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袖珍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人性管理M理论

人性管理,概括而言就是M理论,就是讲天人合一,就是中道管理。

自先秦开始,就有许多关于人性的主张。荀子主张“性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孔子不主张性善,也不主张性恶,主张的是“人性可塑”。你把一个人带到性善功德无量,把一个人带到性恶,就良心不安。环境、立场不同,看法就不同,做法也不同,不是谁对谁错、性善性恶的问题。

一、《中庸》的天人合一论

《中庸》提出的天人合一对中国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人性从哪里来?《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人性来自天命。只有人可以改造一切,但我们要特别小心,否则人类就不是万物之灵,而是“万物之贼”了。“率性之谓道”,我们按照人的本性行动,便是人生大道。顺应人的本性去走,可以走出一条大道,叫作“人道”。“修道之谓教”,教导人遵循人生大道去修身行善,便是教育。

中庸是什么?就是一切合理。管理就是管得合理,即人性化管理。那什么叫合理?就是恰到好处。

二、中庸表示恰到好处

往这边走合理,就往这边走;往那边走合理,就往那边走,哪里合理,就往哪里走,而不是哪里有好处就去哪里。朱子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之不合理。”无一事不合理,表示每件事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合乎中庸之道,天下没有一件事情不合理。

合理不合理,要随人、事、时、地、物等很多因素而变动。所以“不易”的是管理法则,而不是管理措施。合法不合法是固定的,合理不合理不是固定的,这就是“法”与“理”的不同。法是死的条文,理是活的因应措施。中国人推崇随机应变,以求此时此地最为合理的解决。

任何人都需要学习随机应变。但是怎么区分投机取巧和随机应变呢?中国人最方便的分法是:只要是为公家的利益着想,就是随机应变;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把钱放进自己口袋里,绝对是投机取巧。千万要让你的部属做到随机应变,不能投机取巧。

三、人性化的中道管理

中道管理最合乎人性需要,所以是人性化的管理。中道管理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管理。

“情、理、法”的重点不在“情”而在“理”。我国先哲早已认识到宇宙有独立存在的“理”。在宋明理学家之前,诸子喜欢讲“道”,“道”是事物形成所必须走的路,其实就是一种原理。“理”光用嘴说,“道”却必须实地去行,先哲们不但希望我们讲理,尤其要求我们重视实践,一切按照道理去做。

中国人在“情、理、法”之中,最重视“理”。检讨得失的时候,大概都侧重在评“理”,绝少有人公开求“情”。但是,“理”不易明。天理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时适应的。中国人十分讲究变通。个个都有理,各人所说的理并不相同,可见理是由人编造出来的。这样的讲理往往形成“强者有理”。公司里职员如果犯了过错,你告诉他:“某事做得不对!”他大概不会直接去关心那事是否错误,却比较关切“是谁说的”,这便是“强者有理”的心理表现。

理是相对的,有上即有下,有此就有彼。西方人用法来讲理,一切依据法律来判断,谁合法便是有理。

法在企业管理上谓之“制度化”。过分强调制度化,很容易令人产生制度化便是良好管理的误解。典章制度是一种普遍形式,制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时候,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特殊情境中的应用。用法来讲理,固然简单明了,实际上无法应付“两可”或例外事件,难免因坚持法而变成“不讲理”。

我国先哲把“依法讲理”安排在第二层次,把“由情入理”提升为第一层次。“由情入理”是“敬酒”,“依法讲理”便是“罚酒”。“敬酒不吃吃罚酒”的目的依然是“讲理”。由此说明,中国人把法摆在肚子里面,心中有数,我不违法,但是不说出来,和中国人谈法伤感情。

中道管理要顺乎天命,应乎人性,是“顺天应人”的“天人合一”管理。法是不得已,先由情入理,情理行不通的时候,翻了脸,再依法办理。到了依法办理的时候,情都摆在一边了。法一出现,是没有情的。

中道管理代表中国人“由情入理”的人情味管理。懂得“情、理、法”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管理的人,否则法与人情会经常纠缠不清。

管理者“讲理”,最好顺着下述的“理”,以求其是:

(一)建立共识。

凡是“要脸”(讲理)的同人,务必给他“面子”(表现出看得起、珍惜、关怀的“中节之情”)。对于“不要脸”(不讲理)的人,一定不给他面子(表现出看不起的冷漠)。

(二)循序渐进。

“情、理、法”的顺序,固然是“所重在理”,但是“理只是情之中节”,所以管理最好先动之以情,用“关爱员工”的理念来感应,使员工发出无过无不及的情而自然合理。管理者当然应该坚持原则(理),不过在此之前,也应该广结善缘(情)。员工才能口服心服。平日广结善缘,员工充满信心,了解管理者是讲理的,一旦坚持原则,员工在情绪上不至于产生不信任的反感,当然更有利于讲理。

(三)自己守法。

遇着不讲理的员工,不能轻易放过,否则就是破坏了法纪。管理者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如果仍然不能产生正面效果,势必绳之以法,让他知道不讲理的后果,而且没有规避或逃脱的可能性。实际上有些管理者往往找出许多理由,甚至把它归咎于“情”,其实是自己不守法,未能切实维护法制的威势,一旦执法不严,无力感就跟着来了。

四、M理论即中道管理

我们不妨用M理论来代表中国人的管理之道。人性化管理重人,是以人为中心,一切追求合乎中庸之道。从M的字形看来,更是四平八稳,左右均衡,十分切合“中”的特性。M的平稳均衡象征中国人喜欢的“不倒翁”精神,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M理论不会把人性看得那么好,也不会把人性看得那么坏。人是可以塑造的,我们要懂得用合适的方法来塑造合理的人性,这才叫人性管理。

在20岁以前,几乎每个人差别有限,20岁以后有的人进步很快,有的人进步很慢。进入职场后,人会从工作中成长,会以领导作为模仿对象。所以领导者其实有两个责任:一是教育下属,让下属不断成长;一是给下属机会,让他好好表现。碰到好老板,他会成长很快;碰到不好的老板,他就会很倒霉,本来很有能力的也会越来越萎缩。员工会不会成长,就看他有没有好的领导。

M理论应该是合乎中道的人性化管理准则。我们要走上中国人的大道,这是要讲M理论的原因。

五、人性管理的M理论

世界上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没有。因为每个国家不一样,每个公司不一样,每个地区不一样,管理模式自然不同。如果把M理论拿到全世界去用,我保证都可以有效果。

那么,M理论的“约法三章”是什么呢?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点:

(一)人性可塑,员工是可能改变的。只要用心塑染,员工就可以变得十分理想。

不要先入为主地认定员工不行。人与人之间其实是一面镜子,你照镜子的时候,你笑,那个人也对你笑,你很生气,那个人也对你很生气。这在心理学上叫期待,你期待他好,他自然会变好,你不期待他好,他怎么会变好呢?所以从事管理的人要对员工持有期待的态度。

管理如果合乎人性,就要期待员工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念头,也有很坏的念头。你认为员工会好好工作,他就真会慢慢好起来;你认为他样样不行,他真的越来越不行。

员工是否理想,就看你怎么看待他。管理的第一招就是要看得起员工。尊重他,多听他的意见,一切好好商量。

(二)员工如果关心工作,就会自动随机应变,以便寻求此时此地的合理解决方案。

无论你怎么管员工,都是没有用的。因为你管得了他的人,却管不了他的心。他心里在想什么,不会对你讲,你也无法掌握。如果我们能让员工自己去关心工作,他把心放在工作上,就会自动随机应变,自然会做好工作了。

很可惜,大部分员工是不关心工作的。他们认为自己总共才挣这几个钱,再怎么奋斗也不可能成为富翁。生产线其实是非人性化的。以前的工人从头到尾把产品做出来,是有乐趣的,顾客很满意,他更有成就感。现在的工人是没有乐趣的。看下面几个问答,就一目了然了:你在哪里工作?我在皮鞋厂工作。你会做皮鞋?不会。那你做什么?我专钉鞋后跟,而且只钉左脚,右脚从来没看过。这种工作有什么乐趣?我们把工作分解得特别细的时候,工人就重复着很简单的动作,是没有乐趣可言的,但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又不得不这样做。

让员工的工作有变化,他才有乐趣,才会用心工作。我们要想办法让员工关心他的工作,让他安心。一个人的心安定下来,就会专心。他如果不关心工作,是因为有自己的烦恼,有问题不能解决,遭遇了困难。管理者帮员工把这些问题化解了,他自然就关心工作了。

(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人,都需要被了解和同情。

我是人,他也是人。管理者要把被管理者当人,要了解他,同情他。管理者应少讲话,让对方讲,这样管理才会有效。善于做领导的人,在订立公司制度规定的时候,要让员工去讲,这样的制度才算数。

从这三个要点来看,我们将M理论推广到全世界去,几乎都是可以通用的。因为我们站在人性的角度谈管理:

第一,你要承认他是人。

第二,你要把他当人看待。

第三,你要想办法让他自己改变,管理就完成了。

你不可能改变任何人,但是你可以让他自己改变。威胁利诱改变不了任何人,如果他自己想改变,他就改变了。

人是具有可塑性的,但是要靠自己。孔子告诉人们要自己反省,要自己修养,是有道理的。求人不如求己,要求别人来管你,不如自己管好自己;要求别人来改变你,不如改变自己,这就是中国哲学。

如果依据这三个人性的要点来实施管理,便是人性化管理。按照这三个人性要点来管理,可以管得合理而且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