,北伐大权想也别想。

在汤和、傅友德之外,还有唐胜宗、周德兴、耿炳文、郭英和王弼等一批宿将,但这些人不是垂垂老矣,就是有要职在身,都不适合接过北伐大旗。众议纷纷之时,朱元璋却早有安排。就在第六次北伐大军班师的同年九月,朱元璋任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和郭英一左一右从旁协助,率军十五万,再次出兵征讨北元。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一点:在纳哈出投降风波中,没蓝玉什么事。如果蓝玉真是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朱元璋又怎么会对他委以重任呢?如果各位是公司老板,会放心地把大笔资金或重要任务交给这样一个性格有明显缺陷的属下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