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导师育人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处理好师生关系

教育是爱心的事业,是激励的事业,是唤醒的事业,是鼓舞的事业,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教育的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问题男孩”的出路

我的学员,一位企业高管曾带一家人专门从山西来北京找我,请我指导其子。

我注意到,孩子的父亲自信、坚毅、精明,孩子妈妈长相端庄,落落大方、阳光积极,但孩子却神色黯淡,一脸沮丧,与他父母的精神气质大相径庭。

与他们一家刚一见面,大家还几乎没有开口交流,我就已经明显地感觉到孩子的情绪低落、缺乏自信。

我询问:“为什么孩子成绩差?”

家长说,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度比较好,但有一个老师比较凶,说话嗓门很大。有一次孩子犯了错误,被老师当头棒喝,孩子受到了惊吓。从此孩子开始反感老师,上课不认真听,成绩开始下降。初中以后,虽然那位大骂孩子的老师已经不教他的课了,但孩子成绩仍一直滑坡,形成了恶性循环。又由于成绩的不断下降,这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便产生了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是自卑。

那么,当初孩子受老师痛骂而产生抵触心理时,家长正确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怎么看待孩子的不良状态?

我认为从这个孩子的教育失败,能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一个素质健全的孩子来说,他应能够承受各种挫折和不公正,而不至于因老师训斥而造成身心创伤。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各类挫折和不公正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心智不够强大,就有可能经历挫折后一蹶不振。

为什么父母不能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干预呢?

询问得知,孩子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与孩子很少相聚,而孩子妈妈对孩子产生的不良心理发现不及时,对不良心理的危害估计严重不足,也就没能及时有针对性地设法帮助孩子调整。

更多的观察发现,孩子的问题远不止是自卑感强、学习成绩差,自小学五年级开始形成的“成绩下降—心理自卑”这个负循环早已根深蒂固,从而引起了孩子更多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如果孩子父母早些为孩子找一个人生导师,或者找一个好一点的老师长期提供咨询帮助,也不至于让孩子被心理问题影响这么多年。这事实上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生前途。像这样缺乏见识、不懂教育价值的父母还不少。

我为这个家庭提出了八项建议,涉及孩子信心重建、学习方法改进、心理疏导、家庭老师寻找、专业方向选择等。在这次近三小时的交流中,重点是帮助孩子重建自信。

我认为老师与家长一起解决孩子的问题是较好的方式,虽然要解决的是孩子的问题,但通过观察孩子父母,与孩子父母交流,既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也可以了解父母。通常,孩子的某些特质,如人格、智力、习惯、价值观等,往往与其父母有密切关系。所以导师指导孩子人生大事时,有孩子父母的参与是必要的,这有助于导师对孩子的综合观察、判断。如果父母有不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导师会帮助孩子父母改进。

从家长和学生角度讲,如何构建与老师的良好关系呢?

首先,老师有责任建设积极的师生关系。爱因斯坦说:“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献给他们。”

其次,家长和学生必须以建设性、积极的态度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老师不是圣人,不仅有七情六欲,有时,在社会风气不正的大环境下,有些老师还很可能有私心、有缺点、有错误,如果老师的缺点错误轻微,家长和学生可适度包容;家长应当明白,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方式让孩子与老师对抗,那受到伤害和影响的还是学生。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要尽可能到名校就读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名校的老师和学生素质普遍高些,使学生遇到“坏老师”的概率降低。

第三,家长应当注意观察孩子在学习及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一旦发觉异常,应当及时干预处理。

第四,我们生活在世俗之中,有时不得不适应世俗。在建立师生关系方面,家长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

初中时,我们的班主任、数学G老师在楼梯过道遇到我们几个同学,他叫住我们,并叮嘱说:“小岳同学要学习小邵同学的勤奋,小邵要学习小岳的聪明!”

虽然G老师的话有逻辑问题(勤奋是可以学习的,但聪明是没有办法学习的),但我却从老师的话中获得了鼓舞,因为那位邵同学是全年级学习最好的学生,老师说我比他聪明,那我就想,我一定可以学习好,这就是我当时的心理状态。

对于孩子而言,老师一句激励的话,就有可能产生积极的鼓舞作用;相反,一句打击的话,也有可能产生消极的作用。

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互动过程中情感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有积极价值,需要用心建立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