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礼为絜矩之道

“絜矩”的意思,是一切作为,都应该站在他人的立场来设想,将心比心,才能合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大家都是人,心里的想法大致是相同的。拿尺来度量,使上下四方一切事物都能够合理,便是絜矩之道。

“礼”引申为絜矩之道。礼包含法,管子说:“法出于礼。”法是成文的礼,产生于礼之中。礼重在预防,法则侧重于应报。管理者强调法治,实在不如礼治。因为法治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子贡当年所说的“我不愿意别人对我无礼,我也不愿意对别人无礼”。法治只能循法守法,礼治才能进一步对于非礼的不法行为防患于未然。子贡这一番道理,充分表现“我不愿意别人凌驾我,我也不愿意凌驾别人”,正好符合《大学》的“絜矩之道”。

作为组织成员,大家所喜爱的事情,他也喜爱而乐于去做;大家所厌恨的事情,他也厌恨而把它摒弃。每一个人,只有合理地将心比心,设身处地,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才能够产生合理的规范、制度。

孔子的管理思想,以“礼”为起点,首先倡导“管理制度化”。但是他深知“制度”的制定“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多则“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寡则简陋而造成自由心证的流弊。“礼”必须“唯其称也”,便是合乎“时”“位”而得其“中”。不过环境变迁,制度日久僵化,必定产生许多不能适应的毛病。于是孔子发挥“不停滞”的精神,认为管理制度化只是管理必经的阶段,却不是最好的管理形态。他主张管理制度必须“义之与比”,亦即依“理”而适时修订,同时在未修订之前,要赋予适当的弹性,使管理者得以“持经达权”,因时而制宜。

孔子“摄礼归义”,表示管理制度化之后,还应该进一步合理调整,做到“制度合理化”。制度合理,大家比较乐于遵从。絜矩之道是管理必备的态度,也就是制度合理化。

“义”是“正当性”,正当与否是一回事,而组织成员接受不接受,则是更为重要的一回事。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人如果有“仁”心,则大公无私,便能够“明辨是非”,所以“仁”为“义”本,孔子更由义推到仁。孟子说“居仁由义”,以“仁”为“人心”,“义”为“人路”。组织成员立有“道心”,则其态度行为,必力求正当,而凡是合理的,也就由肯定而欣然接受。管理合理化之后,再进一步,即是“管理人性化”。

人性化与合理化是制度化顺利有效的基础,管理者不重视人性化而追求制度化,乃是“舍本逐末”。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管理者“克己”(去私)“复礼”(循理),便是返显“仁心”。具有“仁心”的管理者,在创立、修订与执行制度时,成员才会信服。