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265/53274265/b_53274265.jpg)
五、主要依据是大学之道
我们管理之道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就是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古今中外最有价值的管理哲学。
我国先哲,从实践中体认“管理之道”,并且正名为“大学”。“大学”的最终目的为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实际上就是管理之道,亦即“管理的最高原理”。孙中山先生说它是“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得那样清楚”。从管理的取向来看,大学之道正好是“我们管理哲学的智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更应该发扬光大的。
《大学》首章,开宗明义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第一要“明明德”,就是“明其明德”的意思。“明”即明白,“明德”指“能够明白道理的一种天赋本能”。禽兽、草木并没有这种明德,因此对一般动物讲道理,是永远讲不明白的。只有人类才有此明德,你对他讲道理,经过一段时间,他总会认同的。第一个“明”字为动词,可解释为“表明”“表彰”,或“发扬光大”,亦即把人本来具有的明德“刮垢磨光”,便是“修身”或“修己”。
(一)管理以修己为起点,以安人为目标。管理的意义,便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大学》所论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从内发扬到外”,教人由“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的管理哲学。管理者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明明德”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亲民”的发扬。管理者必先修己,才能正己正人。所以管理之道,以“修己”为第一纲领。
“亲民”是用相亲相爱的方式来正人,就是孔子主张的“安人”。“安人”是管理的最高理想。管理者可以“逞权威、施压力”来“管人”,但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亦越强,不能使追随者心悦诚服,表面或许顺从,但内心殊为不乐,因而可能会暂时忍耐,应付了事。管理者如能用“敬重、信任”来“理人”,就比较容易收到“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效果。追随者深感知遇,当然会加倍努力。管理者以“仁”安人,“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管理者好像北极星,静居在那儿,满天的星斗自然都环绕着它而运行。追随者慕名而来,自然人才济济而又人尽其才了。
(二)掌握根本,分清楚本末、轻重、先后、缓急,管理才能够有效。
我们中国人不管到哪里去发展,一定做一件事情,就是回家拜祖宗、扫墓。这就是表示我们不忘本。我觉得中国人最可爱的就是永远不忘本。我们中国人开口就是“谢天谢地”,天地是我们的根本,没有天地就没有人类。
管理哲学是根本。掌握了根本,就可以分清楚本末、轻重、先后、缓急。任何事情都是有轻就有重,有先就有后,有缓就有急,一定有两边的,而最根本的就是本。所以中国人都是抓住根本再讲。因此我们有时候不太注重细枝末节,保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从格物致知着手,以诚意来正心,便是用理智指导感情,使心意的活动正当而光明。
格物致知就是科学。科学只是起点,不是全部,因此要以诚意来正心。我们慢慢会感觉到,你有诚意,别人就对你讲真话;你没有诚意,别人是不会对你讲真话的。你心意正,员工就会交心给你;你心不正,那些干部首先就跑掉了。从这几十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心不正的人,他上去很快下来也很快,最后就会坐牢。
我们有一句话,是古人没有讲清楚的:“中国人很讲感情。”这是好还是不好,很难讲。人没有感情,和动物一样,那不算人,可是我们现在乱用感情就糟糕了。《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尽心下》则说:“仁也者,人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而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能知仁、义。人类要进步,必须造就高尚的人格。而要造就高尚的人格,就要减少兽性,增多其人性,使人性中的动物本能服从理智的指导,符合道德的要求。我们一定要用理智来掌控我们的感情,这样就对了。
《大学》认为人应该有感情,但是感情最后变成人的包袱,这就糟糕了。一个人感情用事,这个人就失去了理智,那就很麻烦。所以孔子找出一条路来,便是用理智来指导感情。他不主张我们控制,不主张我们节制,而是主张让感情合理地发泄,这是很人性化的。
我们要使心意的活动很正大、很光明。所以北京故宫乾清宫的匾上写着“正大光明”四个字。意思是说,皇帝要做到“正大光明”,才会“国泰民安”。
(四)谋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大道,一切从自身做起,少怨天尤人。
管理者以修己为第一纲领,从自身内部的修治做起,由格、致、诚、正,然后层层扩大,齐家、立业、治国,推到平天下止。我们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地往外推的。老实讲,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怎么去管别人?
因此要谈管理,就应先把自己管好。外国人没有这种观点,只有中国人有。我们经常有这种观念:“你想管我?先把自己管好再说!”“你自己都管不好,别想管我!”中国人有一句话很可笑:“凭他那副德性,也想管我吗?”这是外国人怎么也听不懂的,因为他没这种概念。
(五)德本才末,是选用人才的可靠标准。
先看品德修养的表现,再就合乎标准的人选,量才而用。西方人是能力本位,没有品德观念。而在中国,有才的人,我们不一定敢用。我相信大部分人喜欢品德好、也有才能的人,对那些品德不好、有才能的人,却怕得要命。中国许多有才华的人,经常会受到打压,经常觉得自己有志难伸,好像才能被埋没了,原因就是别人怕他。
我问过太多的企业家:“如果两个人都很有能力,你怎么选?”他说:“我选有品德的人。”我说:“如果两个人都没有品德呢?”他说:“选没有能力的人。”我就问:“为什么?”他说:“没有能力的人即使想害我,也害不了我。”这是很聪明的人。所以中国人十分清楚,两人品德都好时,他敢用有能力的人;只要对品德没有信心,他宁肯用那些庸才,也不用没有品德的人才。
德本才末,这是我们选择人才的一个标准。怎么知道谁的品德最好?中国有一句话很重要,“忠诚从孝中来”。所以中国人会看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处得好不好,处得不好,这个人就可怕了,将来他可能会把别人害掉的。所以中国人重视孝道,是有道理的。一个人不孝顺父母,就是他忘本。一个忘本的人,栽培他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